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邬有祥谈早期新山客家人概况
新山中华公会 75 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访邬有祥谈早期新山客家人概况 刘钦宓 前言 客家人在新山的历史渊远流长,少说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吧!就以座落于新山绵裕亭义兴路左边老义山的“客社总坟”来说,其四周的古坟石碑上所刻为同治九年 ( 同治年间为 1862 - 1874) ,比 新山第一个地缘性组织--广肇会馆 (1878 年成立 ) 似乎还要早些。另一方面, 新山客属人士的组织--同源俱乐部,创立于 1926 年,至今也有七十年历史。因此客家人在 新山开埠初期,与其他邑人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工作,应是不争的事实。 行业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山客家人早期的一些史实,新山客家公会 ( 原名同源俱乐部,创立于 1926 年 ) 会长萧光华率领众理事,于 9 月 15 日的一个下午,走访了大马花园仁春堂机械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邬有祥先生。现年七十七高龄的邬有祥先生是出生于 新山市的客家长者,曾经担任客家公会及其它社团的要职。十年前还是新山客家公会署理社长、现任名誉会长的邬有祥先生,对新山客家人早期的概况知之甚详,因此谈起客家人的历来情况,便显得特别精神矍铄,娓娓道来。 据悉,在本世纪初,寄居在新山,的客家人还不到二三百人,与别邑人士相比,约只有十分之一。当时客家人多数是因为在家乡生活清苦,也有一些富冒险胆识者抱着越洋创业之精神,而由家人付托同乡水客带到南洋来谋生。其中有些较为不幸者则在航海途中因遇沉船或是患病不治而死去。能平安到达 新山者,大多数客家人皆以耕种为生,惟大埔人却多乐意选择经商。 早期的客家人南来之后,首先是投靠自己同乡或宗亲给予帮忙。也有无亲无靠者,则暂时寄居在同源俱乐部,至找到栖身之所时为止。 在本世纪初期,新山市约有华人商店两百多间,客家人仅占十多间。当时店主以李姓居多,至本世纪中,邬姓店主人数后来居上,接着下来,则呈现梅花杂姓现象矣。初期 新山的华人是以潮福籍人居多,他们多数聚居在市内纱王街河畔,从事土产、海味、杂货生意。而客家人则因为人数较少,又散居各处,所经营者多属药材、洋服、洋货为主。邬先生解释说,客家人早期虽然经营的是小型生意,可是在群策群力、互助互惠、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