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会馆,乡团,华团”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会馆,乡团,华团”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海南人与马来人的近亲关系

海南人与马来人的近亲关系
安焕然
 
依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海南岛的石器文化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地层关联,这种现象表明,海南岛内的远古居民外来迁徙的迹象比较明显。而且海南岛上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应属于不同的族属,多元而混杂。考证三亚落笔洞遗址,三亚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是迄今海南岛发现年代最久的先民活动遗址,距今一万年左右。关于三亚人的族源,有两种说法:一指来自华南大陆,另一说法是三亚人来自古代马来族、尼格利陀(Negyito)族(矮黑人)。
 
距今3千年至7千年前,一批远古先民又陆续迁入海南岛,是为海南黎族的祖先。关于黎族的族源,有主张黎族是从中国东南古代百越族的一支:骆越族发展而来;亦有认为海南黎族的始祖是从东南亚渡海而来。而且学者多有论证东南亚马来族与华南古越族之间存有密切关系,皆与海南黎族有复杂、融混的同源基因。
 
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曾从体质上:马来人的直发、广头、短面、矮躯;文化习俗上之断发、纹身、黑齿、短髭、跣足、拜蛇、巢居(干栏)和语言上的胶语,以及考古遗存的石锛和印纹陶等文化同源和相似性,指出马来族和中国古越族的亲密性,认为古越族原应是与马来族相类的,并推断马来人的一个形成地,就在中国华南。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中国大陆东南是原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中国大陆东南土著就是原南岛语族。著名学者刘其伟更断言:中国南方的原住民,古代称之百越,今日称之黎族、苗族,都是属于马来血统,保持浓厚的“马来素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史图博(H.Stubel)在其名著《海南岛民族志》,从黎族的技术、制度和宗教思想3个层面总结出黎族与东南亚土著的近亲关系,认为海南岛是被数次民族移动浪潮冲击过来的民族所开发的,这些迁移到海南岛的民族,很明显是由阿乌斯兹罗尼西亚(马来亚)和泰族这两种要素组成。因而推断黎族祖先有一部分是从马来半岛渡海而来的马来族混血形成,亦未尝不可能。
 
无论是从学术严谨的角度,抑或研究视野和胸襟上,我们不能局限于民族文化传播的“一元论述”,或基于某种幼稚的“自尊”心态,在思想上盲目地批判“南来说”。因为若从民族志资料看古越族与东南亚、南亚的交往,确实有姻亲联系。很多时候,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是双向的。
 
不到天涯不回头。海南黎族能歌善舞,天性就喜欢音乐的手舞足蹈,其传统手工纺织染绣更是享誉中外。而马来民族则是一个海洋性的民族,同样是天生乐观、勇敢,具有冒险精神。他们的祖先本没有肤色的歧视,迁徙、包容和混血本就是南岛语系民族的特性,也是其生命力活跃的泉源。诚如海南大学周伟民和唐玲玲所说的,马来族祖先在史前时代与中国古越族关系密切,不论是古越族迁往马来半岛,还是马来族移往中国沿海,这两个民族的汇聚交融与嬗变,对中马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两国文化渊源长远的证据。而这种血缘与民族文化的相似同源或双向互融,就体现在海南黎族的人类学观察上。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10.12
 

冼夫人与海南

冼夫人与海南
安焕然
 
汉至魏晋,中原汉人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时断时续,无多大实效。朝中士人不重视海南地位,地方官僚亦多不体察海南民情。反倒是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海南儋耳千余峒俚人归附于冼夫人,冼夫人请命于朝,梁武帝允准在汉废之儋耳郡地设置崖州,方才强化了海南与中国之联系。
 
冼氏是广东南海、高凉地区“土著”的大姓。冼夫人的先祖,世代为高凉郡俚族的大首领。冼夫人的出生故里,至今虽众说纷纭,但她与高凉(今广东高州)太守冯宝结为夫妻,冯、冼之联姻,加速了冼氏俚人的汉化。
 
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冼夫人成为岭南地区备受推崇的俚族首领、巾帼之英雄,而且其势力更跨海深及海南岛,海南俚人尽归附于她及其家族的统辖。从梁朝大同初年至唐朝天宝年间约200年,冯、冼家族及其子孙诚是海南实际统治者。
 
自冼夫人奏请设崖州后,海南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移民开始增加,加速了与中国大陆文化的联系。冯、冼家族在海南的繁衍,至今约有10万人之多。海南不少冯氏族谱中亦记载他们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如今,海南冼姓人称冼夫人为“姑婆”,冯姓人称冼夫人为“祖婆”,其它姓氏的人则称她为“冯婆”。
 
冼夫人是否到过海南,史籍无记载,但至今仍流传许多关于冼夫人进军海南的故事,亦有纪念冼夫人的“闹军坡”庙会活动。在海南琼山的新坡镇梁沙冼夫人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日举行的“军坡节”,成了当地十分隆重的节日。这是为了纪念冼夫人出征海南的日子。据说,参加仪式者和庙会管理者事前要斋戒,不能吃猪肉,而且庙会期间的善信也不准吃猪肉。传说,那是因为有一次冼夫人被敌军追击,危难之际,一头猪背冼夫人渡河而去,解救了她。自此,为感谢猪的恩德,冯、冼家族就不吃猪肉了。(典故来源参见自庄昭、高惠冰《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冼夫人历梁、陈、隋三朝,所附俚僚无不服从,对她推崇备至,奉为“圣母”,隋朝皇帝更是册封她为“谯国夫人”。夫人去世后,岭南各地和海南岛人奉为神明。之后,历代不断加封,宋朝封为“显应夫人”、明朝封为“高凉郡夫人”、清朝封为“慈佑夫人”,使冼夫人崇拜从民间地方信仰升格为国家的正统神只。
 
冼夫人庙之广布,仅高州就有二百多座,而在海南岛,根据正德《琼台志》的记载,海南儋州旧城濒海每遇水患,必获冼夫人之庇佑,使之成为了当地的保护神明。1996年仍存有冼夫人庙51座。
 
冼夫人的崇奉,马来西亚海南人亦多有崇祀。海南会馆奉祀的神只,其正祀的神龛通常奉有3座神像,中为天后圣母,左右即各为水尾圣娘和冼太夫人,均为女神。以柔佛州海南会馆为例,其附设天后宫配祀有冼夫人者,计有令金海南会馆、古来海南会馆、新山海南会馆、永平海南会馆、丰盛港海南会馆、峇株巴辖海南会馆、居銮海南会馆,等等。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8/12/2008

琼乃美玉

琼乃美玉
安焕然
 
海南岛旧称为“琼”,早期的海南会馆也多名为“琼州会馆”。此名称与“穷”无关,而有其沿革,亦有其美好的典故。
 
三国时代,“海南”一词虽已出现,但泛指南海沿岸各地,非为今海南岛之专用。从汉朝设郡至唐朝的七百多年间,海南郡县时置时废。直至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冼夫人之孙、汉阳太守冯盎降附唐朝,唐高宗将其地分设8州,其中的崖、儋、振州在海南岛。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于海南设琼州都督府,直隶中央政府。琼州都督府下辖琼州(岛北部)、崖州(岛东北部)、儋州(岛西北部)、振州(岛南部)、万安州(岛东南部)5州,奠定此后海南历代行政建制基础,亦是以“琼州”一词指称海南全岛之始。
 
“琼”之名,乃因唐代海南岛北部有山产玉石,古人称美玉为琼,遂名琼山。贞元五年设琼州都督府总辖海南全岛各州县,至此后世乃以“琼州”、“琼岛”或“琼”指海南岛,“琼”渐成海南简称之典故,由此而来。
 
宋朝地方行政以路为最高区划,而分为府、州、军、监。宋初,崖州并入琼州,分为“一州三军”,即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朱崖军。南宋改昌化军为南宁军,朱崖军改为吉阳军。自宋至元,海南先后隶属广南西路、湖广行省和广西行省,而“海南”一词才于宋代始用于专指海南岛。
 
海南岛在唐朝建置基础上,至宋代获得进一步的开发。其开发以汉人移民遽增为明证。唐以前,海南岛民不及2万,唐代移民激增至7万人,南宋以后达10万人以上,元代达17万。汉人移民增加,海南岛的开发由北部至东南部、西南扩展,形成环岛开发局面;入宋以后,更是向岛中部延伸。宋代文献对此多有记述,例如赵汝适《诸蕃志》记云:“闽商值风飘荡,赀货陷没,多入黎地耕种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记说:“海南有黎母山……熟黎多湖广、福建之奸民也。”
 
唐末纷乱、宋元鼎革,中土战事连年,中国人口大量南移,此股移民潮也影响了汉人向海南播迁。而此时的海南又诚是“自古无战场”之地,遂成了汉人移殖的新乐土。尤其是闽潮“福佬系”移民的扬帆渡航而来,成了汉族诸姓主要的“入琼始祖”,一批一批地立足海南。此外,宋代福建海上贸易兴勃,海南岛成了福建海商从事海洋贸易的寄泊地,而农业移民的增加和官员文化人的留住,均是唐宋汉人移民显著增加的原因。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1.04

海南人与福建人

海南人与福建人
安焕然
 
1988年海南建省以前,虽隶属广东省,但海南人说的“海南话”,福建闽南人倒是多少能辨识得出,听懂些许。这是因为“海南人”与“福建人”之间其实还有汉人民系迁徙的千年因缘。
 
根据吴华〈各姓入琼始祖〉一文的论述,海南汉人先祖大多数来自福建省,特别是福建莆田县,而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则次之。根据海南族谱记载,各姓“入琼始祖”多为渡琼任官职者,也有被贬、避乱和经商而落籍海南的。今海南103个姓氏中,以吴姓族人最早渡琼,其入琼始祖吴贤秀原为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尚书。致仕后,因闽中动乱,于唐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迁居琼州。除吴姓,在唐朝入琼的姓氏始祖,尚有符、林、黎等,彼等原籍均为福建(主要是莆田)人士。
 
而唐以降之“入琼始祖”,又以宋一代最多,计有陈、黄、韩、王、张、云、曾、郭、龙、卢、吕、朱、欧、赖、廖、周、何、苏、翁、洪、锺、庄、高、颜、彭、郑、冯、谢、蔡、岑、石、连、袁、杜、陆、温、骆、田、秦、林、符、邢、许、林、唐、宋、丘、文,凡48姓。另在元朝入琼的尚有李、徐、孙、魏、汤、张和阮等7姓。举凡今可考之103姓,仅唐宋元三朝入琼者有59个,占57%。
 
此外,我们亦不可忽视此时期黎人亦有汉化的现象。唐末以降,汉文化对岛上黎族的影响进入历史全新阶段,黎族和汉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增加,汉人对黎族的社会也有了一些较为清晰认识。
 
至宋代,“黎”成为了海南岛上土著先住民的专用族称。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自宋以来,有“生黎”和“熟黎”之别。宋朝文献已有记载黎人汉化改用汉姓之俗。(宋)赵汝适《诸番志》卷下〈海南‧黎〉有记:“琼山县,去省地远者为生黎,近者为熟黎……黎之峒落日以繁滋,不知其几千百也,咸无统属,峒自为雄长,止于王、符、张、李数姓,同姓为婚。”
 
近人有谓海南“文昌无黎”、“会同无黎”,大抵说的是黎人汉化结果。汉黎融合的现象早在宋代已经发生。陈铭枢总纂,曾骞主编《海南岛志》指说:今海南之王、邢、罗、李、陈、杨、廖、唐、韦、吴、麦等诸姓,亦有其祖乃汉化黎人改用汉姓者也。
 
唐、宋时代,福佬系人士入琼,扬帆顺风渡航,大部分在海南岛东北沿海登陆,后渐次向南、向西迁徙,而成环岛分布。他们与海南先住民黎族之交融,自不可免。大抵在宋代,彼等之到来,其闽语即吸收黎族语言若干成分,形成新的分支──“海南话”。所以说,我们今之俗称的“海南话”,实际上是闽方言与海南土语发生交融、变异之后发展而成的,属闽方言在地化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者云惟利在《方言人文丛考》就曾指出,海南话和潮汕话、闽南话、闽北话是“亲属关系”,同源而异流。像海南话里的“猫鼠”(即老鼠)、弓蕉(香蕉)、食(吃)、鼻(闻)、惊(怕)、家己(自己),语音与闽南话相近;尾(尾巴)、柑(橘子)、头毛(头发)、闹热(热闹),读音与潮汕音相近。但海南话的声母,如吸气音、舌尖擦音变塞音等特殊变化,则与闽南方言不同,可能是受黎语影响。特别是以黎音的b和d来替代闽南语的p和t,如分、兵、变、茶、灯、滴等的读音。云惟利教授指说,黎人汉化(实是闽化)时,所说的闽语自然会带黎语,这便是后来的海南话了。
 
另外,我们知道,闽南话是受吴语的影响。而海南孤绝南溟,受外来影响不大,反而保存了不少古代吴语的习惯。在海南话里,母亲常对我们说:“厨房叫tau tai”,过去我一直不明白这个tau tai如何写。看了云惟利的书,才知那是“灶前”之意,原是苏州话。而福州话也是把“厨房”说成是“灶前”的。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2.08

海南文化的肇兴与传播

海南文化的肇兴与传播
安焕然
海南人是有文化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在宋代,从北宋姜唐佐中举开始,至南宋末,海南共出举人23人、进士12人。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郑真辅登进士第二名,是海南第一个探花。这样的科举高中频率,对长期被中原士人视为“蛮荒孤岛”的海南,无疑是令人惊讶的成果。宋代海南,其文教儒风已肇始兴起。
两宋时代,中原纷乱,海南岛却是一个有文化的纯朴乐土。南宋名臣李光对海南之承平,文化风气之增盛,颇为赞叹,称道说:“海南自古无战场,靖康以来,中原纷扰,而此郡独不兴兵,里巷之间,晏如承平时,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日以增盛,郡试于有司者,至三百余人。”
而且文化的传播,应是双向互往的。海南不仅有中原文化输入,亦把本土精彩的文化技艺北传中土。海南黎民的棉花(古称吉贝、古贝)织品是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棉织品之一。唐宋时期,海南的盘斑布、古贝布、黎锦、黎裙和黎幕等更是蜚声中原,成为中国宫廷的贡品。赵汝适《诸蕃志》指说,海南在宋朝时已是福建海商贸易兴贩之地。除了沉香等香药土产,海南的棉织品亦是福建海商另一热衷的商货。苏轼谪居海南时,作〈和陶拟古九首〉,第九首亦曾说海南“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指出海南棉织品的普及与优质。
这种精妙的棉织工艺在元代获得了北传。事因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公婆虐待而随云游道士逃至海南崖州(今三亚市)。她在海南居住的40余年间,向黎族同胞学习了棉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据说黄道婆发明了三繀脚踏纺车,一次能纺3根纱,比手摇纺纱效能高出3倍。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黄道婆返回故乡(今上海)松江府乌泥泾,遂把这改良后的海南棉织奇葩的技艺传教乡人,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起了重要作用。
再者,唐宋之时的海上丝路颇为兴勃,中国福建海商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穿梭其间,海南岛亦是海上交通一个中途补给站和避风场所。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中国阿剌伯海上交通史》说,当年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经营东方远洋贸易,在其通往中国的航线上建立了不少据点。除印度,马来半岛的个罗国(即吉打)、室利佛逝、占城,亦一度为彼等之居留地。此外,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海南岛。
占城是指今越南中部海岸一带。宋元期间,因海上丝路贸易频繁而与阿拉伯商人的交融,多有信奉伊斯兰的占城人浮海遇风,飘至海南岛的记录。当时这些穆斯林移居海南岛,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浦”,其人多蒲姓。
1976年,海南岛南部沿海,跨越于陵水、三亚两市、县交界的福湾海湾,东西长约2.5公里的海滩沙丘地带上,发现墓碑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属于唐宋时期的穆斯林墓葬群。之后又陆续在三亚附近发现5处穆斯林古墓群,是在中国南方沿海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穆斯林墓地。
海南“回族”主要居住在三亚、儋县。伊斯兰色彩比较浓厚的三亚地区,1937年尚有4座清真寺,属什叶教派。其文化亦兼容了其它文化因素,诸如语言一部分带有马来语的语根。这些穆斯林后来就成了海南回族,并改用了汉姓,包括蒲、方、海、刘、哈、杨、马、米和汪等十余姓。
至今,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回辉村还有不少“回族”。首相阿都拉的外祖父哈山沙礼原名哈苏璋,就是在19世纪末从这个海南穆斯林村落飘洋过海,南来马来亚谋生的。有人说,首相阿都拉应也可以算是四分之一的“海南人”,这是有根据的。
因而,稍懂点海南历史和其文化渊源,就别再乱说:海南人是“疯”的!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3.15

麻坡潮州会馆 大学助学金开放申请


星洲日报2012.11.03
麻坡潮州会馆 大学助学金开放申请

    (麻坡2日讯)麻坡潮州会馆2012年度会员子女大学助学金即日起开放申请。

    教育基金主任林文英表示,凡入会满一年者便可向秘书处索取表格提呈申请,截止日期为11月30日。该馆将于12月21日在冬祭仪式上颁发助学金。



新山中华公会讲演会 24日办口才训练营


星洲日报2012.11.03
新山中华公会讲演会 24日办口才训练营

    (新山2日讯)新山中华公会讲演会联同卓越讲演会定于本月24日和25日,于该会举办口才训练营,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4时,报名费每人100令吉。

    联办单位表示,这个训练营有新的创意,将有幽默有趣的沟通方式、短剧呈献,学员都可以学习。讲师是资深的辅导员,包括张运添、吕良兴、黄正龙、黄政杰、黄小嫣、罗月娇、胡超杰等。

    有兴趣者可联络:刘家鸿012-773 9005或张美珍013-707 8213。



柔金同厦会馆青年团等 12月联办脚车赛助清寒生




星洲日报2012.11.01
柔金同厦会馆青年团等 12月联办脚车赛助清寒生

    (峇株巴辖31日讯)柔佛州金同厦会馆青年团与柔佛州同安郭氏公会青年团,将于12月2日联办第二届2012“为教育启航”越野脚车赛。

    筹委会主席郭家瀚表示,这项活动获得举办脚车赛经验丰富的S2H与TK Team组织携手合作,希望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并为公众提供办慈善的平台。

    此次活动所筹到的款项将捐献给“新文龙中华中学清寒子弟助学金”,希望让更多家境清寒的学生圆教育梦及让更多品学兼优的独中生能够完成学业。

    合成食品工业(马)有限公司为越野脚车赛男子组的杯主,BCB陈成龙屋业发展有限公司为越野脚车赛女子组的杯主。为了鼓励更多公众参与,所有参赛者将获得精美礼包及恤衫,优胜者除了可获得现金奖,主办当位也特别增设了丰富的幸运抽奖。

11月18日报名截止

    脚车赛不分年龄及种族,比赛起点位于峇株巴辖市议会前的大草场,当天早上8时正式开赛,赛程全程45公里。

    欲知详情或要报名,可联络:07-431 5239、016-773 2222、019-480 9705、06-952 2933及016-666 16970欢迎预先报名,截止日期为11月18日,报名费50令吉。



柔潮州会馆联谊会 度假村开代表大会


星洲日报2013.04.30
柔潮州会馆联谊会 度假村开代表大会

    (哥打丁宜29日讯)全柔潮州会馆联谊会第29届属会代表大会,昨日在哥打丁宜雨林度假村举行,来自全柔13个属会的代表皆踊跃出席当天的会议。

    当天的会议也议决编排出柔佛州潮州会馆联谊会轮值表如下:

    2013:哥打丁宜潮州会馆;2014:居銮潮州会馆;2015:古来潮州会馆;2016:丰盛港潮州会馆;2017:昔加末潮州会馆;2018:巴冬潮州会馆;2019:峇株潮州会馆;2020:笨珍潮州会馆;2021:东甲潮州会馆;2022:永平潮州会馆;2023:麻坡潮州会馆;2024:柔佛潮州八邑会馆。

陈耀宽:各属会应集思广益

    柔佛州潮州会馆联谊会值年主席陈耀宽指出,通过各属会的通力合作,大家集思广益,才能为会馆的发展注人新的构思,从而让会馆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是哥打丁宜潮州会馆会长的陈耀宽表示,会馆应该积极培养及提拔新的人才。他相信通过多举办青年活动,将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会馆的组织,从而为会馆培养出更多有素质的接班人。

    他希望各属会能通过多联办各项活动,来加强彼此的联系与交流,从而加强联谊会的组织。



哥打丁宜潮州会馆庆双喜 罗烈贤:扮演角色应转型


星洲日报2013.04.30
哥打丁宜潮州会馆庆双喜 罗烈贤:扮演角色应转型

    (哥打丁宜29日讯)哥打丁宜潮州会馆昨晚在当地培华小学有盖篮球场筵开87席,隆重庆祝会馆成立30周年及会员子女学成荣归双喜联欢宴会,来自各地友会及当地华团代表踊跃出席,场面热闹。

    大会当晚邀请新山中华工商总会会长罗烈贤前来为晚会主持开幕,并联合出席嘉宾主持联合剪彩、击鼓及鸣锣仪式。出席的嘉宾包括马潮联会常委会主席拿督吴源盛、马潮联会常委会副主席拿督蔡树民、马潮联青总团长李福新、州团长纪继耀,马华哥打丁宜区会主席黄卿兴县议员、马华东南镇区会主席颜旺票、中华商会会长拿督陈有坚、客家公会会长张锦昌、广肇会馆会长赖圣伟、广西会馆会长罗亚林、福建会馆会长郑亨明、海南会馆总务苏文东及各华团代表。

    开幕人新山中华工商总会会长罗烈贤致词时表示,宗亲会馆早期成立的目的,是要协助乡亲、照顾他们的福利与权益。随着时代的进展,会馆的角色也逐渐转型。

寻新方式吸纳年轻人

    他指出,现代会馆也注重保存文化传统,促进各项合作,包括艺术、教育及商业等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他希望哥打丁宜潮州会馆能够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使到会馆能够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他强调,目前许多乡团组织都面对青黄不接的困境。因为许多的年轻人已经不热衷参加社团会馆,尤其是网际网络普遍之后,人与人的接触已经越来越少。因此,为了要让年轻人参加会馆,必须寻找新方式,除了举办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之外,身为家长的会馆成员应尽量带领子女出席会馆活动,让他们早一点接触会馆,了解会馆组织,以便将来能成为会馆的接班人。

    马潮联会常委会主席拿督吴源盛受邀致同时表示,随着全国大选的进行,不论将来准胜谁负,朝野政党目前都应该以公平的方式去竞争。

警方应加强执法效率

    他指出,由于我国的治安越来越坏,因此他也呼吁警方加强他们的服务效率及执法工作。

    他强调,警方的服务效率及工作态度不应该由司法部门本身去评估,应该要由人民来评估;因此,他建议司法部门能设立一个能让人民直接评估警方服务效率的服务仪器表,以便人民能使用仪器表对警方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估。

    较早时,哥打丁宜潮州会馆会长陈耀宽致词时呼吁柔佛州各属会注重潮汕文物的收集与保管。同时继续探索潮人的传统文化领域,以及继续搜集潮人的文物。除了设立文物室或文物馆,也能够举办活动将之发扬光大,让下一代认识自己的原乡文化。

可先成立文物室后设文物馆

    他指出,如果有关属会的文物有限,可先成立文物室,待文物充足再成立文物馆。

    也是柔佛州潮州会馆联谊会值年主席的陈耀宽希望全柔联谊会能够共同举办各项重点文化活动。因此,他表示,柔沸州全体属会将在8月11日在全柔各地同步举行潮人民俗“出花园”活动。

    当天,该会馆也在会上赠送贺盾以恭贺及表扬学成荣归的3名会员子女。他们分别是董事张明福的公子张景泳获得UCSI大学药剂师学位,妇女组主任曾佩云的千金戴芷欣获得南昆士兰大学幼儿教育学土学位,以及永久会员钱志发公子钱嘉辉获得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室内设计学士学位。

拨4500捐9华小

    哥打丁宜潮州会馆喜庆之余不忘慈善,除了拨出总数4千500令吉给哥打丁宜县9所华小,即培华学校,新哥打学校、育华学校、马威学校、南亚学校、高谷学校、育本学校、大新学校及培民学校。该会也即席售卖彩票为即将搬迁到哥打丁宜大马花园的马威华小筹获1万令吉的建校基金。



南安会馆512开会 获奖励金名单出炉


星洲日报2013.04.29
南安会馆512开会 获奖励金名单出炉

    (峇株巴辖28日讯)柔佛州南安会馆订于5月12日上午11时,在富都餐厅2楼召开本年度会员常年代表大会;同时颁发第卅届会员子女奖励金。

    共有100名会员子女申请拿到奖励金,总奖金5千680令吉。该会馆规定,凡得奖的同学必须在当天出席领奖;不可委托其他人代领取(包括父母亲),否则奖金将交回教育组。

    兹将得奖的同学名单列下:

    小学组:陈智远、卓施含、黄卓翊、雷靖、黄宇宁、黄政福、张思恩、林志扬、黄子特、张丽宣、卓宇恬、卓宏彦、杨芩蕴、林凯兴、林心琪、黄晋恒、苏劲铭、陈盈伽、张业杭、陈可怡、林子权,黄培乐、戴梓薇、黄斐艺、张芷嘉、陈智伟、黄子嘉、杨宗晟、张瑞倪、张华桉、尤佳宁、张芝霓、梁嫣双、梁萍苡、周骏达、周子微、苏芷莹、杨彤蕴、林健辉、刘一菲、卓施吟、张莉敏、林欣忆、王佳宣、温凯熹、苏启斌、吴端聪、梁恒恺、张淑妃、颜宏行、张芷仪、张绮云、张瑞思、颜喧霓、黄子芩、林炜琪、卓宇萱、欧阳可可。

    中学组:林会喻、陈永章、苏佳俊、叶学政、洪丹凤、颜宏任、张瑞倚、林宇欣、张康晖、黄思聪、黄恺馨、梁慧慧、刘德恺、张芝绮、黄德淇、林借伊、张雯亮、黄思敏、吴端欣、苏恩霓、张凯翔、斟如韵、吴端俊、欧阳宇宇、杨荟盈、林净喻、许翠杉、苏嘉欣、卓文庆  、叶学优、林杰律、吕泳云、林享阳、汪凝毅、张欣仪、叶世濠、张家敏、苏劲升、周子晴、林上峰、黄伟耀、苏家馨、周慧仪。



峇惠安公会青团妇女组 525办双亲节卡片设计赛


星洲日报2013.04.29
峇惠安公会青团妇女组 525办双亲节卡片设计赛

    (峇株巴辖28日讯)峇株巴辖惠安公会青年团和妇女组将于5月25日下午1至3时,在高峰城广场举办“双亲节感恩卡片设计比赛”,籍此提高家庭凝聚力。

    参赛组合须由2至4人组成,必须为家庭成员(祖父母、父母及孩子)。各参赛组合可自行携带任何工具,配备及材料,该会将提供卡片(Mounting Board)。

    报名费为每组5令吉。截止日期5月22日。任何疑问,可联络惠安公会(07-434 0366)、孙永俊(016-715 7330)、郭献辉(016-797 0937)。

    另一方面,该会青年团和妇女组与峇株政府医院将于5月1日早上10时到下午3时,在高峰城广场举办爱心捐血运动,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峇广肇会馆春祭


星洲日报2013.04.29
峇广肇会馆春祭

    峇株巴辖广肇会馆日前举行春祭,在会馆拜祭追远祠神主牌及骨灰阁灵位后,一行50余人前往华山亭义山及三春义山总坟拜祭;出席者包括会长陈音男、署理会长陈华兴、副会长李偬强及副总务叶士明等。



东甲永春会馆妇女组30日开大会


星洲日报2013.04.29
东甲永春会馆妇女组30日开大会

    (东甲28日讯)东甲永春会馆妇女组将于4月30日晚上8时在会所2楼会议室召开会员大会,并选出第九届新届理事。

    该组主席黄月宝吁会员踊跃出席当晚大会。



小镇的娘惹文化


星洲日报2013.04.28
小镇的娘惹文化
文:廖宏强

    大马的峇峇与娘惹大多定居在马六甲或槟城一带,并且发展出一种延续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带点少许西洋文化情怀,又加人了当地马来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是马新一带独树一格的文化。娘惹文化涵盖了服饰、家具、建筑、语言、美食。这其中,美食又以娘惹糕点最广为人知。

    居銮是个华巫混合的小镇,必定有华巫通婚的个案,然而却没像马六甲的峇峇与娘惹般扩散群聚成特殊的小区,即使如此,小山城还是开了间以娘惹糕点为卖点的咖啡店——“芬新”咖啡店。

    “荃新”咖啡店创立于2005年,店址坐落在南吝街上,创始人为张致衔及吴奕燕两夫妇,店内以娘惹糕点当卖点,糕点的制作师承张妈妈。张妈妈是客家人,不是娘惹,早年割胶维生,工作之余自学一手娘惹糕点制作的好手艺,从木歪南下居銮后在巴刹以批发自制的娘惹糕点维生,传承至张致衔手上而发扬光大,2009年在新居銮市开设了第一间分店。

    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巴罗“岭南茶室”现今所在的早期建筑物相似,也是目前居銮大街老店保持比较完整,颇富历史价值的建筑。

    屋顶上方漆有建造的不同年份,比如“1939”、“1928”,以及住户主人家原乡的堂号,比如“鲁国”、“西河”、“清河”等。

    老店如果卖的还是炒米粉面加咖啡乌,其实也没多大的卖点。因此,“荃新”以娘惹糕点当卖点,也使小镇带有了一丝娘惹文化的味道。

    娘惹糕点特色和传统中国的糕点风味和种类不一样,看起来和马来糕点没两样,使很多人以为娘惹糕点就是马来糕点,其实两者还是有些许的差异。

    娘惹糕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料上大量采用椰浆、糯米粉、椰糖以及木薯,并且多以蓝花、香兰叶及拉米叶给糕点上色,糕点带着天然材料的香味,色泽上也比较自然。

    赏心悦目之余,尝起美食的心情也格外不同。

居銮人的乡愁

    居銮人有谁没到过火车站咖啡店喝过冲泡咖啡、吃牛油加Kaya碳烤面包外加两粒半生熟蛋?这间咖啡店创立于1938年,创办人是已故海南先贤林銮熙。林銮熙从中国南来落脚淡边,初始以衣物洗涤为业,之后南下居銮,当时铁道局的火车上餐饮及车站的餐厅都是海南人独占的事业,林氏在同乡介绍下接手经营居銮火车站餐厅(Kluang Railway Canteen),目前已是第三代经营者林日长,并且在2006年时改名为居銮火车站咖啡店(Kluang Rail Coffee)。

    火车站咖啡店初始只是火车站员工餐厅,现在除了火车站旁的创始老店之外,也在居銮市区和往峇株方向的交通圈旁花园店屋富湖湾各开了一间以现代化模式经营的分店,尽管如此,创始老店如今还是保留厂当初小包装的本地美食,而且随意摆放在餐桌上任君选择,目的就是让消费者都能尝到不同的美食。

    传统咖啡店最大的困扰就是面临接班无人的窘境,火车站咖啡店在林日长的手上开始转型成为现代咖啡店,经营模式釆现代化的管理,却坚持保留了传统冲泡咖啡及茶饮的方式,并且强调员工和顾客的互动,老客人一坐下来,平日爱喝的咖啡就已经送到眼前。

    居銮人为何对火车站咖啡店情有独种?泡得醇香的咖啡?甜而不腻的kaya牛油面包?火候拿捏神准的半生熟蛋?怀旧的南洋风味摆设?还是地道的椰浆饭、炒米粉?我想这些都是次要的,你必须先了解居銮人对火车站带有的那股不舍的情感。

    居銮是个小镇,大多数年轻人都往外谋生,以前如此,现在亦然,往后也可能一样。当年离开小镇的人,除了搭巴士,大部分还是选择搭火车。二十几年过去,居銮的火车站几乎还是那个老样子,木头、砖块和铁丝网围绕的火车站咖啡店营造出一种钢筋水泥无法呈现的沉重朴实感。

    异乡生活的游子,每次回到居銮都搭火车,上下车的瞬间,你才真正感受到身为游子那种长年在外讨生活,近乡情怯却又忍不住把满腹辛酸完全吐出来解放与释然的痛快感。这种送往迎来的车站人生才是居銮人真正品尝的味道,也是居銮人永远挥不去,抹不掉的乡愁,情感投射反映在火车站咖啡店,就算是走味的一杯咖啡,也会流下一滴思乡念亲的眼泪,这就是为什么居銮人独钟火车站咖啡店的原因,一段情,一分爱,终究是缘分。

大象的微笑

    我从台湾返回大马考获医师执照后,有两年的强制服务是在丰盛港卫生局完成,每两个星期就会返回居銮老家一次。当时来往居銮及丰盛港的是条九拐十八弯的路,间中还有许多看样子随时会崩塌的木桥,两旁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丛林—,沿路经常都会见到成群猴子追逐嬉闹,罕无人烟的路上,除了警告驾驶人小心开车的告示牌,也会看到一些以往从未见过的奇怪警示牌,比如小心大象、牛……。撞死山猪、牛羊、狗猫,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新闻时有所见,倒是真的没听说有撞到大象的事,然而有关大象的事却不只是如此而已。

    “当时一群大象踩垮围篱到新村撒野,结果第二天的村民委员会就决定把这个新村命名为大象村。”

    1948年紧急法令实施时,现今丰盛港路距居銮约8英里处也被围起带刺的篱笆而形成了一个约54亩大小的新村,是为8英里新村,1952年新村委员会成立,同年殖民政府通令所有新村必须有个名字,佳雅新村(俗称大象村Kampung Gajah)就这样得名,虽说有点戏剧化,也可见大象真的是许多新村人记忆深刻的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这段往事,高龄76岁的前地方议会老主席姚金安还记得一清二楚,喝完咖啡后还带我们绕了一圈大象村。

    我中学就读居銮唯一的华文独立中学——銮中,当时市区外围的小镇新村学子如果要念独中,必定会来銮中报到,我也因此认识了好多不同区的同学。

    与我同班的是阿Pok及阿Kiat。阿Pok和我同年赴台深造念台大,阿Kiat因为转商科再到私立学院念一年而慢了一年赴台留学考进政治大学,是我赴台后唯一有书信往来的同学,好像都是些勉励啦、鼓舞之类等等哕哩八嗦的话,阿Kiat说都弄丢了。还好都不见,要不然看到当年自己像个青年导师般说教,还真不知道脸该摆在哪里。而今毕业多年,大学同学都变了个样,高中同窗的情谊还是依旧,或许大家还保有一颗单纯年轻的心,并没因为在社会打滚多年而变了个样,虽然有了点年纪,多年不见,彼此情谊依旧,见了面很快就如回到中学时期那段玩闹时的热络,这是中学同窗情谊难能可贵之处。

大象村,过夜最多的地方

    高中毕业后我们这一班几乎都出国,大多选择到台湾,那年代也没什么选择,而学成归来回到居銮的没一人,阿Kiat也是今年才回到家乡,我想也是家庭的因素,这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出国留学的独中生回“家”的主要考虑,也因此让我有机会体验一下大象村的咖啡。

    姚爸爸听到有朋自远方来,一早就起身,视力虽然不好,记忆力却是惊人,尤其是对数字年份的精准,对于大象村的来历叙述得一清二楚,目前有多少户人家,包括马来人、印度人,甚至原住民的住家也可一一数出来,不愧是当了25年的老主席,当年县议员期间的事迹也如数家珍,仿如当年窝在他经营的杂货店里头听他讲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一晃已30年过去。

    我对大象村的回忆几乎还停留在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到那里是高中一的班上刁曼岛之旅。丰盛港是往刁曼岛必经的转运站,而大象村正好是沿路的一个小站,因为路况不佳,当年要到丰盛港外岛游玩的都会在夜半开车,清晨赶到海边或是码头,正好可以看日出,班上来自不同区的学生一堆,只好窝在阿Pok及阿Kiat的家等巴士绕过来载节省等待的时间。我因为喜欢到海边游玩,所以经常都会借宿阿Pok的家,也和阿Pok的妹妹阿年混得很熟,大象村也成了我在外过夜最多的地方。到了结婚时也在大象村的一间庙堂完成见证的仪式,而我非大象村居民,太太是马六甲人,我也忘了怎会跑到大象村去注册,而这次阿Kiat约我在“兴荣茶室”见面,这间茶室的创办人还是我证婚人魏学山的父亲,一时间有点回到从前的感觉,也注定了我与大象村的缘分。

    茶宽采用居銮著名的“电视机”牌咖啡粉冲泡咖啡,传统咖啡店的烤面包、半生熟蛋、小包装饮食及糕点应有尽有,最特别的是家传“炒面”。饱餐一顿后,姚爸爸领着我们绕了一圈大象村。大象村很小,约百来户人家,多是独栋大院。当年有许多回忆的阿Pok老家已成荒野一片,这也是居銮外围新村的普遍情况,人口外流,守着家园的多是务农的传统人家。沿路可见许多开得茂密的花丛以及结果累累的果树,每户人家都知道彼此,寂静的路上满是浓浓新村特有的憨厚人情味,也让我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晨光沐浴之下的外围树丛还会有大象吗?至于家传“炒面”的滋味,那是一种说不出来,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的“古早味”,我很难用文字来形容,恐怕得自己亲自尝过才能体会。





“三月三锣鼓响”成文化品牌 陈联顺:勿满足成绩绩努力


星洲日报2013.04.27
“三月三锣鼓响”成文化品牌  陈联顺:勿满足成绩绩努力

    (新山26日讯)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前晚举行“三月初三锣鼓响”慰劳晚宴,宴开十余席,场面热烈。

    该会会长拿督陈联顺在致词时,感谢会员全力的付出,才使这项盛会取得成功。

    他说,“三月初三锣鼓响”活动已成为潮人文化的一项品牌,大家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应继续努力。

    他指出,游神庆典过去了,三月初三锣鼓响也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策划购置新会所的工作。这是大家应追求的目标,只要大家努力,这个愿望一定能尽早完成。

    他也吁请会员大力支持潮州韩山学院林伦伦教授等发起的侨批申请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的工作。现须20几万封的侨批,家中仍有保留者,可即交到会馆来。

慰劳宴放映庆典影片

    出席前天晚宴的嘉宾还有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林奕钦、柔佛州潮州合会值年主席陈耀宽、陈威群、柔佛古庙管委会代表及该会诸多领导。此外几个联办团体,如镇安古潮、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及柔佛同奉善堂等,亦参与其盛。

    晚宴上放映了今年度整个庆典的影片。

    林奕钦在到词时,盛赞新山潮人在文化工作上的特出表现,尤其是年轻人的参加,使活动更年轻化。

    随后,各组负责人员在会上作了报告。单在美食节的固本,本届就卖出了5万1千令吉,比去年增加了许多,所以各种美食在上午10时左右就卖完了,不像往年一样,到中午时分要打折卖出,今年人潮明显增加了许多。

    另一个优异成续是潮声聚献潮曲影碟,在各方努力推售下,现出售了2千片,成绩斐然。

    在会上发言上还有该会署理会长陈泰昌博士,他为历年来“三月初三”的工作做了总结,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陈耀宽亦在会上致词。



柔潮联青联谊会主催 保龄球友谊赛明举行


星洲日报2013.04.27
柔潮联青联谊会主催 保龄球友谊赛明举行

    (哥打丁宜26日讯)由全柔潮联青联谊会主催,哥打丁宜潮青团主办之“陈耀宽会长杯保龄球友谊赛”,定于4月28日下午2时在乌鲁地南保龄球场举行。

    举办单位吁请柔潮联青联谊会属下每个属会委派队伍参赛,以促进交流。

    柔潮联青联谊会值年团长兼哥打丁宜潮青团团长陈光华表示,举办这活动是希望藉此联系各属会青年团的感情与交流、敦睦乡谊、加强组织的团结及促进互助精神。

    他希望届时每个属会最少能派出一支队伍参赛。



柔潮州会馆与联青联谊会 明举行代表大会


星洲日报2013.04.27
柔潮州会馆与联青联谊会 明举行代表大会

    (哥打丁宜26日讯)全柔潮州会馆联谊会第廿九届属会代表大会及全柔潮联青联谊会第十五届属团代表大会,定于4月28日在哥打丁宜雨林度假村举行。

    柔佛州潮州会馆联谊会值年主席陈耀宽披露,全柔潮联青联谊会第十五届属团代表大会定于当天上午10时进行,全柔潮州会馆联谊会第廿九届属会代表大会则在下午2时举行。

    他表示,大会当天将在该度假村设午宴招待全体代表。他吁请该会属下各属会及属团代表届时踊跃准时出席会议,以方便会议议程的进行。

    任何询问可联络:林德荣012-722 7685、陈莲枝016-722 0701或陈耀宽019-770  9928。

    以下为会议流程:

    上午9时至10时:茶点,青年团代表大会报到。
    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30分:青年团代表大会及议程。
    中午12时30分至下午2时:午餐。
    中午12时至下午1时:全柔潮州会馆联谊会代表大会报到。
    下午2时至4时:联谊会代表大会议程。
    下午4时:休会,茶点。
    下午6时:出席在哥打丁宜培华华小举行之联欢晚宴。



麻永春会馆复选 林尊生蝉联会长


星洲日报2013.04.27
麻永春会馆复选 林尊生蝉联会长

    (麻坡26日讯)麻坡永春会馆经于本月23日晚上8时,在会馆三楼会议室举行2013至2015年度董事复选会,林尊生及拿督林声宏众望所归,蝉联新届董事会会长及署理会长。

    麻坡永春会馆新届董事名单如下:
    会长:林尊生,署理:拿督林声宏局绅,副:张礼深、颜保强、郑贝川律师、李文庆、林锦麟、郑育平;
    总务:余少麟,副:李贵龙、林瑞兰;
    财政:陈辉煌,副:刘金潘;
    文康:林福赞,副:林福明;
    交际:余仁何,副:方金贵;
    青年:范国都,副:林峻梁;
    妇女:洪丽珍,副:郑美玲;
    中文书:刘文行,
    英巫文书:刘金钟县议员;
    董事:黄秀明、林利民、刘进发、郑天赐、黄星贵;
    查账:余双庚、林培恩(会员大会委任)。

    会长林尊生在致词时感谢众会员的支持与信任,再度詖推选为新届会长。

    他表示,董事们站稳立场,通过了两次考验,为此,他吁请大家各司各职,并肩合作,以团结一致的精神,继续迈进和做好工作。


提名日


星洲日报2013.04.29
提名日
文/舒庆祥
图/本报摄影组、档案照片。

    大马的选举法,沿袭至今,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选举委员会是负责推行这个体系的一个最主要的组织。

    在选举开始之前,选委会会事先公布提名日与投票日,让参与竞选的各政党有所准备。本届大选的提名日就订在4月20日,而投票日就订在5月5日。

    4月20日,大家又见到了大选最炽热的一面。各党对提名日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是展示力量,吸引选民注眼球的一个场合。振林山国议席“王对王”之战,是本届大选最受人瞩目的战区之一,所以当天,国阵与民联卯足全力,调动大批人马,估计各有1千人以上,在提名站四周呐喊摇旗助威造势。

    振林山国议席的提名站,设立在士姑来大街的新山中区市议会大厦内。警方一早就调动大批警力驻守,人数有数百人之多。为防止发生意外,甚至在街道上摆上了铁丝网,不让车辆及行人行走,与此同时,把双方人马远远隔开,各分站在街头与街尾的一端,中间是一段长达百咪的空间地带,由警方人员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驻守,不允许双方人员越雷池一步。

    因此,从上午9时至中午12时,虽然双方支持者情绪昂激,但都有序的站在各自的地盘内,耐心的等候,没有互呛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警方如此大阵仗出动,在新山历届大选中,殊属少见。

    旧照是上世纪80年代,新山提名站外另一番景观。各党的支持者,就分立在两边,中间隔着一条通道,由警方人员严密把守。

    警方如此处理隔开双方支持者的方式,在选情高涨的今天,或许不管用了,因为距离太近,易发意外。不过,在当年却也常常能发挥作用。

    旧照中,最有趣的是行动党与回教党(当年的名称)的互动。当年,虽然两党同是反对党,但双方壁垒森严,分得清楚,所以,旗帜鲜明,支持者都站在各自的党旗之下。

    可是,在4月20日的士姑来提名中心,火箭与月亮的旗帜,和谐的并排在一起,双方的支持者,甚至毫无顾忌的各持对方的旗帜四处跑动,广播车还一直播放“月亮代表我的心”,30年之差,大马战局进入另一个新的局面,对华人而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