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31, 2025的博文

抗日战争

图片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涵盖了 中国抗日战争的多个方面。它们详细记述了 战争的缘起 ,例如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和 早期的冲突事件 ,如济南事变和上海事变。书中也记录了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策略变化 ,包括 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 。此外,这些资料还描绘了 重要的战役和战略部署 ,如武汉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滇缅公路的开辟,并提及了 美军在华的援助 及 日本投降的背景 ,最终以 战后日军的受降问题 作结,展现了 中国军民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抵抗 。     《抗日战争 第一卷》详   本书卷深入探讨了中日两国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历史轨迹、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准备以及战争初期的关键战役,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存亡危机中的挣扎与觉醒。   第一章:日本侵略野心的历史渊源 内容概述: 本章开篇即揭示了 日本对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侵略野心 ,从丰臣秀吉誓言将中国分割为日本领地,并 将侵略行为称为 “ 直入 ” 而非 “ 侵略 ” ,展现了其独特的认知逻辑。文章深入剖析了日本国土狭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匮乏等地缘因素,如何塑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 。当看到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击败后,日本迅速将这种危机感转化为对外扩张的动力,提出了将 “ 小日本 ” 变为 “ 大大日本国 ” 的理念。吉田松阴等思想家提出的 “ 补偿论 ” 和 “ 武力扩张 ” 主张,明确了以武力入侵中国的目标。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 “ 富国强兵 ” ,将防线推向海外,通过 “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 的国策, 建立起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军部,奠定了军国主义的基础 。   第二章:侵华蓝图与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 内容概述: 这一章聚焦于日本侵华的具体计划和军国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1887 年小川又次提出的《清国征讨方略》详细规划了肢解中国的蓝图,并继续使用 “ 进取 ” 而非 “ 侵略 ” 来粉饰其野心。日本在一战后的 华盛顿体系中被降为 “ 二流帝国 ” ,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反日情绪,都激化了日本军界的愤懑与不甘。这促使日本军界法西斯主义思潮抬头, “ 巴登巴登密约 ” 的签订标志着军国主义国家改造的全面启动 。文章详细阐述了关东军对中国东...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图片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 ,详细阐述了 1937 年日军攻陷南京后所犯下的暴行 。书中记述了 日军士兵对战俘和无辜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和劫掠,并引用了亲历者、日本记者和退役士兵的证词 。此外,文本还 探讨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 , 分析了导致暴行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并 批判了日本战后对历史的否认和掩盖 。张纯如的父母在书中 回忆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个人记忆 ,以及 作者本人探究这段历史的动机 ,旨在 揭示真相 ,呼吁世人 勿忘历史教训 。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张纯如( Iris Chang )的《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是第一部用英文全面、深入地向西方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专著,更是一场对抗历史遗忘与修正主义的战斗。这本书的研究一丝不苟,叙述扣人心弦,自 1997 年出版后便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三个月之久。正如《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治 · 威尔所言: “ 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 ‘ 第二次南京大屠杀 ’ 为之终结 ” 。 “ 第二次南京大屠杀 ” 指的是日本方面对历史真相的掩盖与否认。   序言与前言评述   本书的序言部分由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 William C. Kirby )、作者张纯如及其母亲张盈盈共同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引言框架,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个人与情感基调。   中文版序(张盈盈) :这篇序言充满了个人情感与历史使命感。张纯如的母亲详细叙述了女儿写作此书的艰辛历程和巨大付出,包括亲赴南京采访幸存者,阅读大量血腥文献导致失眠、厌食等精神创伤。序言强调了本书的重大影响:它填补了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空白,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并促使《拉贝日记》等重要史料得以重见天日。同时,序言也痛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的行为,并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 呼吁日本真诚反省、道歉及赔偿,以避免悲剧重演,而非煽动仇恨 。 序言(柯伟林) :柯伟林从学术角度肯定了本书的价值。他将南京大屠杀定义为中日战争的 “ 一个转折点 ” ,指出这场暴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

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

图片
  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   主要围绕 决策 这一核心主题, 探讨了在不确定时代中,人类如何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商业与个人情境 。文章 首先阐明了信息不对称和知识无形化作为决策的客观限制与驱动因素 ,并分析了它们如何塑造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接着, 作者深入剖析了人类的有限理性,解释了认知偏差和思维习惯如何影响决策质量 ,并强调了通过群体互动来抵消非理性影响的重要性。最后, 文本聚焦于不确定性,区分了风险与真正的不确定性,并指出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偏好与不确定性现实之间的矛盾 ,强调了真正的决策能力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时所受的考验。   在不确定时代驾驭决策的智慧 —— 《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   王珞先生所著的《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是一本深刻剖析在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商业环境中,个人和企业如何做出有效决策的著作。该书系统地整合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复杂系统理论、杨小凯的超边际决策思想以及作者自身的实战经验与原创思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应对不确定性的决策框架。全书通过 “ 商业现实篇 ” 、 “ 系统思维篇 ” 和 “ 破局升维篇 ” 三大板块层层递进,不仅揭示了决策的本质约束,更提供了突破困境的思维工具与实践路径。   上篇:商业现实篇 —— 洞察决策的客观与主观局限   上篇共三章,主要聚焦于决策所面临的客观信息局限和人类自身的主观认知局限。   第 1 章 被误解的信息不对称: 本章首先澄清了 “ 信息不对称 ” 这一常被误解的概念,指出 信息不对称和知识无形化是商业世界的固有特征,其好处远胜于坏处 。作者通过主播刘鹏的故事阐明,不存在 “ 上帝视角 ” ,每个人都只掌握有限信息。专业化分工深化了信息不对称,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知识具有 “ 无形化 ” 和 “ 属人性 ” 的特点,那些 “ 说不清 ” 的需求和知识往往才真正有价值且难以被模仿,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精神的独特体现。商业模式正是通过间接定价来体现这种无形化知识的价值。本章为后续讨论决策的驱动与约束奠定了基础,强调经济是知识的,时代是信息的。   第 2 章 是有限理性在支配我们的行为: 承接第一章的客观局限,本章深入...

白银帝国--徐瑾

图片
  白银帝国 徐瑾     本书主要围绕 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展开,探讨了其 作为货币的演变历程及其对帝国兴衰的影响 。文本首先概述了 白银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的关键地位 ,从宋元时期的纸币试验失败导致白银崛起,到明清两朝 白银化进程与全球经济体系的互动 。随后,资料详述了 清代的 “ 银铜复本位制度 ” 及其复杂性,以及民国时期 “ 废两改元 ” 以终结 “ 白银纠缠 ” 的改革尝试。最后,作者将中西方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差异 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对比,强调了 制度约束、产权保护和银行体系 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白银的命运折射出 中国帝国体制的固有缺陷 。     《白银帝国》:以白银为眼,重审千年兴衰   《白银帝国》一书由青年经济学者徐瑾撰写,通过 “ 白银 ” 这一独特而关键的线索,系统梳理了从宋代至民国近千年的中国货币金融史。本书获得了吴思、韦森、马德斌等多位著名学者的推荐,他们称赞此书 “ 视野独特,文笔了得 ” ,能够 “ 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千年经济史的演变路径 ” ,并对 “ 中西大分流 ” 等重大议题有精彩的讨论。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在序言中提出了核心概念 **“ 白银纠缠 ”** ,即白银与中国货币史乃至国运兴衰之间一种无法分割、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   第一部分:总论 —— 白银的诅咒与制度的困局   本书的总论部分为全书搭建了理论框架,核心观点是:白银的命运伴随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挣扎与纠结,其兴衰不仅是王朝更迭的反映,更是文明兴衰的镜鉴。   东西方货币路径的分野 :作者开篇即对比了中西方货币史的差异。西方自古小国林立,国际贸易发达,很早就形成了以贵金属铸币为核心的货币体系。而中国在明中期之前,长期以铜钱等贱金属为主要货币形态,并穿插了从宋到明初长达四百余年但最终失败的纸币试验。 白银与 “ 制度的大失败 ” :总论提出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核心论点 —— 白银在中国最终的胜出,并非市场的最优选择,而是皇权主导下纸币试验失败后的无奈结果 。作者认为,从宋代的交子到明代的大明宝钞,历代王朝试图跨越贵金属本位直接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但由于缺乏对皇权的有效约束,这些 “ 超越时代的创新 ” 最终都因服务...

2011年坤成中学毕业特刊

图片
  2011 年坤成中学毕业特刊   坤成中学在 2011 年的毕业特刊内容 ,其中包含了 学校的历史发展里程碑 ,例如宿舍整顿、大礼堂翻修、多媒体教室及科技大楼的落成,以及 学校在信息教育方面的进步 。特刊还展示了 学生在各项校内外比赛中取得的成就 ,从国际学术竞赛到体育赛事和文化表演。此外,文档也收录了 多位教职员工的毕业赠言 ,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和对学生的祝福,以及 毕业生们彼此间的真挚留言和对学校的感恩 ,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深厚情谊。最后,还包括了一些 祝贺广告和捐款名单 ,共同构成了这本毕业特刊。   《 2011 年坤成中学毕业特刊》:留驻青葱岁月,展望璀璨未来 《 2011 年坤成中学毕业特刊》是一本汇集了坤成中学毕业生珍贵回忆、学校历史与文化、师生心声以及精彩校园生活的综合性刊物。这份特刊不仅是对毕业生中学时光的完美总结,更是承载着美好祝福和未来展望的宝贵纪念册。 特刊内容丰富多元,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栏目: 念旧 : 曾经的青葱 :这个部分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唤起读者对青葱岁月的共鸣。 消逝的岁月 :描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照片可能已泛黄模糊,但回忆却因此越变越美丽,强调了回忆的永恒价值。 汇集于此美丽于此 :点明了特刊的意义,即汇集师生共同的回忆,让它们在此绽放美丽。 校史、校景 :详细回顾了坤成中学的创校历史,从 1908 年吴雪华女士与钟卓京夫人渡边美子克服万难创校讲起,记录了学校初期租赁民房办学、增设幼稚班( 1915 年),到后来不断发展壮大,增设简易师范班( 1936 年)和高中班( 1939 年),并经历了日军南侵的停顿。特刊还记录了学校在 1962 年决定不改制为国民型中学,成为坤成女子独立中学,以及此后为了适应学生增长和教学需求而进行的扩建,如 1970 年兴建礼堂和图书馆、增添科学室设备, 1977 年申请高三理科生参加纯科学考试, 1979 年动工建设科学馆, 1981 年竣工开幕。 1983 年设立电脑中心并列为必修科, 1986 年视听讲堂竣工, 1987 年设立辅导中心, 1988 年推动行政电脑化, 1990 年兴建多用途大礼堂。 1992 年开办生活技能科,增购电脑设备。 1995 年调整考试制度,并动工兴建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