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31, 2025的博文

一张百年前的广州药王庙老照片

图片
  一张百年前的广州药王庙老照片 在广州旧城街道上,有一座庙宇曾是百姓祈求健康的中心。百多年前,一位德国学者举起相机,将这一幕定格——这张照片如今成为岭南文化记忆的重要片段。 照片拍摄于 1909 年,由德国建筑学者 Ernst Boerschmann 拍摄。他当时走访中国十多个省份,专门研究庙宇、祠堂与佛寺的建筑风格。药王庙因供奉唐代名医孙思邈,被视为护佑百姓健康的场所。 与一般建筑测绘照片不同,Boerschmann 的镜头不仅聚焦庙宇,也将街头行人纳入画面,让影像更显生活气息。 照片里的药王庙装饰精致:山墙线条波浪起伏,灰塑与陶塑点缀其间,花鸟瑞兽生动逼真。中央小龛中供奉着药王像,象征庙宇守护着人们的健康与平安。 这些建筑细节展示了岭南工艺的匠心,也映照出广州庙宇文化一贯的热闹与繁华。 照片中,几名身穿长衫、短褂的男子走过街头,脚步让身影略显模糊;庙门口,一位老妇人静静坐着,似乎在休憩。前景散落的木板与棚布,或许是修缮工程的痕迹,也可能来自庙前街市。 庙宇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庙门朝向街道,显示了它与市井百姓的紧密联系。 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录在《Picturesque China》摄影集中,以多种语言出版,向世界展示了岭南庙宇的独特风貌。 今天,广州的城市面貌早已改变,但这张影像仍让我们得以回望百年前的街头:灰塑飞舞的屋脊、庙门口的日常,以及信仰与生活交织的文化场景。 它提醒我们,庙宇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

时代心灵之锁—当代哲学思想家

图片
  时代心灵之锁—当代哲学思想家   本书 对三位著名哲学家的介绍: 胡塞尔 、 怀德海 和 维根斯坦 ,以及对 马库色 的概述。它首先指出理解一个时代的哲学需要认识其哲学家,并概括了当代哲学所关心的五类复杂问题。随后,文章分别阐述了 胡塞尔的现象学 ,特别是他关于 严格知识基础 和 现象学 “ 存而不论 ” 的理论,强调意识的意向性 和 构成作用 。接着,它详细介绍了 怀德海 的 历程哲学 ,将其思想发展划分为 数学与逻辑、自然科学的哲学 以及 形上学 三个阶段,并重点阐述了他对 对象、客观知识 以及 “ 创新性 ” 究极范畴 的理解。最后,文本讨论了 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区分了他的 前期 “ 图像说 ” 和后期 “ 语言游戏说 ” ,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分析语言来 “ 解决 ” 哲学问题,并简要提及了 马库色 作为 学生运动导师 及其批判现代工业社会思想。   时代心灵之钥:开启当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殿堂 《时代心灵之钥 — 当代哲学思想家》一书由沈淸松主编,正中书局于中华民国八十年二月首次出版,并于八十二年六月进行了第三次印行 [ 出版信息 ]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当代哲学面貌的钥匙,正如书名所示, “ 把握一个时代的回学,是了解该时代的心灵之钥。认识某一个时代的哲学家,则是把握该时代的回学的不二法门。 ” 。 当代哲学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反映了当代人文心灵的丰富内涵与多彩姿态。本书便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思想体系,精选了 本世纪十位最伟大的哲学家及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书中不仅梳理了当代哲学所关心的繁复问题,并将其归纳为五大类: 后设科学探讨 :深入探究科学所涉及的哲学基础,以促使科技活动自觉地进行。 人存在意义的探讨 :在科技发展对人的存在意义造成伤害的背景下,寻求建立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社会中沟通的营造 :批判阻碍或扭曲意义的宰制力量,以营造群体有意义的生活。 传统的冲击与延续 :探讨群体生活中意义在时间中的绵延,以及创造与延续的轨迹,尤其体现在经典中。 整体的理解 :将人置于对全体宇宙、全体存在的脉络中定位,并奠定一切分析与综合的最终基础,强调形上学的重要性。 十位思想巨匠及其学派 本书通过介绍十位顶尖哲学大师的思想,来模拟当代哲学的全貌。 这十...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望

图片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 望 本书 主要讨论 科技对文化造成的冲击与展望 ,尤其关注其在 伦理道德、艺术表现和宗教信仰 方面的影响。文本深入探讨了 文化和科技的定义与特性 ,指出科技作为一种 具有普遍化倾向的独立系统 ,如何通过 科技从业人员、经济、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生活 等多个渠道影响社会。文章既分析了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 消极破坏作用 ,例如导致终极信仰的俗化与意义的沦丧,观念系统与规范系统的解体,以及时间向度的改变;也阐述了科技在开阔人类视野、激发创造力、强调系统化方法等方面对文化产生的 积极影响 ,并展望了 未来文化整合的可能性 ,强调了 中国文化在科技时代重建人文价值与创造精神 的重要性。   沈清松教授的著作《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望》 是一部深具哲学洞察力与人文关怀的力作。本书旨在从哲学层面深入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的深远冲击,并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脉络中,为中华文化寻找新的前途与展望。作者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透过科技的反省与人文的自觉,重新评价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以帮助现代中国的建立。 核心论点与方法论 本书开篇即援引德国哲学家席勒的名言「解除世界魔咒」,指出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理性化历程,如何使科技被盲目地接受为一种命运。作者强调,虽然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理性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意义丧失和文化危机,使人再次面对古希腊人「莫依拉」(命运)的情景。面对这股不可逆的科技洪流,本书的核心论题是探讨「科技的普化与人文的觉醒」 这一基本对比。科技以其普遍化、客观化、运作化的倾向席卷全球,而人文关怀则强调各文化团体的独特性、主体性与意义的创造。作者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两种对比动力中求得平衡与相互推进。 为确立科技与人文、西方与中国文化之间「既差异复统一,既采取距离又相互隶属」的融合基点,沈教授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对比法」。这种方法旨在兼顾思想与存在中各种因素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并作为不同因素、思想与文化传统交会、会通乃至综合创新的根本观念和步骤。此外,作者还运用了现象学方法来描述科技时代的共同境遇感与理解,以及诠释学方法来重构意义,特别是吕格尔( P. Ricoeur )诠释学中的「采取距离」与「共同隶属」两历程的辩证。书中亦采用「溯原法」,深入探究科技、人文主义、文化等概念的历史根源...

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图片
  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陈其南的著作《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深入探讨了 清代台湾汉人移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 。作者运用人类学视角,分析了 开垦组织、土地制度、社会分类意识以及宗族形成 等关键议题。文献还包含了 张光直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言 ,其中强调了 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 对台湾研究的重要性,并讨论了 中国社会研究本土化 的必要性。此外,文本也 追溯了台湾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从早期的民族学研究模式,逐步转向汉人社区研究,并分析了 市场经济对早期台湾社会形成的影响 ,以及 保甲制度与乡村社会组织之间的复杂互动 。   探索汉人移民社会的 “ 土著化 ” 历程 陈其南先生所著的《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一书,最早以其 1975 年的硕士论文为底稿,经过修订增补后于 1987 年首次出版,并于 1989 年发行订正版 [5, Publication Info] 。本书不仅是陈其南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央研究院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合作进行的 “ 浊水、大肚两流域人地关系多学科研究计划 ” (简称 “ 浊大计划 ” )的一部分成果。本书的出版,正如张光直先生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不仅指出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前途,更开辟了社会人类学可能应该走的方向,即通过具有历史深度的可靠资料来探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迁模式和动力。 作者背景与研究旨趣 陈其南先生 1947 年生于台湾屏东,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并在美国耶鲁大学深造,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讲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清代及日据时期台湾耕作经济史,以及一般文化思考模式等。本书即体现了他将社会人类学的观点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处理一般属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尤其关注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性质。 核心内容与主要论点 本书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由移民社会向 “ 土著社会 ” 转型的历程,并重点提出了 “ 土著化 ” 这一核心概念。全书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汉人移民社会的历史政治背景 :探讨清代台湾的政治控制与移民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汉人移民在台湾的拓殖过程。作者指出,台湾从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奠定了以农业为主的汉人移民区,成为中国本土的延伸和海外边疆。虽然清廷...

台湾饮食文化系谱

图片
  台湾饮食文化系谱     《台湾饮食文化系谱》探讨了 台湾饮食文化 的多元面向。作者尤俊明在序言中指出,饮食文化不仅关乎食物与身体,更辐射至 社会、经济、历史、政治 等多个层面,强调其作为 文明基础 的重要性。书中收录了十七篇论文,从 认识论、时空交织、空间、时间、符号神话、现象及反省 七大主题,分析了台湾小吃如何在 现代化与全球化 的冲击下,经历了 转变与重构 。特别是针对 乡土小吃 ,文章探讨了其 认同的虚像、商业化、快餐化 等现象,以及 权力、媒体与资本 如何形塑当代饮食的面貌。   《台湾饮食文化系谱》 —— 一场深入台湾饮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邓景衡所著的《台湾饮食文化系谱》是当前台湾饮食论述中,一次 具有高度自觉反省能力的尝试 。本书旨在超越过往饮食论述中,耽溺于个人饮食经验抒发、食谱罗列、食典搜罗,或拘泥于人文与自然科学范畴之间不搭轧的盲断及论理粗疏的弊病。作者希望透过饮食这个 生活最基本、最底层的需求 ,揭示人与自然、社会、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研究生活空间的起点,为台湾的文化创造力启动、超越和主体性塑造贡献心力。 作者背景与写作风格 作者邓景衡先生具有地理学背景,专长科目包括地理思想、文化地理、环境地理、经济地理与社会地理。这使得他的论述立基于人地关系、区域、空间等地理学范畴,并坦然承受社会思潮、政治局面、经济结构等多层次的冲刷洗礼。因此,本书的写作风格驳杂,广泛引用并转化多项学门理论,呈现出多元视域的融合,力求超越片断的知识认知和专业分工的偏见。 内容结构与核心思想 本书由十七篇论文组成,结构上分为认识论篇、时空交织篇、空间篇、时间篇、符号神话篇、现象篇及反省篇七大章。尽管各篇论文关照层面和分析尺度不同,但贯穿全书的理念与地域特殊性思考取向是保持一致的。本书 试图揭露饮食与空间关系、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美学等面向的交缠渗溶 ,找出饮食体系与外部环境诸面向交轨辐辏、盘根错节的内在关连。 书中多篇文章探讨了 饮食的符号、神话、意象与权力建构 。例如,〈面包符号学及其社会象征〉深入分析了面包如何透过广告、品牌、命名、造型等符号化过程,成为社会阶级、趣味、审美、健康乃至性别的象征,并揭示了饮食殖民主义对台湾饮食习惯的影响。 对台湾饮食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