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湘华教论集

宋哲湘华教论集



宋哲湘华教论集》,由郑良树编辑,并于2009年由南方学院出版社出版。文本主要包含宋哲湘发表在《中国报》和《星洲日报》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详细回顾了马来亚在1950年代初期(1950年至1952年)的华文教育状况。作者讨论了当时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例如经费短缺、政府对华校的管制、人力动员令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新村的教育需求。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了政府提出的教育政策改革、华巫文教育报告书、初中会考制度的改变以及华校教科书的重新编写等重要议题,并对这些改革及其对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宋哲湘华教论集》是一本由郑良树编著的书籍,汇集了宋哲湘先生关于马来亚/联合邦华人教育(华教)的论述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于 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1950年至1957年)期间,马来亚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政策辩论以及华人社会为此进行的抗争和努力。

 

从书中摘录的文章篇目和具体内容来看,本书深入探讨了当时华文教育领域的多个核心议题:

  1. 政府的教育政策与华人社会的反应:书中的多篇文章详细记录并批评了联合邦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被华人社会普遍视为对华文教育的 歧视和试图同化乃至消灭 的手段。
    • 津贴金的不公平分配 是反复提及的核心问题,华校获得的津贴金远低于英校、巫校和印校。作者认为这与华人作为主要纳税群体的贡献不符,是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体现。
    • 政府提出了 马来亚化教育 的概念,并相继出台了 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一九五四年教育白皮书。这些文件被解读为旨在建立以英文和巫文为主的国民学校,并最终取代或限制方言学校的发展。作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政府对华文教育的 鲸吞 蚕食 政策。
    • 书中还讨论了强制教授英巫文、改变学制为三学期制(伴随节假日调整,如取消双十节)、修订教科书以增加马来亚背景但引发文化保留担忧、限制超龄学生就读、以及对非津贴班设立的限制条件等具体政策及其争议。
  2. 华人社会为维护华教所做的努力与抗争:面对政府的政策压力,马来亚的华人社会并未沉默,而是积极组织起来,展开了持续的斗争。
    • 全马华校教师总会(教总)和 全马华校董事联合总会(董总)成为维护华教的核心力量。他们与马华公会(MCA)组成 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共同应对挑战。
    • 书中记录了华人团体向政府提交大量 备忘录(意见书),通过各种渠道与政府官员进行 谈判和交涉
    • 书中强调 华人社会的团结自力更生的精神,包括筹款办学、设立家长公会、以及在政府限制增开班级和津贴的情况下,自费开设非津贴班
    • 一些重要事件如 马六甲会谈(华巫联盟领袖与董教总代表的会谈)和 火炬运动(适龄儿童登记运动,华人社会借机推广华人读华文)在书中都有详细描述。
    • 书中也记录了学生层面因政策引发的 学潮 和抗议活动,尽管这些活动的方式有时引起争议。
  3. 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问题:除了宏观的教育政策斗争,书中还大量笔墨关注华校教师的实际境遇。
    • 华校教师的 薪金普遍微薄,且 缺乏生活保障,许多人形容他们抱着五日京兆的心理,工作不稳定。
    • 政府虽推行了 华校小学新薪津制,提高了部分教师待遇并提供了年功加俸和公积金,但其条件(如限制兼课、受政府批准)被认为束缚了学校行政和教师自由,且最初的薪金率被认为太低。
    • 教师注册被拒绝或吊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发对教师法律保障的担忧。
    • 书中还提到了教师检定考试、鞭打教育以及教师公积金法案遗漏教育界等议题,反映了教师群体在政策下的多重困境。
  4. 南洋大学的创办:作为华人社会自救和提升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南洋大学的筹建过程也在书中有所记录。书中提到南大由陈六使发起,获得了全马华人的空前团结和支持,尽管也面临一些人的质疑和政府的不赞成态度。作者呼吁华人踊跃捐输,认为这是维护中华文化的责任。

 

综上所述,《宋哲湘华教论集》通过收录宋哲湘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 马来亚华人社会为维护自身文化和教育权利而艰苦奋斗 的历史画卷。书中详实记录了政府教育政策对华文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华人社会,特别是董总、教总等组织,如何团结一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抗争、谈判和自救。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华教危机的紧迫性,也展现了华人社群对保留母语母文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所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和不懈努力。本书是研究和了解马来亚华文教育史、华人社会运动以及民族文化传承斗争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1950年马华教育动态检讨
1951年马华教育
1952年马华教育总检讨
1954年联合邦华文教育总检讨
1955年联合邦华文教育总论
1956年联合邦华文教育总检讨
独立年马华教育概述

一、为华校教师诉苦
二、向联合邦教育部长质疑
三、华文中学教师讨论会议程商榷
四、政府增加华校100%津贴应全数作改善教师待遇
五、为提高华校英文程度向华文副提学司路易氏进一言
六、华校新津贴金之商榷
七、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对算术课程标准之商榷
八、关于新薪制兼课问题
九、写在吉隆坡华校董教代表联席会以之前,并向教育顾问谷克斯爵士进一言
十、为增加华校津贴金事,再向教育顾问谷克斯进一言
十一、对提高华校津贴金问题,向雪州教育局长英斯氏进一言
十二、关于雇员公积金法案,为教育工作者呼吁
十三、谈之初中高小会考问题
十四、关于华文副提学司应否由懂中文官担任,向联合帮邦教育部主任威菲氏质疑
十五、读联邦立法会研究教育小组草拟之教育政策报告书后
十六、华校教科书委员会明日会议时论算术地理课本问题
十七、从吡叻华校教师要求增加薪金说起
十八、尊师重道此其时矣,为隆华校教师会筹福利金呼吁
十九、读教育部长在立法会致词后
二十、拜读钦差大臣答复陈祯禄八点解释后
二十一、宾尼斯巫文教育报告书怎样主张废除方言学校
二十二、写在全马董教及马华公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前
二十三、怎样使马华公会成教班发展
二十四、马华公会应该如何开源节流为成教班教师请命
二十五、社论:马华教育当前的危机
二十六、社论:支援南大责无旁贷
二十七、教总向陈祯禄摊牌经过
二十八、吉隆坡富翁往哪儿去了?为李晶洁小姐义唱筹募南大基金呼吁
二十九、钦差大臣在尊孔演词发表后,校董及关怀人士对记者发表七点感想
三十、权利与义务,为增加华校津贴金呼吁
三十一、响应吡华教师公会为增加华校津贴金呼吁
三十二、对朋恩氏覆教师总会函之商榷
三十三、开设非津贴班宜受鼓励
三十四、藤鞭教育的商榷,请教于联合邦教育部长
三十五、与新任联合邦华校教育总监艾芝敦氏之谈谈本邦华文教育问题
三十六、谈谈本邦华文教育问题,以积极代替消极向艾芝敦先生进一言
三十七、联邦英校教师联合会可以休矣!
三十八、钟中特别津贴金置入冷藏库内幕
三十九、朱副教长在私邸约会教总正副主席,听取人民公意作检讨教育法令蓝本
四十、为森华教师会建筑会所向森华教师进一言
四十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四十二、是出钱的时候了,为雪体协主办星马篮赛筹募南洋大学基金呼吁


前言

    在我所搜集的华教史料及文献当中,有一批是宋哲湘所写的文字。这批文字合编在一起,为数超过七、八十篇,绝大部分都发表在《中国报》及《星洲日报》,以专题述评及新闻报导出现,分量可观。

    这位被林连玉先生赞誉为“勇敢机智”,被教育界允赐“教师之友”的嘉名的宋哲湘原是广东梅县人,怡保育才中学初中毕业生。曾回中国一趟,谋求发展。战后返马,并于1949年7月间开始服务于报界,担任吉隆坡《中国报》记者,展开他丰富多姿的记者生涯。

    1957年元月,宋哲湘专职《星洲日报》,依然担任记者;一直到1977年告老退休,一共担任了二十八年的记者。

    在这近三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宋哲湘手握寸管,面对整个大局的狂风暴雨,作出惊大动地的挖掘和批判。林连玉先生在论述他的贡献时,曾这么说(注1):

    当宋君转入报界的时候,正是华文教育危机春云乍展的当儿。建议消灭方言学校的巴恩氏巫文教育报告书便是这时候发表的。各地华人的先知先觉,纷起反对,以首


都吉隆坡为活动的中心。宋君对于教育问题非常关心,采访有特别门径,撰述有特别手法,不但周详,而且深刻。有时候还假冒教育权威者的名义发表谈话,以自己意见剖析利害,指陈得失。这对于教育群众,实在有巨大的作用。……宋君到了《星洲日报》,挥其如椽之笔,旁敲侧击,发挥母语教育重要性的理论,吸引读者醉心,其影响更大。

    宋哲湘“母语教育重要性的理论”的文字,再加上“以特大字标题,在头条的版位登出”(林先生语)的各大报章的报导,以及各报社论的评论,使华教危机“深入民心,普遍了解”;林连玉先生认为他们的“鼓吹的功绩,不在教总之下”。

    为了方便学者的钻研,我们将这批资料的重要部分合编一册,并且刊布之。



郑良树志于南方学院
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

注1:见林著《风雨十八年>)上集,P.223。




宋哲湘华教论集

编者:郑良树
山版/发行:南方学院出版社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O. BOX 76, 81300 SKUDAI, JOHOR.
TEL: 607-558 6605 (ext: 155/270)  FAX: 607-5563306
网址:www.sc.edu.my/press
承印者:OREN PRINTING SDN. BHD.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国际书号:983-2453-26-0
定价:RM 35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