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7, 2018的博文

苏门答剌古国考目录

图片
苏门答剌古国考目录 译序 绪言 汉文记述 马来文梵文大穆文碑铭 大食文波斯文记述 室利佛逝考 金洲考 苏门答剌史草 结论 附录 南海国名考

赤子丹心~10、星华筹赈会昨欢迎新中国剧团(1940.6.15)

赤子丹心——新中国剧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10 、星华筹赈会昨欢迎新中国剧团 (1940.6.15) 主席陈延谦促侨胞协助该团完成任务 该团在星公演二月后继赴槟甲演出 赵洵致答词盼各方予以精神之鼓励 名剧《人约黄昏》及琵琶名曲演出均极动人     电影戏剧界名艺人兼作家王莹女士与同道赵洵先生等,致力于新兴戏剧运动,蜚声艺坛,抗战以后,为尽艺人报国之天职,爰有新中国剧团之组织,以从事于戏剧宣传工作,成立以来,迄有两载,先后曾赴苏、皖、鄂、豫、赣、湘、桂、粤八省做救亡义演。客春出国,而香港而越南,继续举行多次之筹赈公演,所历各地,备受各地华侨之热烈欢迎。数日前,由越来星,因环境关系,所以延迟举行,兹者该团经过当地政府允许在海峡殖民地之星加坡、马六甲、槟城三处正式公演。今该团在星之正式筹赈公演,已定今晚起一连三晚假大世界之太平洋戏院举行,星筹赈大会为表示对该团嘉勉及欢迎诚意,特于昨晚八时半假大世界之太平洋戏院开欢迎会,并请该团献演名剧《人约黄昏》及名曲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欢迎大会由华侨筹赈总会代主席陈延谦、星华筹赈会代主席李俊承二氏亲临主持,殊形隆重,查是晚参加大会者,有高总领事、李领事、郑副领事、邓副领事、陈延谦、李俊承、李振殿、刘牡丹、黄奕欢、郭珊周等近千余人,情况热烈。八时开始举行,首行仪式,主席陈延谦致欢迎词。     主席致欢迎词:     今日为星华筹赈会欢迎新中国剧团大会,蒙各界侨领及侨团代表热烈参加,遏胜荣幸,谬以菲材,参与盛会,谨致崇词,以伸庆忱。     新中国剧团为国内电影戏剧界名艺人王莹女士、赵洵先生等所组织。王女士等过去在国内努力新兴戏剧运动,蜚声艺坛,抗战后长征各地战区致力戏剧宣传,经历苏、皖、鄂、豫、赣、湘、桂、粤八省,义务公演救亡戏剧七百余次,动员民众,慰劳军民,刻苦奋斗,以求实效,因其工作之努力,艺术之高超,深得国内军政当局及各地同胞热烈爱护与赞许,去年初,为扩大海外抗战宣传,协助侨胞救国工作,特出国长征,曾在香港及越南两地举行多次大规模筹赈公演,宣扬新兴艺术,救济国内难民,成绩卓著,厥功至伟,备受各地侨胞热烈欢迎,扩大国际艺术宣传力量,早已誉满海内外...

赤子丹心~9、星华筹赈大会今晚开会欢迎新中国剧团(1940.6.14)

赤子丹心——新中国剧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9 、星华筹赈大会今晚开会欢迎新中国剧团 (1940.6.14) 该团并将献演《人约黄昏》     国内电影戏剧名艺人王莹女士、赵洵先生等所组织之新中国剧团,在星华筹赈会主持下,第一次筹赈献演,已定于明日 ( 十五日 ) 起一连六晚,假座大世界太平洋戏院举行,星马筹赈会为表示嘉勉及欢迎至意,特定于本晚八时假座大世界太平洋戏院举行欢迎大会,柬请全星各侨团代表热烈参加,以尽东道主之谊,藉申慰劳之忱,闻今晚大会将由南侨筹赈总会陈代主席延谦,星华筹赈大会李代主席俊承两先生亲临主持,并敦请高领事、李领事及各界侨团莅临参加,以昭隆重,同时并特请该团献演世界名剧《人约黄昏》 ( 又名《纳粹间谍》 ) 及演奏中国古乐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内容深刻庄严,精彩绝伦! 世界名剧《人约黄昏》     系国际名剧作家孙师毅先生最近根据苏联雅罗涅尔原著所改编,为世界著名剧本之一,久已蜚声艺境,改编后更为精美,我政府当局曾在重庆及桂林公演此剧,招待外宾,极得国际盛誉,全场演员极为简单,仅为二人而已,无大动作、无口号、无标语,然其剧情之深刻曲折,将使人有目迷五色之感,盖全赖演员精湛之艺术,表现复杂之内容。表情、对话处处动人,剧情变化刺激、紧张,观众非细心静研将难领略其妙,其结构之谨严、主题之深刻,极适合目前政治斗争之需要,尤以当此国际风云紧急,法西斯侵略势力与纳粹间谍四处潜入各和平国家之际,意义更为重大,诚为一不可多得之杰作也,其内容大概表演某部高级参谋马某,一日忽得一函,自称系其母之女友,约在一郊外别墅中相见,马不疑有他,挟重要公文往访焉,至则果有一妙龄女郎已先在守候,待马至,款接殊殷勤,不意谈笑间,女乘机攫得马手枪,向马勒索机密,马知女非善者,亦佯应之,于是双方乃各出心计,互相角斗,其中奇诡处,如春云微卷,妙趣横生,惊异处如万马奔腾,险象百出,最后马卒以智高一筹,使女束手就缚,然擒女者,又非马参谋,乃总部调查科长高斌也,此剧由王莹女士饰“她”,赵洵先生饰他。彼等之艺术之湛深,演技之高妙,久已无待赘述。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为琵琶中最难演奏之一曲,所用指触达大小数十处之多,需时十数分钟,凡悲壮...

风雨悠悠晴空可待——记大马华文小学教育的发展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与国际进展学术研讨会 2006.10.06-07 风雨悠悠晴空可待——记大马华文小学教育的发展 黄雪玲 初稿。请勿采用     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局势不靖,人民生活贫苦,迫得移走海外另辟出路。适值马来亚英殖民政府大兴采矿和农业,极需大量劳工,因此华人于这段时期大规模迁移入马来亚。随着华族大量移居马来亚各地之后,华教也跟着兴起。     华文教育由当时的私塾,义学,发展至新式华校的建立,皆靠华社各界层人士自动自发,倾囊捐献,努力创设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英殖民政府对华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资助,也不加以登记,任其自由发展,因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无法获知那时私塾和义学的确实数目和师生人数。(林水檺,2005,页352)。     根据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勒的说法,1815年期间,马六甲有三间华文学堂,其中一间是传教士所开设的,另外两间至少有一间是闽人创办的。又,根据1818年至1820年马六甲出版的教会季刊的资料,1815年马六甲已经有九间私塾,其中八间专供福建子弟升学,另一间专供广东学童就读(郑良树,2005,页13)。     无论如何,于1819年创立于槟岛的五福书院普遍上仍被公认为大马的第一间华校。换句话说,华文教育在大马已扎根了188年。有幸多位学者已对大马的华文教育发展作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并著书撰文加以论述记载,为华文教育贡献良多。     华文教育(华教)一路崎岖走来,接下来是否平坦大道,是值得大家探讨的。本文主要针对大马独立后的华文小学教育发展略述一二。 董教总的创立与华教发展     谈到大马华校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为维护和争取华教权益而作出极大贡献的教总和董总这两大组织。     1951年初,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公布《巴恩报告书》,建议‘国民学校’方案,即采用官方语文一英文和马来文一为教学媒介语,以取代其他语文源流的学校。报告书对华教非常不利,即刻引起华社整体的愤懑及集体抗议。这亦促成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于1951年12月25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宣告成立:也即席选出当时槟城区代表,钟灵中学校长陈充恩为第一任教总主席。教总奋斗...

《诸蕃志校注》

图片
《诸蕃志校注》 《诸蕃志》是由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宝庆元年(1225年)著成。《诸蕃志》分上下卷:卷上志国,卷下志物。《诸蕃志》涉及158国家和地区,赵汝适本人并未亲自访问过,而向来中国的商人多方询问,“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畜产,译以华言,删其污渫,存其事实,名曰《诸蕃志》。《诸蕃志》的一些条目来自《岭外代答》(1178年)。《文献通考》、《宋史》、《密斋笔记》等书都引用《诸蕃志》。 作者赵汝适(生卒年不详),南宋宗室,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宋宁宗嘉定(1208~1224)末至理宗宝庆(1225~1227)初,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时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据此采辑成书。 《诸蕃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两卷。南宋朝廷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不仅在沿海各地陆续设置市舶司,而且还派人携带诏书和丝织品出海招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民间商人活跃于海外各国港口,阿拉伯商人大批来华经商,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更加详细。赵汝适《诸蕃志》一书记载了埃及的情况,信息很可能是到泉州贸易的埃及商人直接带来的。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其中记大食国“王与官民皆事天。有佛名麻霞勿。七日一削发剪甲,岁首清斋,念经一月。每日五次礼天”,“唐永徽以后,屡来朝贡。其王盆泥末换之前,谓之白衣大食。阿婆罗拔之后,谓之黑衣大食。”关于穆斯林商人来华情况曰:“有番商曰施那帏,大食人也。侨寓泉南,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该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有些资料得自向海外商人的调查,其中虽有讹误之处,仍不失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文献。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及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史均有一定价值。该书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被译为英文和德文。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有冯承钧《诸蕃志校注》本。 原书久已佚亡,今本自《永乐大典》卷四二六二“蕃”字韵下辑出。旧刻本有《函海》本和《学津讨原》本。近人冯承钧着《诸蕃志校注》,对该书考订甚详。20世纪初,《诸蕃志》即被译成外文。 主要内容 卷上志国 ...

赤子丹心~8、王莹、赵洵领导之新中国剧团当局准予在马举行义演(1940.6.7)

《赤子丹心——新中国剧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8、王莹、赵洵领导之新中国剧团当局准予在马举行义演(1940.6.7) 订本月十四晚假大世界义演 正式公演日期、剧目亦经排定     剧作家兼话剧明星王莹女士暨同赵洵先生等二十余人所组织之“新中国剧团”过去在祖国从事剧运,足迹踏遍数省,且曾出国至港越诸地,举行义演,筹赈祖国伤难,行踪所至,备受各界人士之热烈欢迎,踵星以后,迄已有日,现该团业得政府当局应许在海峡殖民地及马来亚联邦各埠举行义演,顷悉,该团将于本月十四晚假大世界太平洋戏院举行义演,招待此间各界名流及各团体参观。至于该团在星正式公演日期地点及剧名,亦已预定。   次数    日期    地点    剧名   第一次  六月十四日    大世界  贼、反纳粹、巧妇人           六月十五日    大世界  大义灭亲、鬼夜哭、放下你的鞭子   第二次  六月二十二、三日  皇宫戏院  塞上风光   第三次  七月七、八、九日    快乐世界  永定河畔(举行献金)   第四次  七月中旬    皇宫戏院  民族魂   第五次  七月中旬    首都戏院  寄生草   第六次  七月下旬    新世界  剧目与第一次同   第七次  日期另定 献辞 王莹     怀着一种热烈而又激动的心情,从去年到达了星加坡,至今已是将近九个月了。在这些日子中,整天回忆着祖国的战斗情景,以及那些长江、大河、绵亘的山谷、秀丽的农庄……曾经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过的地方,那是一些多么辽远广阔的自由地方,而现今却是如此地拘束,如此地爱X,长久地长久地得不到一个工作的机会。心底里便常常涌出一种说不出的痛苦,直到最近,才幸承各方的帮助,能...

赤子丹心~7、星华筹赈会柬请全星侨团代表欢迎新中国剧团(1940.1.12)

《赤子丹心——新中国剧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 7、星华筹赈会柬请全星侨团代表欢迎新中国剧团(1940.1.12) 定本月十四晚在大世界太平洋戏院举行 该团将献演名剧《人约黄昏》及奏琵琶名曲。     自抗战军兴之后,我国戏剧界纷纷组织流动剧团,驰赴前线后方,以生动戏剧,鼓励民众,功效至为宏大,赵洵先生、王莹女士诸艺人,为祖国戏剧运动之杰出人才,抗战后努力救亡戏剧宣传,极为成功。去年为向侨胞扩大宣传,争取友邦同情,特出国南来,在越南举行多次义演,成绩卓著。其团员工作之努力苦干之精神,尤令人感佩,故行踪所至,备受各地侨胞欢迎。该团除王、赵二负责人外,演员如张惠通、柯刚女士、郑明、丁狱诸先生等,舞台艺术工作者如于原、沈克、焦明诸先生等及其他各部门工作者皆极优秀干练,自抵星以来,因环境困难,惟坚忍奋斗精神仍不松懈,凡属爱国侨胞无不关心备至,盼望其工作进行顺利。南侨筹赈总会以该团艺术湛深,团员刻苦牺牲为国,受欢迎与之合作,一切演出事宜概由筹赈总会去办,所有收入皆由筹赈会统筹,就汇救济祖国难民,其关系有如当日之对待武汉合唱团。王、赵诸艺是为工作便利起见,已正式组织新中国剧团,由星华筹赈会负责,向当地政府呈请立案,蒙当地政府慨然批准,允于星、槟、甲等地,举行公演,群情极为感慰。现星华筹赈会已将该团在星演出之次数、时间、地点、剧目等分配妥善。     第一次于本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晚在大世界演出,该会已在积极筹备中,该会为尽真诚之谊,特定于首次演出前一夕,即本月十四晚在大世界太平洋戏院举行欢迎新中国剧团大会,昨已发出请柬邀各机关、社团代表热烈参加,届时由南侨筹赈总会陈延谦先生及星华筹赈会代主席李俊承先生亲自主持大会仪式,同时并有精彩节目,由该团献演独幕剧《人约黄昏》(又名纳粹间谍)并奏中国古乐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一九四O年一月十二日

华人贡献与马来西亚的进展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与国际进展学术研讨会 2006.10.06-07 华人贡献与马来西亚的进展   颜清湟 前言     2007 年 8 月 31 日,当马来西亚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纪念时,举国欢腾来庆祝这个盛大而令人难忘的节日。马来西亚的国民,不管是马来族,华族,印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欢欣鼓舞共度这美好时光.五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段很短暂的时间,但这五十年马来西亚的人民在建国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五十年前,马来西亚 ( 当时的马来亚 ) 刚脱离殖民地的桎梏,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但她面对许多挑战,诸如经济与政治的转型,民族和谐与团结,语言与教育等问题。建国的道路是崎岖而充满荆棘。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新兴国家,马来西亚建国的道路尤其艰巨。在这艰难的建国里程中,马来西亚的人民表现相当容忍与合作的态度,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美好的成绩。虽然,建国的过程中也面对不少危机,诸如 1969 年的大规模种族冲突和 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在当政者睿智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合作下越过险峰,化险为夷。五十年后的今天,马来西亚已崛起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和安定进步的新兴国家,它成为亚洲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国家成功的表率。作为一个主要构成的种族,马来西亚的华族在这个时刻有必要反思和评估本身对国家的早期历史及建国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经济贡献     华人对马来西亚进展最大的贡献在于经济的领域。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财富的泉源。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全赖经济的支持。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先要富裕,经济基础雄厚,国家才能发展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科技和军事。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兴盛过程中大谈‘富国强兵’的口号。美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经济快速发展,财富骤增,成为一个新兴富强的大国,并为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跃居世界一流强国铺平了道路。     自十五世纪初叶,华人对马六甲王国的港口贸易已作出贡献。(注 1 )十八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先后开辟槟城和新加坡为自山贸易港,吸引大量的华族移民的到来。他们当中有商人,劳工,工匠和农耕者,对两个港口的基础建设,商业贸易,商品化农作物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