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的博文

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第一章 华文教育的诞生

图片
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 柯嘉逊    著 第一章 华文教育的诞生     华人移居大马及其英勇奋斗事迹已有很完整的历史记载。 ( 注 1) 若欲追溯当时大马华文教育的发展,必须先了解当时华人社会的性质和殖民地统治者对待华侨的态度。     这些华侨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南部的广东、福建和广西。在原居留地,他们过着贫困的日子,而欲南下寻求较美好的生活。华裔佛教徒虽然早在公元首千年里就到过马来半岛, ( 注 2) 可是直到马六甲发展为东方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时,华裔才认真移居这里。     1641 年,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过马六甲。据荷兰当局的数字指出,当时马六甲市区内约有 300 至 400 名华裔店员、技工和农夫。 1750 年,华裔人口增加至 2161 名。 ( 注 3) 十九世纪时期,随着槟城和新加坡的开发,马来亚华侨的人数更加快速增加。这些华侨在原居地时,多数为商人、技工、务农者和劳工。在移居马来半岛后,也有参与其他工作行列,其中包括在彭亨、霹雳和雪兰莪州开采锡矿,在柔佛种植胡椒和甘蜜和在吉兰丹开采金矿等。     较早时,这些华侨是依据他们的宗族、乡会和私会党而组织起来的。私会党在当时势力十分强大,结果致使殖民地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烈的步骤以遏制他们的势力。在华侨人口逐渐增长下,广东与福建宗亲皆各自组织本省的会馆,接着又成立与府、州、县和乡等相应的同乡会。     血缘性会馆是在互助解决住宿等福利问题和祭祀祖宗等的需要下而告成立的。与此同时,尤其是在树胶业与采矿方面,亦成立各自的商会。此外,木匠和裁缝师等亦成立本身的行业组织。     华族很快就察觉到华人社会必须在捍卫本族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团结一致,以应付当权者和其他方面所施加的压力。因此,各州和市镇就开始组织各种联合会,因为这些个别非商业性社团缺乏所需的联系,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移民、教育与社会福利等问题。     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都有华人的参与,除了锡矿和树胶园之外,他们的足迹也遍及码头、市政局、铁道局、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