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10, 2022的博文

三十年来的南洋华侨

图片
  三十年来的南洋华侨   许云樵 追溯中国和南洋的交通与华侨拓殖南洋的史迹,可以推究到二千年以前。在这二千年之间,华侨拓殖南洋的盛衰和种种势力的消长,恐怕没有比最近三十年——或者说自光复以来——更演变得剧烈了。考其原因,第一因为祖国政体的改革,人民已从专制政体解放出来,可以自由出洋贸易,而不再蒙私通番邦的(罪)名,政府且从而奖掖之;第二因为在海外所感受到弱国无外交的种种苦闷,和出钱出力赞助革命的成功,使他们得到了觉悟。有此二因,南洋华侨便向前途努力迈进。兹分人口、经济、教育、组织及文化五项,分别述其梗概如下:   —、人口   南洋海水到处都有华侨。这情形固然不是最近三十年为然,百余年来久已如此。不过人口演进之速,分布之广,却不能不以最近三十年来为甚!我们即以新加坡一地为例,居留地政府于民国纪元前一年凋查户口时,华侨凡219,577人,占全人口72%强;民国十年(1921)户口调查时,华侨增至317,491人,占全人口74%强;民国二十年(1931)户口调查时,华侨达421,821人,也占全人口74%强:民国三十年(1941)的户口调查尚未举行,惟最近估计华侨人口已突破56万,而占全人口的77%强了。三十年来,不但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四十万左右,即占全人口比较数也增加了5%。南洋其他各地,虽没有增加得那么多,可是都有同样的增加现象,除了越南和暹罗两地外,都可以从政府所公布的统计数字窥其涯略。至于越南和暹罗,则有一种特殊的原因,使我们得不到正确的数字。越南华侨因为受“国殖民地政府压榨得太过惨重不得已忍痛落籍为明乡”,《越南统计年鉴》所刊的华侨,不过是负担得起沉重的身税的上中阶段,和初由祖国移入的劳苦同胞。至于暹罗方面,政府对于华侨的确实人口数目,讳莫如深,凡生长于暹罗的,或久居于暹罗的,都目为泰人而不算华侨,因此民国八年(1919)调查户口的报告,华侨只26万,到民国十八年(1929)也只增加至四十四万五千多。最近还不过五十万,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所估计的250万,相差未免太远了,但侨务委员会的估计是合理的,而实际的数目也决不会比它低的,但估计终究是估计,我们得不到正确的数字,然而我们可以知道三十年来一定大有增加,即据暹政府统计也已增加二十余万了。不过近年来,暹政府将外侨入境税増至二百余铢,中国又因进行着神圣的全民抗战,热血青年很多...

寓教笨珍

图片
寓教笨珍 洪祖秋著   林清如律师赞助出版 本书义卖款额将捐献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出版: 2022 年 3 月   自序 文律的闽商啟智学校 笨珍 1923 年注册的华校 益友移交大厦予培群学校 培群学校改制事件 历史悠久的乐育学校 大同学校创校之始 初期的培群学校 消失在历史中的尊孔学校 培群学校创办人余英伟 还原误植的历史资料 低调的先贤陈好书 美丰园的锺柳士 百年培群回顾 培群大笨珍校园 英国顾问官 武汉合唱团 培群独立中学迁校事件 华校自供自给的合作 培群学校应分家 情义两兼话耕文 培群的一令吉地税 培群学校建校过程 笨珍已不存在的学校 笨珍组织华校教師公会 匡时杰医生 怀念陈期狮校长 民众学校校友会 启智学校的校史 爪华村的建华学校 35 碑侨民学校 培群万人宴 匿名黑函 匡光照校长 文律的民众学校 笨珍一个不寻常的家族 贺培群学校百年校庆   自序   《寓教笨珍》是我准备撰写的笨珍系列丛书之一。此书的出版是我的一点心意,准备献给母校培群学校,作为母校百年校庆的贺礼,书出版后将会以义卖的方式出售,义款捐献予培群独立中学作为教育基金。由于是要献给母校的贺礼,又承蒙林清如律师赞助出版,我对此书的出版,丝毫不敢马虎,林律师曾经是新加坡怡和轩的主席,处事谨慎认真,主编《怡和世纪》杂志多年,对出版书籍经验丰富。之前他撰写及出版的回忆录《我的黑白青春》,也获得非常崇高的评价,他主编的《怡和世纪》更是一本被定格为精品刊物高格调品味的杂志,我能得到他的赏识,这不但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福气,感谢他的不嫌弃,我自然必须全力以赴。   为了慎重起见,《寓教笨珍》的封面特地邀请游牧人创意空间 (Umuzen Creatives) 的曾恒强先生设计,曾恒强是道地的笨珍人,也是一名著名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封面特殊新颖,新潮中没有忽略了传统性,色调柔和格调高贵耐看深获好评,其格调是我喜欢的那种。我出版的书《浪拍笨珍》及《誌在笨珍》,封面也都是他设计的,因此我对他的设计极有信心。在设计封面的过程中,曾恒强严谨慎密且认真的态度,让设计出来的封面既吸睛又...

柔佛华人拓殖史

图片
  柔佛华人拓殖史 许云樵 编按:本稿为〈柔佛的港主制度〉(原载《南方晚报》,后转载《南洋文摘》,第2卷第8期,1961年8月,页20-27)之改写,内容有所増补、修订及调整,当为最新修订稿,故选载。 东南亚虽说海水到处都有华人足迹,但为当地有组织地披荆斩棘,拓荒垦植,写下一页光荣的历史的,首推柔佛州的华人港主。现在虽时过境迁,但柔佛还保留着不少以Kangkar为名的地方,使我们凭这些历史的化石,发掘它过去的历史,颂扬先贤们的汗血劳绩。原来这一个名词,并非巫语,而是闽潮方言“港脚”二字对音,也就是港口的意思。这些港,在柔佛拓殖史上,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柔佛在历史上有三个王朝,前王朝是满剌加王室的嫡裔,旧王朝是彭亨柔佛联合首相王朝,新王朝则为德门公(编按:今译作天猛公)押都剌曼(Temenggong AbdulR ahman)的系统。旧王朝自苏丹克只尔(Sultan Kechil)迁都廖内(Rhio)后,政事由驻扎新加坡的德门公押都剌曼兼理,于是柔佛各地逐渐荒芜,旧柔佛(Johore Lama)只剩居民二三百户,麻坡(Muar)和昔加末(Segamat),都沦为穷乡僻邑,全州人口不过二万五千左右。 1812年,柔佛苏丹妈末(Sultan Mahmud)在廖内逝世时,长子登孤隆(Tengku Long)正在彭享和首相的妹妹成亲。根据马来习俗,储君在即位前,必须参加先王的丧礼,登孤隆未能及时奔丧,武吉斯副王便册立他的弟弟押都剌曼为苏丹。登孤隆到廖内时,已太退了,虽则御用宝器尚在支援他的母后的手中,但朝政操在跋扈的副王手中,他简直一筹莫展。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对新加坡别具慧眼,便打算利用登孤隆,而策划一个移花接木之计,于1819年1月28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后,便和德门公商议好,派人到廖内去把登孤隆接来,册立他为柔佛正统苏丹,上尊号为苏丹胡仙(Sultan Hussein),再和他订立条约,租借新加坡为英国东印度的商埠,每年由公司发给苏丹西班牙币五千元,德门公三千元。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和苏丹及德门公续订新约,将新加坡的主权完全转让了。胡仙名义上虽为柔佛苏丹,但实权却操在德门公之手。德门公押都剌曼逝世于1825年,由15岁的儿子伊伯拉欣(Ibrahim)继位。苏丹胡仙也不争取实权,但求分润一些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