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5, 2021的博文

访邬有祥谈早期新山客家人概况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访邬有祥谈早期新山客家人概况 刘钦宓   前言   客家人在新山的历史渊远流长,少说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吧!就以座落于新山绵裕亭义兴路左边老义山的“客社总坟”来说,其四周的古坟石碑上所刻为同治九年 ( 同治年间为 1862 - 1874) ,比 新山第一个地缘性组织--广肇会馆 (1878 年成立 ) 似乎还要早些。另一方面, 新山客属人士的组织--同源俱乐部,创立于 1926 年,至今也有七十年历史。因此客家人在 新山开埠初期,与其他邑人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工作,应是不争的事实。   行业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山客家人早期的一些史实,新山客家公会 ( 原名同源俱乐部,创立于 1926 年 ) 会长萧光华率领众理事,于 9 月 15 日的一个下午,走访了大马花园仁春堂机械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邬有祥先生。现年七十七高龄的邬有祥先生是出生于 新山市的客家长者,曾经担任客家公会及其它社团的要职。十年前还是新山客家公会署理社长、现任名誉会长的邬有祥先生,对新山客家人早期的概况知之甚详,因此谈起客家人的历来情况,便显得特别精神矍铄,娓娓道来。   据悉,在本世纪初,寄居在新山,的客家人还不到二三百人,与别邑人士相比,约只有十分之一。当时客家人多数是因为在家乡生活清苦,也有一些富冒险胆识者抱着越洋创业之精神,而由家人付托同乡水客带到南洋来谋生。其中有些较为不幸者则在航海途中因遇沉船或是患病不治而死去。能平安到达 新山者,大多数客家人皆以耕种为生,惟大埔人却多乐意选择经商。   早期的客家人南来之后,首先是投靠自己同乡或宗亲给予帮忙。也有无亲无靠者,则暂时寄居在同源俱乐部,至找到栖身之所时为止。   在本世纪初期,新山市约有华人商店两百多间,客家人仅占十多间。当时店主以李姓居多,至本世纪中,邬姓店主人数后来居上,接着下来,则呈现梅花杂姓现象矣。初期 新山的华人是以潮福籍人居多,他们多数聚居在市内纱王街河畔,从事土产、海味、杂货生意。而客家人则因为人数较少,又散居各处,所经营者多属药材、洋服、洋货为主。邬先生解释说,客家人早期虽然经营的是小型生意,可是在群策群力、互助互惠、同心...

双龙讲古

  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双龙讲古 曹盛干、龚秀琴、 林楚莲、林晓萍。       ( 编按:本文摘录自《南洋商报》 1994 年 4 月 25 日 ~10 月 31 日柔佛版之 “ 双龙讲古 ” 系列文章。当时《南洋商报》记者访问了 新山华社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 拿督郭鹤尧和拿督叶金福,谈古说今,娓娓道出 新山的蜕变。部份内容因己在其他文章中提及,编者就加以删除并稍加整理之。 )   帮派观念强界线分明   拿督郭鹤尧原籍中国福建福州, 1919 年当他四岁时,与其姐随从南洋返乡的父亲乘船南渡。   他表示,刚抵新山时,市中心并没有水电供。全新山只有二百五十间店,每间店和家家户户屋内都有一口井,喝的是井水,夜晚则点煤油灯照明。   当时他们的家族是开杂货店,店名是东升号,专卖米粮杂货生意。那个时候,新山是潮州人的天下,福建人经营杂货生意的,除了他的家族外,另一间是在目前崇侨银行对面交通岛旁的卓合兴号,还有当时最大规模的至川号等。   那时候,帮派观念强,阵线分明,纱玉河左边,即从三环咖啡店到警察局一带,包括兆南街、兆真街和明里南街,是广府人的地盘,另一边的纱玉街、陈旭年街等,是潮州人的天下,界线分明,大家河水不犯井水,更何况人数较少的福建人。   在会党结社根深蒂固的时期,福建人多聚居在新加坡,福建人控制的海山派实力不小,新山则是义兴的地盘,所以,新加坡的福建人多不敢越过海峡,来 新山谋生。   他说,当时他们的杂货店是位于直律街,即现址庄新培大厦处。   他指着前方,继续说,直律街的店屋从“广泰隆”开始,郭家的杂货店是第二间,再到怡泰隆栈房,大约有七间店屋。   目前的郭氏机构建筑物大约建于 1919 年,一排八间店面,而对街的 “ 万泰 ” 则约建于 1921 年。   他说,新山市中心惹兰巴剎约有一百一十年历史,而陈旭年街和亚福街到琼州会馆后面四间店屋全属前柔州苏丹依布拉欣所有。   在 20 年代, 新山码头便设在今日入境关卡处,也即是目前的水...

黄亚福逸事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黄亚福逸事 黄建成       黄亚福是十九世纪末建设新山的粤籍功臣。乃新山早年的一名成功建筑商。   他曾被英皇封赐 J. P. 太平局绅的荣街。并荣获柔佛州苏丹阿武峇加封赐 S. M. J. 准拿督勋衔。   黄亚福同时也是星加坡广益银行的创设人之一,这是星马第一家以本地人资本筹办的银行。   今天新山最热闹的街道亚福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来纪念他早期对建设新山的贡献。他早年在新山所住的洋楼,现在还存留着,那就是新山国泰戏院对面一间破落了的古老的建筑物,成了十多户人家杂居的地方,楼下就是小型工业社。   广东人喜欢把一个正直傻气又傻得可爱的人叫“阿福”,但黄亚福并非广东人所说的“亚福仔”,他十六岁就南来星洲,后到新山谋求发展,从木匠泥水匠到承包商,旋后得到苏丹阿武峇加的赏识,使他在 新山商场左右逢源,成了星柔二地著名的建筑商,种植家及大实业家。   其实,黄亚福的真名是“黄福”,字彦延,号莆田。也有人叫他做头家“黄福基”,但一般人都习惯称他为“黄亚福”,后来他也真的发福了起来。   黄亚福原籍广东省台山县,生于 1835 年,在 1851 年当他十六岁时随泥水木匠赵师父南亚新加坡先作学徒,为师博晨昏待奉,每月仅得薪金二元。像许多早期南移的父老一样,他拥有华人传统 “ 刻苦耐劳 ”“ 忠厚老实 ” 的美德,他以勤俭起家,并得到苏丹阿武峇加的赏识将 新山的一块土地送给他。   据说当时苏丹阿武峇加将一束的小旗子交给黄亚福,告诉他说他可以将这些小旗子随意插在任何他所喜欢的土地上,那么那些土地就是他的了。   正在福星高照的黄亚福从苏丹手中接过一束小旗时是受宠若惊的。他拿着上述的一束旗子,就从现在的亚福街开始一直沿着海岸线走,并将旗子一直插到现金柔佛大酒店的地方才停止,于是 新山的一大片黄金地带,就归属于黄亚福的了,使他一夜之间变成了既富且贵的人物。   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在父老的口中流传着,黄亚福的发迹,得到一位名叫“黄亚娇”的金兰结义姐姐帮忙。据说黄亚娇为一位粤籍美人,以贩...

黄亚福及其它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黄亚福及其它 郑良树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为这批先贤寻找历史坐标,对他们的活动时间、空间加以说明。   在柔佛苏丹还未称王之前,其先人的官衔是 Temenggong ,中文译为天猛公、德门公等。我们从天猛公阿都拉曼 (Abdul Rahman) 说起,天猛公阿都拉曼驾崩于公元 1825 年,他的儿子天猛公依不拉欣 (Ibrahim) 继位。在天猛公依不欣继位之前,新加坡在莱佛士的开辟之下,已经成为一个商港,其郊区更是密集的甘蜜胡椒园。天猛公虽然世居新加坡,他却协助柔佛苏丹辖治新加坡、廖内、林加及部分柔佛州的土地;所谓 “ 天猛公 ” ,就是 “ 内务辖治大臣 ” 的意思。由于新加坡开辟成功,而且甘蜜胡椒的种植已快达饱和,于是,在天猛公依不拉欣的开引之下,许多勇于冒险的华族开始渡过新柔海峡,涌进柔佛州来。   新加坡甘蜜胡椒的种植者绝大部分都是潮州人:根据黄成仁及余有进的记录 ( 注 1) ,从 1836 年至 1855 年十六年间,新加坡种植业的情况是:   年份 园丘数量 估计人数 1836 250 2250 1839 350 3150 1840 477 4293 1841 500 4500 1848 800 7200 1850 400 3600 1855 543 4887   这个表显示出,从 1836 年至 1848 年的十二年间,新加坡的园丘及华工无不迅速递增;而 1850 至 1855 五年之所以会锐减,极可能因为相当多的华工涌进柔佛,前来柔佛开荒。   为了吸引华族开垦柔佛,天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