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15, 2020的博文

指天街乃指天笃地 「睇吓来」出尽奇招

吉隆坡华人史话 指天街乃指天笃地  「睇吓来」出尽奇招     有关吉隆坡的开辟史中,陈泰阶先生谈到了八、九十年前的吉隆坡情景。     陈泰阶老先生已逾九十高龄,与陆佑先生也已有过东西家良好关系,也就是在东兴隆工作过一个时期。他当年在店中担任的工作,是内外勤都『一脚踢』,出勤时或步行,送货则踏脚车,几乎每天都走遍整个吉隆坡。後来他自己创业,诚义待人,更乐於参加社团工作,为大家献出力量,雪兰莪精武体育会,乃是信托人,他如泰山柱石,在精武会陷於经济危机之际,不受威迫利诱,卒能与众同心,共挽狂澜於既倒。     他说的所谓每天几乎走遍整个吉隆坡,确是并不夸张。因为,那时的吉隆坡,只有三条短短的街道,屋宇不过数百间,华人人口才三千多人,与今日的情况相比,何啻天壤。     当时的吉隆坡,除了一些板屋之外,也有多间砖瓦屋,而且还有一间是三层的。     吉隆坡那时不过是原产品特别是锡米的集散地,也是供应周围一带矿场米粮用品的枢钮。那几条街是,长不过百码的指天街,三条横街是茨厂街,谐街和苏丹街。虽然如此,由於工作繁忙,因此跑来跑去,脚酸腰疼,在所难免。後来,他也曾患上腰腿痛疾病,所幸在闲时打拳练武,结果不药而愈,他更成了精武会发起及创办人之一,与精武同寿至今。     他现在住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後的甘光亚答,这地方与苏丹街相距才不过二百码之遥。     他说,那时的甘光亚答,是荒无人烟之地,那有甚麽屋子。虽然,据说,较早几十年,也曾有人住过,那是作为小船集散於巴生河歇脚度宿之地。     甘光亚答就在巴生河边,当时的巴生河较今日阔深了好多倍,岸边长满了亚答树,所以一般人称之为甘光亚答。如今,名字依旧,景物全非了。     他说,那时的社团组织,除了惠州会馆之外,就是广肇会馆,後者亦於八四年达百岁之寿,而惠州会馆则早了十多年。     陈泰阶先生因患重听之故,因此,苏炳佳先生补叙了有关吉隆坡的一小段掌故。     当年的指天街,也就是现在的火冶大道(今天一段改为(敦)陈祯禄街)。通往巴生的火车站,就...

吉隆坡华人史话

图片
吉隆坡华人史话 温故知著 目录 序 华人与吉隆坡 陈氏书院的由来 华人先贤名字街道志 林灏熙先贤创制火车木枕 白头人说吉隆坡—— 陆佑先贤的几件逸事 揩天街乃指天笃地 谐街原是花街 武吉冕登和石拿督 水罗榜和昔乔拉律 半山芭,莲藕塘 沙叻秀和罗家村 大巴刹和五支灯 精武山原是大伯公山 逾百年历史的赤溪会馆 历史最悠久的华校 早期的公会、公馆、公局 辛炳承建大监狱 鍚克籍司阍尽忠职守,不卖李光前的账 清风上人建法华庵,进行弘扬佛教 佛门中非凡模范印长上人 建筑界前辈何清 吉隆坡最早的戏院 骡车与黄泥路 吉隆坡的马场 最老资格的照相馆 历史性的大华酒店 早期的游艺场与舞厅 历史最悠久的观音寺 中国保险公司的兴亡 运输业奇才锺娇和刘扁 吃饱了才有力做工 年年换新车的阔佬 秤猪骨的杨德隆 叶韩进公子用钞票揩屁股 半山芭闹虎 半山芭的私塾与学校法官一句银纸一张 学校、偷师 嫁女聘金四十元 倒尿堤出的大矮瓜 一场大火帮大忙 烟馆打仔和『道人』 两项绝艺快失传了 扫把婆与大水桶 机器厂与钉牛蹄 辉煌出版社 Diterbitkan Olih: Brilliant Publications 34cc, Jalan Gelang, 2nd Miles, Jalan Sungai Besi,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483695. Dicetak Olih: Loyal Press Sdn. Bhd. 275, Jalan Perkasa Satu, Taman Maluri, Cheras,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854311, 854564. 每本售价:国内:廿元 1984年 ISBN 967-9969-13-4

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

图片
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Parit Jawa 作者:邱克威、蔡慧钏 出版:麻属巴冬永春会馆 Persatuan Eng Choon Huay Kuan Parit Jawa, Muar 地址: 163-25, Jalan Jabbar, Parit Jawa, 84150 Muar, Johor, Malaysia. 排版:晗 封面设计:蔡立豪 封面照片:巴冬全市鸟瞰图 ( 陈立汉提供 ) 封面题字:吕振端 版次: 2019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印 印数: 1000 本 序 林意     2016 年下半年,就在老山 ( 老冢 ) 的山脚下,和研究员蔡慧钏小姐见了面,说起巴冬武吉摩地区百多年的拓荒史,有需要加以挖掘,编著成书,加以定位,永载史册。     2017 年 5 月的某夜,就在巴冬渔村的海边嘛嘛档与邱克威教授和蔡慧钏研究员约谈,他们提出研究巴冬与武吉摩历史的计划,并由巴冬永春会馆主持其事。     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我心想永春会馆百佘年的历史,未曾出版过一辑一书;更何况武吉摩和巴冬还拥有麻坡地区最早的两座庙宇,但至今却未曾对这个地方的历史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如今能搭上这一趟历史列车,善莫大焉;尤其巴冬永春会馆作为最早的华人社团,这个历史任务当然是责无旁贷的。     由邱克威教授和蔡慧钏研究员牵头领衔的这个研究计划,经过数次洽谈商议工作、经费、出版诸事项,再经过会馆理事会全体一致赞成通过,这项别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真是“天官赐福”,给了会馆无比的荣耀。     这项研究计划 2017 年 5 月开始酌商, 8 月开始工作,直至 2018 年 12 月成书出版,费时一年多。     与此同时,我仅代表会馆向所有赞助者,提供资料受访者,尤其是张礼铭乡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档案、资料。你们的功德,铭于腑中,永载史册,谢谢你们。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