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6, 2025的博文

《地球的故事三部曲》

图片
 《地球的故事三部曲》   “ 地球的故事 ” 由法布尔所著,旨在向读者通俗易懂地介绍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册主要探讨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例如自转和公转,并解释了昼夜交替和四季的成因。 第二册则着重于探讨物体为何会坠落,引出了地球引力的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原因。 第三册深入地球内部,解释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震等地质现象,并探讨了陆地为何不会沉入海底。 总体而言,这部作品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复杂的地球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旨在激发读者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书旨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读者普及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涵盖地球的形状、运动、地貌特征(山脉、河流、海洋、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结构、地质演变以及极地环境等多个方面。作者强调观察自然现象,鼓励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赞叹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第一部分:地球的基本属性与运动 ( 地球的故事(一) )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作者首先驳斥了儿童时期可能存在的关于地球是扁平的、天空与地面相接的幼稚想法。通过类比橘子表面与地球表面的不规则性,强调 “ 地球是圆的 ” 。他指出,即使地球表面有山脉,相对于地球的巨大体积而言,这些起伏也微不足道。例如,用一个直径 2 米的球体代表地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仅相当于其表面上 “ 一粒直径只有 1 毫米多的沙子! ” 地球在太空中的悬浮: 作者提出疑问,地球为何不会掉落?他解释道,地球周围是 “ 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的空间 ”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 “ 上 ” 和 “ 下 ” 的概念,因此地球不会向任何特定方向坠落。他总结道: “ 地球是球状的,而且是独立存在于太空中的。 ” 并给出了地球的周长( 4 万千米)和半径( 6366 千米)。 物体掉落的原因 —— 地球引力: 作者通过《橡果和南瓜》的寓言故事引出物体掉落的普遍现象。随后以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为例,强调 “ 上帝都是按照数量、重量以及质量来安排一切事物的,天体都是遵循一定的力学定律才能够有规律地运动的。 ” 他指出,无论物体从多高的地方落下,最终都会落向地面。 空气阻力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比石头、木头、烟、云和气球的运动,解释了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

王赓武回忆录《家园何处是》及《心安即是家》

图片
王赓武回忆录《家园何处是》及《心安即是家》   核心主题:身份认同、文化碰撞、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   王赓武的回忆录以其个人经历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 20 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在不同文化、政治环境中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贯穿始终的主题包括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追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做出的关键选择。   第一部分:《家园何处是》 —— 早期生活与文化启蒙   家庭背景与中国情结: 王赓武的父母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努力将中华文化传统传递给在南洋出生的王赓武。母亲尤其重视他对 “ 害怕会消失的传统中国 ” 的了解,认为这是一种 “ 职责 ” 。她回忆自己的家庭,提到 “ 丁家传统上依循儒家教导,也囿于此一窠臼,大家期待儿孙用功读书,求取功名 ” ,但也因鸦片、军阀混战等因素走向衰落。父母亲 “ 一直梦想能回到家乡 ” ,但最终未能如愿,这给王赓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成长: 王赓武在泗水和怡保的成长环境是多元文化的,他与不同籍贯的华人以及马来人、印度人等其他族裔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在怡保,他通过与广东籍女佣阿兰的接触,认识到 “ 中国人有很多种,我和阿兰就不一样 ” 。尽管父母努力维系他的中国文化认同,但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早期教育与文化启蒙: 父亲是王赓武早年最重要的教育者,他注重王赓武的中文学习,尤其是古典文学和儒家思想。 “ 父亲似乎认为,只要能把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授给我,就无需担心我会走偏,而必定会令我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父亲通过讲解《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练习书法等方式,培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父亲也送他去英文学校接受现代教育,这在当时受到一些朋友的批评。   战争的冲击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来亚沦陷,王赓武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动荡。这使得他在学校里越发清楚自己 “ 无疑是中国人 ” 。父母密切关注中国战局,积极参与抗日募捐活动,这培养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感。他回忆道: “ 我记得自己只要碰到和中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