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与福建人

海南人与福建人
安焕然
 
1988年海南建省以前,虽隶属广东省,但海南人说的“海南话”,福建闽南人倒是多少能辨识得出,听懂些许。这是因为“海南人”与“福建人”之间其实还有汉人民系迁徙的千年因缘。
 
根据吴华〈各姓入琼始祖〉一文的论述,海南汉人先祖大多数来自福建省,特别是福建莆田县,而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则次之。根据海南族谱记载,各姓“入琼始祖”多为渡琼任官职者,也有被贬、避乱和经商而落籍海南的。今海南103个姓氏中,以吴姓族人最早渡琼,其入琼始祖吴贤秀原为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尚书。致仕后,因闽中动乱,于唐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迁居琼州。除吴姓,在唐朝入琼的姓氏始祖,尚有符、林、黎等,彼等原籍均为福建(主要是莆田)人士。
 
而唐以降之“入琼始祖”,又以宋一代最多,计有陈、黄、韩、王、张、云、曾、郭、龙、卢、吕、朱、欧、赖、廖、周、何、苏、翁、洪、锺、庄、高、颜、彭、郑、冯、谢、蔡、岑、石、连、袁、杜、陆、温、骆、田、秦、林、符、邢、许、林、唐、宋、丘、文,凡48姓。另在元朝入琼的尚有李、徐、孙、魏、汤、张和阮等7姓。举凡今可考之103姓,仅唐宋元三朝入琼者有59个,占57%。
 
此外,我们亦不可忽视此时期黎人亦有汉化的现象。唐末以降,汉文化对岛上黎族的影响进入历史全新阶段,黎族和汉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增加,汉人对黎族的社会也有了一些较为清晰认识。
 
至宋代,“黎”成为了海南岛上土著先住民的专用族称。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自宋以来,有“生黎”和“熟黎”之别。宋朝文献已有记载黎人汉化改用汉姓之俗。(宋)赵汝适《诸番志》卷下〈海南‧黎〉有记:“琼山县,去省地远者为生黎,近者为熟黎……黎之峒落日以繁滋,不知其几千百也,咸无统属,峒自为雄长,止于王、符、张、李数姓,同姓为婚。”
 
近人有谓海南“文昌无黎”、“会同无黎”,大抵说的是黎人汉化结果。汉黎融合的现象早在宋代已经发生。陈铭枢总纂,曾骞主编《海南岛志》指说:今海南之王、邢、罗、李、陈、杨、廖、唐、韦、吴、麦等诸姓,亦有其祖乃汉化黎人改用汉姓者也。
 
唐、宋时代,福佬系人士入琼,扬帆顺风渡航,大部分在海南岛东北沿海登陆,后渐次向南、向西迁徙,而成环岛分布。他们与海南先住民黎族之交融,自不可免。大抵在宋代,彼等之到来,其闽语即吸收黎族语言若干成分,形成新的分支──“海南话”。所以说,我们今之俗称的“海南话”,实际上是闽方言与海南土语发生交融、变异之后发展而成的,属闽方言在地化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者云惟利在《方言人文丛考》就曾指出,海南话和潮汕话、闽南话、闽北话是“亲属关系”,同源而异流。像海南话里的“猫鼠”(即老鼠)、弓蕉(香蕉)、食(吃)、鼻(闻)、惊(怕)、家己(自己),语音与闽南话相近;尾(尾巴)、柑(橘子)、头毛(头发)、闹热(热闹),读音与潮汕音相近。但海南话的声母,如吸气音、舌尖擦音变塞音等特殊变化,则与闽南方言不同,可能是受黎语影响。特别是以黎音的b和d来替代闽南语的p和t,如分、兵、变、茶、灯、滴等的读音。云惟利教授指说,黎人汉化(实是闽化)时,所说的闽语自然会带黎语,这便是后来的海南话了。
 
另外,我们知道,闽南话是受吴语的影响。而海南孤绝南溟,受外来影响不大,反而保存了不少古代吴语的习惯。在海南话里,母亲常对我们说:“厨房叫tau tai”,过去我一直不明白这个tau tai如何写。看了云惟利的书,才知那是“灶前”之意,原是苏州话。而福州话也是把“厨房”说成是“灶前”的。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