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6, 2020的博文

马来亚民族运动史料选辑(上下册)

图片
马来亚民族运动史料选辑(上下册) 编者的话 朱齐英     要搜集1945年到1948年的史料并不容易,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於,1948年6月过後的政局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曾经公开活动的党团以及它们的合法言行一夜之间变成非法党团和非法文件。即使国家档案局所保存的史科,残缺不全者难以计数,有幸存入菲林软片者也不很完整。     民间保存的史料更如九牛一毛,探索情况胜似海里捞针,凭的几乎就是运气。例如:1947年8月20日出版的『论联合行动』华文单行本,20年前才得以听到它的大名。20年来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後幸得新加坡陈川波学长出手相助,终取得其影印副本。它原是陈育崧先生的椰荫馆丛书,其後转赠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保存。又如:同年11月出版的『马来亚人民宪章建议书』英文本,印刷2万册,竟然遍寻不获。若非在国家档案局偶遇前马来亚民主同盟领导人林建才先生,复蒙他老人家惠赠一份副本,实在不知当年确曾产生如此高水平的文献。据他老人家反映,这份文献起草人是郭炳清和约翰依伯,前者文笔一流,後者精通法律,双剑合壁,遂成绝唱。在此也忘不了感谢杨培根律师,蒙他见义勇为,将这份历史文献译为华文,最後又忍痛割爱,同意纳入本书。杨律师的译笔自是比『民声报』的华译本更接近於现代,足以跟英文版本相得益彰。     本书史料,绝大部份取自『民声报』;『战友报』和英文『民主报』的文字只占一小部份,这种现象无关主观取舍,而是国家档案局对後两报的存量确实少得可怜。它不仅对封禁的报刊收藏不多,即使是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的当年旧报,也不见踪迹。尽管如此,收集在本书的史料,也足以反映出当年我国各党团以及各阶层人民曾经在民主民族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唯一遗憾的是未能亲到新加坡常驻查阅『南侨日报』的存档,以致本书难免缺漏一部份重要史料。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而史料则是会说话的证据。本书的史料虽然并不完整,却是以如实告诉有心人,在那激汤人心的岁月里,谁才是积极争取民族自决、议会民主的民主爱国人士。单是一套『马来亚人民宪章建议书』,便可以证明我国人民在1947年已懂得如何立国和治国,根本就不需要拉拉扯扯到10年後的1957年。本书的史料也反映出当年各民族人民在民主民族运动中所凝集的团结力量,远...

2019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

图片
2019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 编者序     《2019年马来两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是2017年11月4、5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的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成果,本次会议共收论文15篇,分成六类进行讨论。这些论文除了有填补史料空白之处,同时有不少还是相关领域的开创之作。     民俗观察主要是对马新民俗现象和问题提出探讨。安焕然的<海南的本土味与南洋味:海南民俗的儿点观察>,则从海南原乡的家祭、血统、语言和饮食等方面,与南洋和什湾的华人社会相比较,提出了发人省思的何者“正统”与在地化的探讨,并强调田野“跨国越界”的重要性。陈中和的<从伊斯兰官方教令看马来西亚对华人民俗活动的规范与限制>,举出不少例子来论证伊斯兰教教令对华人民俗活动的规范与限制。     民间文学和语言的文章亦有不少开创之处。潘筱蒨的<马华文学中的民间传说文化来源与内涵>尝试从马华文学的著述中发掘普遍流传于民间的禁总,为马华文学研究另开一蹊径。柯荣三的<南马作家老杜(黄桐城)对闽南民间传说的演绎一以小说《詹典嫂告御状》为例>一文,不仅挖掘和析论马新民间文学的文本,其文后的附录所整理出大批发表于报端的文本,对马新民间文学的研究有荜路蓝缕之功。邱克威的<略论马来西亚汉语方言地理学的探讨>,通过方言地理学的概念来建构方言同行腔,在马新也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林跃芳的<一部族谱的牵引——“虎邱林氏后新厝八房”子孙之下南洋探究>,则尝试以族谱为本,来讲述个人和家族在马新落地生根的移植历程。     曲艺娱乐的三篇文章,除了有新方法、新课题,同时也有新材料的呈现。黄文车的<海外觅乡音:福建槟城歌谣歌曲调查及其娱乐文化记忆>提出“歌谣地理学”的概念进行槟城的民间歌谣整理,并将槟城歌谣别为闽南语童谣和福建歌谣两大类来论述,前者又可细分为五类,这样的分类法,不仅适用于槟城,同时也可通用于马新,相信这个可以成为往后对马新民间歌谣整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类法。此外,本文也整理了战前至战后槟城的摩登厦语歌曲的历史,如此的整理无疑也属第一回。郑诗傧的<歌仔册于南马流布之研究>除了整理台湾歌仔戏在马新的传播,同时也以1...

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海南岛·马来西亚·柔佛)

图片
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 (海南岛·马来西亚·柔佛) 前言 拿督张交强 搜集柔佛州海南族群史料工委会主席     早年,先辈们在本乡土扎根的艰苦奋斗史对国家的贡献,许多有血有泪的故事,在史籍上鲜有记载。即使有,也是一些英殖民地官员所撰写与事实不符合的历史。在50年代,巴素博士著《东南亚华侨》一书记载海南族群的文字诸多错误;米勒著《马来亚动乱》中也对海南人的记述歪曲事实,措词荒唐。     我觉得:外国人的立场不同,观点有异或具有政治因素,或有某种动机,因而不会忠实报导和公正的论著;只有土生土长的学者才能客观地,忠实地叙述本族群先辈在本乡土奋斗的历史。     我们对先辈们扎根的历史有知多少?我们的下一代又能知道多少?为了不让先辈们可歌可泣动人的故事被遗忘,为了不让真实的历史被人歪曲,就得由我们自己来整理,并加以保存了。     时至今日,某些人总是想抹杀和篡改华裔同胞在本乡土奋斗的历史。我们收集、整理这方面的史料更是刻不容缓,为的是能让国人能认识到真实的历史。     柔佛海南人的历史,是马来西业华人史的一部分,也是马来西亚开拓史的一部分。历史不容抹煞,但其具体的内容还有赖学术研究的分析,以及认真的史料收集。深感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的处境,我们意识到收集族群史料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2006年,全柔16间海南会馆就发起着手整理与出版柔佛州海南族群的史料并与南方学院签署“搜集柔佛州海南族群史料合作计划”协议书,且由16间会馆筹募12万令吉经费。这项计划总策划为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郑良树教授,安焕然讲师担任执行主任,参与田野调查工作的南院中文系学生有数十名之多,经过了2年多的实地调查与口述历史,收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经安焕然讲师与吴华乡贤的筛选、分析、整理而完成这部《远观沧海阔一海南历史综述(海南岛.马来西业.柔佛州)》。     《远观沧海阔》可算是一部较有系统地叙述原乡海南岛历史,海南先辈移殖马来西业的经历、乡会组织、社会活动;海南同乡在柔佛州各地区的事迹与现状。我期望,木书可让读者对海南族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它的出版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三辑:董总事件新演变

图片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三辑:董总事件新演变 前言     由董总内部所谓18中委拉帮组成的“分裂派”,订于今年1月20日下午2时擅自召开董总中央委员会特别会议,以讨论与通过“解散第29届董总中央常务委员会”及“重新复选第29届董总中央常务委员职务”两个议案,企图成立“新董总” (即“伪董总”)。一旦“新董总”(“伪董总”)出笼,董总随时有遭取消社团注册的危险,董总事件进入了新演变。有鉴于此,董总领导方面不得不采取紧急法律途径,及时禁止了该特别中委会会议召开:这一应急之举挽救了董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高庭在1月20日上午敲定包括首项即秘书长傅振荃(“分裂派”头头)不得召开1月20日下午特别中委会议的三项共识(协议),这三项共识的第二项为“分裂派”的两个议案若合法,则董总主席叶新田应召开中委会,其中议程应有上述两个议案以进行讨沦;第三项为本案下判前,叶新田不得更换他所委任的任何常委及中委:3月5日,高庭针对第二项进行听审。3月20日下判如下:上述两个议案合法,叶新田必须在21天内召开中委会进行讨沦。叶新田对高庭的这项判决不服,准备上诉;除了接纳由州属更换的2名中委外,下判后,叶新田及时采取行动,更换他所委任的2名常委,以及中止他所委任的2名原中噢乖委。(按:更换或中止的4名中委,都是18名“分裂派”团伙,至此,“分裂派”只剩14人,在32名中委之中仅占少数。另外:2名常委更换后,“分裂派”在常委会中也是少数。)我们祝愿董总中委会、常委会从此能够正常操作。     本辑内容包括以《我们对董总纷争的立场与态度》带头,接着有针对“分裂派”及其帮凶起哄者的谬论的批判文章多篇,此外还有报章评沦和辩驳文章介绍。在本辑出世前,恰逢千家万户欢度羊年新春佳节,有关董总新春大团拜在排除“分裂派”干扰下,成功举办的大好消息,也是不能遗漏的。最后,本辑新开辟了一个《诗乐园》,欢迎欣赏。     至此,我们雪隆董联会编写出版“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的系列丛书,已有三辑——     第一辑:《董总遭受内外夹攻》(2015年1月8日);     第二辑:《厘清真相汇报会》(1月30日);   ...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二辑:厘清真相汇报会

图片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二辑:厘清真相汇报会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华教当前面临的最大冲击来自官方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大蓝图》是为实现单一教育政策目标,致使华教等多元教育源流消亡的官方强行实施的路线图。为此,全国主张多元教育应获得公平发展权利的民间力量群起抗争,特别是广大热爱华教的团体和人士发起了捍卫华教、保卫董总以及支持立场坚定的董总领导人的声势浩大的运动。为了留下这场运动的必要的历史记录,我们雪隆董联会义不容辞地着手编写出版“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系列丛书。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的第一辑《董总遭受内外夹攻》出版后,备受华社各界的广泛欢迎,争相传阅。为了进一步反映这次运动中有关董总纷争事什的真相,我们再接再厉,出版第二辑《厘清真相汇报会》。     第二辑之所以命名为《厘清真相汇报会》,那是因为董总及其领导人在遭受内外夹攻利围攻之时,仍然对纷扰多时的关中考统考问题牵肠挂肚,订于去午12月7日召开董总全马13州属特别会员代表大会“特大”,以便为关中考统考开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反对派的横加抵制和一些会员的不理解和消极反应,这次特大终于宣告流会。     特大流会后,各地热爱华教的团体和人十纷纷举办汇报会,邀请董总领导人、专业人士和华教同仁等等,摆事实说道理,讲解和分析当前华教危急处境和出路问题,同时也批驳和揭露反对派傅振荃一伙进行伤害华教和董总的种种言行,让出席听众兼听比较、厘清真相,以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和更多群众积极参加到这场“捍卫华教、保卫董总”的运动中来。     据统计,各地召开的汇报会,主要计有6场,对此,本辑都一一作了简要载录,另有这期间出现的一些突出媒体评论文章,也随附书后,愿读者们开卷浏览。     (2015-01-28)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董总“1207”特大遗憾流会 董总“1207”特大遗憾流会 (一)抵制董总“1207”特大的三大表演 (二)6州29人出席未达法定人数 第二部分 6场汇报会 一、森美兰汇报会 二、霹雳怡保汇报会 三、雪兰莪巴生汇报会 四、柔佛汇报会活动 五...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一辑:董总遭受内外夹攻

图片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 第一辑:董总遭受内外夹攻 前言     我国华教当前面临的最大冲击来自官方推出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大蓝图》是为实现诸如《1996年教育法令》等单一教育政策目标,摧毁华教等多元教育源流的官方强行实施的路线图。它摆明要把华小加以国小化,把独中等变成国中,届时只能是单一的国民学校或国语(马来语)学校成为家长的“首选”而一枝独秀,至于多元教育源流的华校、淡米尔学校以至人民宗教学校等等,都要被边缘化而走向消亡。     作为维护华教的最高机构董总(马来两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在2012年就发动了5场华教救亡包括反对《大蓝图》的大集会;2013年,董总召开了“7·28”华团大会,接着展开百万签名运动,以便向各界直至联合国,表达捍卫与发展母语教育、华文教育以及多源流教育的正当权利的决心,而董总领导人叶新田、邹寿汉正是站在抗争运动的前列。所有这些,虽然得到各界特别是华社的广泛支持,却受到一贯推行单元教育政策的种族极端主义和权贵集团的忌恨及其打手的围攻。     际此华教危急的历史关头,广大热爱华教的团体和人士发起了捍卫华教、保卫董总以及支持立场坚定的董总领导人的声势济大的运动。为了留下必要的历史记录,我们雪隆董联会愿为编写出版“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作出自己的努力。     “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资料汇编的第一辑《董总遭受内外夹攻》,收集的主要是报章上读者的公道言论和这次运动中颇具特色的支持华教的大型广告,当然,以《发言人机制草案》首先在内部挑起风波的董总秘书长傅振荃,受到各方声讨,算是自作自受。     随着“捍卫华教·保卫董总”运动的发展和演进,愿各方都来关注我们的资料汇编。     (2015-01-02)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傅振荃挑起《草案》风波 傅振荃必须引咎辞职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声明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发表声明 董总主席致董总中央委员公开信 叶新田在第29届董总中央委员会第5次会议致开会词 傅振荃的文告,说明了什么? 【附】董总秘书长于《机制》通过后的声明 董总修改对外发言人机制删除“秘书长”字眼 董总主席...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

图片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 一书,重点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发展。 其中一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 ** ,强调其在聚集全球华人力量、推动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另一部分则详细记述了 日本战前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亚地区的移民情况 ,通过官方出版物和人口数据,展现了日本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策略。 最后,文章对 柔佛州两个重要城市麻坡和新山华人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 ,阐述了麻坡早期作为文化中心和抗战模范区的地位,以及新山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和文化新重心的过程,并探讨了义兴公司精神在团结当地华社中的持续影响。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是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的第十五种,于 2008 年由南方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作者是郑良树教授,他祖籍广东潮安,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也是香港永久居民,拥有文学博士学位。郑教授曾长期在马来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退休后担任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及讲座教授。   这本书并非单一主题的专著,而是郑良树教授近几年来对大马华社所作讨论文字的汇集,体裁多样,包括感言、评论及专题等。此外,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友人围绕同一课题所作的报道及评论。全书共三十篇,编辑成册旨在方便有兴趣者阅读。这本书可以视为 1999 年出版的《文史论集》(南院学术丛书第一种)的续篇,也是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一种出版十周年的纪念。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马来西亚华社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重要面向。部分篇章探讨了孙中山先生与国民革命,强调了海外华侨在革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经费捐献。孙中山先生的人格特质,如刚毅、宽厚、博爱及大公,在书中被重点论述,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政治人物相比较。   书中也深入分析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史,探讨了其起承转合的过程。华教的发展被视为华族为自身文化建立传播站并使其成长的努力,早期可追溯至 18 世纪末的私塾。新式华文学校的发展与新加坡和槟城密切相关,新加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领导和传播角色。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马来西亚倡议创办独立大学的经过,这与新马分家后,南洋大学成为 “ 外国大学 ” 的背景有关。华社为争取高等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马来亚独立后的教育政策(如巴恩报告书、拉萨...

百年巴罗华人志

图片
百年巴罗华人志 100 Years Chinese Footprints in Paloh     《百年巴罗华人志》概述了柔佛州巴罗地区华人社区的百年历史。这些章节 详细介绍了巴罗的早期发展 ,包括其开埠的契机,以及铁路和橡胶种植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资料也 探讨了当地社群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迁 ,例如抗日战争期间的赈灾活动和二战后的新村生活及戒严时期。此外,资料 追溯了巴罗地名的来源 ,并 分析了当地社团组织的发展脉络 ,展示了巴罗华人社区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与适应。   值此巴罗开埠百年之际,巴罗新村委员会策划了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了这本厚重的《百年巴罗华人志》的出版。本书由张纹综主编,巴罗新村委员会出版,于 2016 年 11 月初版,是一部 记录巴罗百年历史 ,尤其是 巴罗华人社区发展历程 的重要地方志。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汇集了国家档案局史料、报章报导、会刊会史以及乡亲们提供的口述历史访谈内容作为架构。在多位历史学者和编辑团队的严格把关与共同努力下,力求还原巴罗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出版,被视为是巴罗乡亲们,无论是留在巴罗的还是迁居外州的子民, 重新连结的集体创作 ,也承载着 “ 给未来一个传承 ” 的期望。   全书内容广泛,涵盖了巴罗一百年来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历史志 :追溯了巴罗的开埠历程,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活动(如武汉合唱团的来访)和战后的新村岁月。 地理志 :介绍了巴罗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发展以及人口分布变迁。 政治志 :梳理了巴罗在二战前后的各类组织发展,包括宗亲性组织和民间团体。 经济志 :探讨了巴罗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以及传统行业的现况。 社会志 、 文化志 、 教育志 :分别介绍了巴罗的民生设施、宗教信仰、教育发展等社会文化面貌。 人物志 和 忆巴罗 :通过对有贡献人物的介绍和乡亲们的回忆文章,展现了巴罗的人文情怀和生活点滴。 美丽巴罗图辑 :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今昔对比图片,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形象性。   书中详细考证了巴罗的开埠并非一蹴而就。从 1910 年柔佛内陆开始大力发展橡胶业,到 1916 年 黄重资 先贤成功申请了巴罗的第...

宋哲湘华教论集

图片
宋哲湘华教论集 《 宋哲湘华教论集 》,由郑良树编辑,并于 2009 年由南方学院出版社出版。文本主要包含宋哲湘发表在《 中国报 》和《 星洲日报 》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详细回顾了 马来亚在 1950 年代初期( 1950 年至 1952 年)的华文教育状况 。作者讨论了当时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例如 经费短缺、政府对华校的管制、人力动员令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新村的教育需求 。此外,文章还深入 探讨了政府提出的教育政策改革、华巫文教育报告书、初中会考制度的改变以及华校教科书的重新编写等重要议题 ,并对这些改革及其对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宋哲湘华教论集》是一本由郑良树编著的书籍,汇集了宋哲湘先生关于马来亚 / 联合邦华人教育(华教)的论述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于 20 世纪 50 年代(特别是从 1950 年至 1957 年)期间,马来亚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政策辩论以及华人社会为此进行的抗争和努力。   从书中摘录的文章篇目和具体内容来看,本书深入探讨了当时华文教育领域的多个核心议题: 政府的教育政策与华人社会的反应 :书中的多篇文章详细记录并批评了联合邦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被华人社会普遍视为对华文教育的 歧视和试图同化乃至消灭 的手段。 津贴金的不公平分配 是反复提及的核心问题,华校获得的津贴金远低于英校、巫校和印校。作者认为这与华人作为主要纳税群体的贡献不符,是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体现。 政府提出了 “ 马来亚化教育 ” 的概念,并相继出台了 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 和 一九五四年教育白皮书 。这些文件被解读为旨在建立以英文和巫文为主的 “ 国民学校 ” ,并最终取代或限制方言学校的发展。作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政府对华文教育的 “ 鲸吞 ” 和 “ 蚕食 ” 政策。 书中还讨论了强制教授英巫文、改变学制为三学期制(伴随节假日调整,如取消双十节)、修订教科书以增加马来亚背景但引发文化保留担忧、限制超龄学生就读、以及对 “ 非津贴班 ” 设立的限制条件等具体政策及其争议。 华人社会为维护华教所做的努力与抗争 :面对政府的政策压力,马来亚的华人社会并未沉默,而是积极组织起来,展开了持续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