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华人:甚么样的少数民族?
中国与海外华人 《中国与海外华人》 第十六章 华人:甚么样的少数民族?(1) 王赓武著 作者以前曾谈到南洋华人作为东南亚的一个“跨国”社会集团的告终。当时这股社会力量的强大表现,促使了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大学,这所大学在理论上是为该地区全体华人服务的。这所新大学表明,我们即将目睹一个可以称为跨国的少数民族的知识和文化中心成长起来。但是有其他迹象表明,这是一种类似帕金森定律(Parkinsonian Law)的现象--全盛时期结束之后才修建起宏伟的建筑物。首先,在整个东南亚,甚至某种程度上在马来联邦,都有已被证明的本地民族主义力量。其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海外华人政策的转变,这是周恩来在万隆宣布的,而且在宣布后不久就开始制度化了。值得一提的是兴起了一批本地出生的华商领袖,他们更加有组织地抵制“跨国主义”,而且正得到各个新的国家政府的鼓励,更加清楚地发表意见和更加不受老式的南洋“沙文主义”的控制。 然而对于华人继续“跨国”的担心依然存在。这主要是由这样一个事实造成的: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为建立国际主义提供了新的基础,而中国人很容易在与他们有关系的地方把国际主义变成跨国的社团主义。那些寄希望于中国并且钦佩毛式共产主义成就的人,不会放弃“南洋华人”的思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南洋大学学生的激进思想证实了这种担心,其程度之大,以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该大学学生中,来自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以外者是何等之少,以及该大学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所马来-中国大学,而且后来变成了一所新加坡大学。 对于一个中国共产主义主导的跨国主义的担心并未在越战期间有所减退。如果说有甚么区别的话,这种担心是变本加厉了;这是由于这场战争日益迫近拥有大量“华人”人口的地区,如曼谷、槟榔屿、吉隆坡及新加坡等。但是人们注意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该地区多数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有着一些强烈的消极影响。这是多数“华人”第一次与中国所发生的事情感到疏远,特别是因为有些暴力和侵犯行为是直接针对归国的海外华人和仍在国外有亲属的华人。这种情况,加上1959-1961年农作物失收使人民陷于赤贫的情况大白于世,证明了中国并不是他们多数人的天地。1959年以来,中国未能保护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国公民生命(及财产)--到1965年政变引起的屠杀达到了顶点--这就使那些仍然持怀疑态度的人进一步确信他们应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