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8
《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探讨了全球消费模式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指出20世纪消费的空前增长带来了丰裕,但也导致了不平等、环境压力和社会负面影响。报告强调,并非需要更多或更少的消费,而是需要不同模式的消费——促进人类发展的消费。文章详细阐述了贫困、不平等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复杂联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本消费短缺和环境挑战。报告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和减贫的行动议程,包括政策调整、技术创新、消费者赋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享有基本消费需求,同时尊重地球承载力并促进代际公平。
《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自1990年启动以来,持续将人类发展定义为“扩大人们选择的过程”的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深入探讨了消费问题,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审视了20世纪消费的空前增长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报告的核心洞察与主要问题
报告指出,20世纪的消费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1998年全球消费支出达到约24万亿美元。然而,这种增长的分配极其不均。报告强调,尽管消费剧增,但超过10亿人被排除在这一消费“爆炸”之外,缺乏满足最基本需求的机会。在发展中国家,将近五分之三的人口缺乏基本卫生设施,近三分之一无法获得清洁水,四分之一没有足够住房,五分之一无法获得现代医疗服务,五分之一的儿童无法读到五年级。全球有20亿人贫血,其中工业化国家有5500万人。
除了巨大的不平等,报告还详细阐述了消费增长带来的其他严重问题:
- 环境压力:消费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例如,过度捕捞、水资源紧张和森林砍伐加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70万人死亡,其中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80%来自室内污染,三分之二发生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最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
- 社会影响:消费压力导致竞争性消费增加。消费还可能引发社会不平等和排斥。例如,缺乏社区普遍使用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可能会将个人排除在有效参与社会之外。报告还提及家庭暴力这一普遍存在的祸害。
- 消费者健康与信息不均衡:新的产品和市场的全球化扩张带来了产品安全和消费者信息的新需求。报告指出,许多被高标准国家禁止的产品,可能仍在标准较低的国家销售。
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与行动议程
报告强调,“潮流并非宿命——改变是可能的”。它提出了一种“亲民”和“环保”的消费模式转型,这对于富裕社会和工业化国家作为世界主导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报告认为,重点不应是减缓消费增长,而是改变消费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报告提出了一个七点行动议程,旨在创建一个可持续消费的有利环境:
- 技术进步与创新:报告呼吁在清洁、节材、节约资源和低成本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开发和推广对贫困人口而言环保且负担得起的消费选择。巴西的乙醇燃料汽车、零排放汽车等都是技术“跳跃式发展”的成功案例。
- 消除扭曲的市场补贴:报告指出,在能源、农业、道路和水资源等领域存在大量“反常补贴”,这些补贴在环境和社会层面都是有害的,且往往有利于富人而非穷人。例如,取消水资源补贴可以显著减少用水量,并为缺乏安全饮用水的数十亿人提供服务。
- 公共投资与公平定价:为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基本服务(如清洁水、能源、交通和住房),国家必须确保通过公共投资、服务公平定价以及为私人投资创造有利环境来实现公平获取。
- 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强调应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联盟,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例如,孟加拉国通过国家药品政策限制有害药物销售,确保质量控制和合理定价,并打破跨国公司垄断。
- 信息与教育:鉴于广告支出的巨大影响力,报告建议将部分广告费用用于提供更平衡的信息和教育。
-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和有毒废物处理)需要国际承诺和行动。
- 赋能贫困人口:确保贫困人口获得最低限度的消费,并通过“亲贫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来实现。冈比亚的一项研究表明,为孕妇补充营养可显著降低低出生体重和婴儿死亡率。
报告的结构与深远意义
《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被誉为一份“创新且发人深省的报告”。它从多角度探讨了消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将消费视为扩大人们能力以“活得长久、活得好”的手段。报告引入了新的人类贫困指数(HPI-2)来衡量工业化国家的人类贫困状况,其衡量标准包括60岁以前预期无法存活的人口比例、功能性文盲人口比例、收入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和长期失业人口比例。这与衡量发展中国家贫困的HPI-1形成对比,后者更侧重于饥饿、流行病、文盲以及缺乏医疗服务和安全饮用水等问题。
报告最终强调了建立新而强大的联盟的必要性,旨在定义一种更具人性化的消费愿景,并为在21世纪实现这一愿景而采取行动。它不仅是对过去消费模式的批判性审视,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和公平消费的有力倡导,为国际社会关于消费与人类发展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