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6, 2023的博文

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

图片
  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 张连红主编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序一 李业霖   近十年来,马新港三地的历史工作者,基于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指导思想,出版了十多种有关二战时期抗日战争的中英文著作,其中有史料汇编、回忆录和图片集,也有专题研究论文结集,从不同南度反映日据时期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建设 “ 日据时期历史 ” 这座大厦,具有添砖加瓦的作用。现在由孙建成先生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提供资料,オ促成《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一书的出版,值得热烈祝贺。   1942 年 2 月 15 日,新加坡失陷,日军为了 “ 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需要 ” ,以铺天盖地之势,从 21 日至 23 日,进行全岛性大检证,数万华人惨烈牺牲在屠刀和枪弹下,尸骸遍野,哀号震天。接着在马来半岛的槟城、马六甲、吉隆坡、知知港、瓜拉比拉(瓜拉庇朥)、麻坡和振林山等城乡进行肃清大屠杀,数以万计的华人肝脑涂地,尸山血海,令人惊心动魄,日军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此外,日本军政府滥发军用票,当作货币流通市场;向华人勒索 “ 奉纳金” 5000 万元;征调 “ 勤劳奉仕”以作无偿劳动;拉夫到泰国建筑缅泰铁路 …… 在日本军政府统治下,华人备受剥削、劳役和压迫,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要搜集上述资料,仅靠文献档案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采访、调查、问卷来获得可靠的活资料。这些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耳闻者及其遗族与幸存者,他们提供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往往可补充、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可以纠正传闻的讹误。   孙建成先生是受害者,柯冰蓉女士是留日记者,受到正义的呼唤,出于历史的良知,他们不惜奔波跋涉,到通都大邑甚至穷乡僻壤去访问,跟传媒接触,使用唇舌去解释,希望获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战争受害者或其遗族的回忆录 222 份; 二、强迫押送建筑缅泰铁路的幸存者的经历陈述 126 份; 三、军用票受害者的诉求书 226 份。   这些资料是千百受害者悲惨经历的真实记录,血泪斑斑的历史,将会唤起人们的悲悯与良知,从而发扬正义,涤邪荡恶,激发人们以史为鉴...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图片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曾玲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3.8 (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 / 杨国桢主编)     总序   20 世纪后期,科技日新月异,生产カ大幅提高,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潜伏的危机。随着陆地人口、资源、环境压カ的增大,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已成为国际共识。 21 世纪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出海洋是实现经济腾飞、民族复兴的两翼,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走入海洋,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建成海洋强国,与海洋世界产生良性的互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中国能否经受西方海洋霸权的挑战,消解遏制与对抗,在海洋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 这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是 21 世纪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我对历史的学术兴趣从陆地转移到海洋,对海洋发展陆地化描述的历史文本产生了怀疑,开始酝酿对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和海洋人文社会学的探索。由于自知这是一项艰难的研究计划,需要聚集力量,长期冷静思考,不断探索,不能为浮躁之风所动,以时髦理论虚构历史,或急于求成,追求轰动效应,故设想结合博士生的培养来进行研究,指导他们各选择一个专题,用 3~4 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一届又一届地做下去。我的设想和思路得到博士生们的响应和认同,师生几经切磋,于是有一批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虽有几个失败无成,但大多间有新见,为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做了基础性的学术积累。   1996 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独具慧眼,支持我挑选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加以修改,编成丛书,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并主动承担出版任务。在他们的热心支持和鼎カ帮助下,《海洋与中国丛书》( 8 册)在上个世纪末面世,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促使我下定决心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计划,争取 2010 年前在主要领域都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成果,夯实中国海洋史学的基础。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

东南亚的华人饮食与全球化

图片
  东南亚的华人饮食与全球化 陈志明主编 公维军、孙凤娟译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7.4   致谢   我们由衷感谢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 (The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该基金会是会议项目 “ 多元文化视域下东南亚的华人饮食文化( Chinese Foodways in Multicultural Southeast Asia) ”的资助者,而项目具体由本书主编协调负责。在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 (The 10 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 Chinese Food in Southeast Asia) 上,项目参与者都提交了会议论文。此次研讨会于 2007 年 11 月 12-14 日在槟城 (Penang) 召开,由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共同组织。我们尤其要感谢基金会董事长翁肇喜 (George C. S. Wong) 先生以及执行长张玉欣 (May Chang) 女士的支持合作,并感谢会议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此外,特别感谢西敏司 (Sidney W. Mintz) 教授,他在会上做了题为 “ 传播、离散与融合:中国饮食的演变 (Diffusion , Diasporaand Fusion : Evolving Chinese Foodways) ”的主题发言,同时他本人也非常支持本书的出版。全部会议论文都已收录在《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The 10 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编, 2008 )之中,并已经正式印刷出版。而入选本书的所有会议论文都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我们也要感谢两位匿名评论家,他们对论文给予了极为细致的评论,而这对于我们最后的修订工作无疑非常有益。最后,我们要向新加坡国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