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16, 2019的博文

黄亚福/黄亚娇

图片
黄亚福/黄亚娇 文:郑梅娇/《星洲日报》前首席记者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 一代移民企业家——黄亚福     黄亚福,(Wong Ah Fook,1837年~1918年9月12日),原籍广东台山县,字彦廷,号甫田,原名黄福基;1854年,年方17岁的黄亚福因家贫而离乡,从广州登上一艘远洋船只,沿着中国和越南的海岸线航行,横越南中国海来到新加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黄亚福很早就决心不要以苦力度过一生,因此初到新加坡,认为当务之急是习得一技之长,因此最初他本是一名木匠,岂料从木工转入建筑业的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建筑承包商,还成为柔佛州政府的主要建筑承包商,谱写了一代移民企业家白手发迹的奋斗史。     当时,华人已在新加坡岛上成为人口最多的社群,他们大多数来自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来此的移民有福建人、潮州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福建人从商,潮州人务农,广府人和客家人为工匠,大家各自建立互相支援的网络,协助乡人在此地发展和安顿。     起初,黄亚福在一个木器制造商手下当学徒,这是他抵达新加坡后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个行业也几乎被广府人垄断,当时黄亚福有个看法,认为一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时,难免需要建造房屋、店铺、货栈或仓库。     黄亚福从木工到房屋建造,然后再向前跨步成为承包商,在新加坡业务蒸蒸日上,并争取到重要的工程,包括替佩特森与西蒙斯公司(Paterson and Simons)建造两座仓库。此后,黄亚福在当地广结人脉,其中还认识了同样也是广府人的胡亚基,借着他的关系与人脉,黄亚福也将生意的触角仲向了柔佛。     在胡亚基的人脉圈中,除了有新马一带做生意的欧籍人士,还有柔佛王室,经胡亚基的协助,黄亚福与柔佛苏丹阿布峇卡和皇后花蒂玛(黄亚娇)的建立良好关系,柔佛苏丹阿布峇卡让他承包柔佛大皇宫、新山监狱工程,还有新山沿岸的长堤,深获重用。他也因承包柔佛苏丹王宫工程,获柔佛苏丹阿布峇卡颁柔佛王室效忠勋章。 黄亚福街(JLN WONG AH FOOK)星新山的繁华街道,见证了黄氏先贤的拓殖功绩。     黄亚福进入柔佛时,华...

回顾哥打丁宜培华学校五十年

图片
回顾哥打丁宜培华学校五十年 (1923~1973) 马少骥 绪言     教育之功能,在於传播文化。促进国家强盛。社会进步,故教育素来被视为建国之本,社会文明之要素,而学校乃直接传达教育之唯一桥梁,因之,任何国家社会,欲求国民教育之发达普及。必须普遍设立学校,此为毫无疑义之原则。五十年前吾诸前贤,基于此原则创立本校,迄至今年,恰少入五十周年阶段,亦则余接长本校校政垂二十年,今回顾前尘。半世纪之历程,几经沧桑,诸多变迁,倘欲以此有限之篇幅,对本校五十年来之史迹,作详尽之记述,殊非可能,兹仅能就余多年来自身经历及见闻所及,按具进度程序分期简述之,藉以追念诸前贤缔造本校之功绩,以及历届董教,为改进本校所作之伟大贡献也。 前贤创校功垂不朽     五十年前之吾华人社会,帮派观念甚深,举凡社会公共事业,社团组织,以及一切活动,无不分帮办理。因之,当时之哥打华校,亦则各帮有各帮之学校,有者甚至于采用方言授课,名为学校,形同私塾,其办理不善,不能发挥教育之真正效能,势所必然,于是各帮具有卓见之领袖,以及社会贤达,咸认哥打必须将各帮学校合并为一间公立学校,藉以集中力量,统筹统办,方能导致哥打华文教育步入正轨,而配合时代之需求,遂于一九二三年秋,创立本校,奠下百年树人之宏基,诸前贤热心兴学之功,实永垂不朽焉。 策划复校董教功勋     一九四一年杪,日本军阀发动太平洋战争。挥军南侵,星马沦陷,於日军统治三年半之过程中,本校校舍被日本军占用,所有设备,悉遭破坏,至一九四五年秋日军屈膝,星马光复。本校亦于翌年筹划复校,然于兵燹之後,百业摧残,无论人力物力,皆倍感制肘,胥赖董教之精诚合作,不避艰苦,对于复校事宜,全力以赴,终于克服困难,完成复校大计,本校能于战火浩劫之余,迅速顺利复校,当届董教所作之努力,其厥功不少也。 复校首届董教名表:     董事长:张寄萍;副董事长:许日通;财政:陈木乾;总务:彭福占,副:黄铁礼;监学:双利,副:熙和;建设:林注目,副:林松吕;查账:义和,副:李天浪;董事:美和、谢俊吕、水兴隆、四顺、何和安、南华、合成作记、信成、集茂、远东、大东、义和、宏泰、邓达挺。校长:郑远庸;教导主任:李定华:教务助理:张加钦;英文...

柔佛慈善老人~拿督许天平

图片
柔佛慈善老人 拿督许天平 DPMJ, SMJ, PIS, AMN, PPM, PHF, S.B. Jalan Datok Koh Thian Peng, Parit Unas Laut, 84150 Muar, Johor.     现年七十七岁的许氏,原籍福建诏安,他并非出身於名门望族,也不是甚么头角峥嵘的英雄。於十岁时,随着父亲由中国远渡南来寻找生计,最初是在新加坡住了几年,当时他只读了几年的书,不久後便随着父亲迁往蔴坡定居。     许氏在父亲的带领下前来蔴属巴力温那落脚,当时这个地方只是一个非常荒凉的乡村地带,父子两相依为命,靠捕鱼为生,十六、七岁的他便帮忙父亲出海捕鱼,及年累月在骄阳骇浪中寻找生计,锻链出硬朗的体魄。     巴力温那的华籍渔夫,在战前生活清苦,在日军入侵星马後,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漫长日子里渔人的生活更为困苦,在铁蹄残踏的环境下,大家为求有所寄托,便唯有通过求神拜佛寻求心灵安慰,在这时候,许氏便开始在南亭寺当乩童。 提倡理性破除迷信     战争过後,南亭寺已由小规模问财的神庙扩展成求事问医的佛门圣地,由於每日前来进香膜拜,祈求善才佛庇佑的男女信徒日众,而所耗於焚烧金银冥纸的金钱数目相当庞大,索来抱着慈善心肠的许氏认为如果将焚烧金银冥纸的金钱收集起来敢作慈善用途,那该是多有意义的事,而救苦救难的善才佛也必定赞同这种作法,因此“提倡理性,破除迷信”便从许氏口中喊出,善信们把香油钱转献寺里充做慈善基金。而南亭寺便兼着许氏的伟大意愿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骄人的贡献。     拿督许天平虽然如今已达七十七岁高龄,但他服务社会群众的伟大胸襟仍然不减当年,除了仍然继续从善才佛“使者”身份为善信指点迷津外,也在学校社团内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身任南亭寺所一手创办的善才学校董事长外,也是蔴坡中化独立中学副董事长及多间学校的董事,另外大多数的华裔社团也多敦聘其出任顾问等要职,他在华族社会的广受欢迎可见一斑。 打破宗致种族藩篱     除了在华人社会中备受尊崇外,许多友族同胞也对许氏尊重有加,每逢善才神诞或许氏的寿宴里,来目各地的友族达官贵人甚至皇族成员也打破种族,宗教藩篱亲目前来遖...

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笨珍]华校

图片
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笨珍]华校 洪祖秋     众所周知,笨珍是由数个市镇组成的,小笨珍在中央,南部有崩山、南峇、龟桥、实叻角、龟咯咸水港等,东面有北干那那,北边有大笨珍、水池路、亚逸峇礼、二河东、双兰、文律等。这些小镇,有的比小笨珍更早开埠,有的早期比小笨珍更热闹,随着时代与局势的变迁,改变了很多状况。众所周知,有华人的地方,一定会有学校或私塾来教育下一代。因此,当年很多小地方都纷纷开设学堂,有些是私人开设者,也有些是地方团体或宗乡组织开办的,在二战期间,纷纷被逼停办。二战过后,很多小学堂都没有复办,一些是毁于战火里,一些则合并在较有规模的学校里。其中,不见最多学堂的地区是东部的北干那那。     北干那那当年是被称为27碑。后来因移民政策的落实,才正式被称为北干那那。北干那那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经过了两次的浩劫:1942年日本南侵的3年8个月灾难,以及战后黑区与紧急法令的移民政策,邻近周遭居民被逼迁入新村范围内。结果,在这两次的灾难中,由于在战争中被摧毁,或是因移民政策被搬迁,结果致使北干那那区内共有九间学校,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学校单位是文教机构,在保留校史方面,通常校方都会保留得相当完整。然而,那些在日本南侵战争中被毁掉,战后或因没有复办,或是与其他学校合并,或是自行停办的学校,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完全没有留下丁点痕迹。另一方面,因为英国殖民政府为对付马共而实施的移民政策,设立了北干那那新村,造成一些周遭的学校因合并或迁移而消失,也让这些学校的记录与文献,都化为乌有,荡然无存。这对于研究北干那那近代史,以及撰写笨珍史实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对于哪些创校先贤的付出跟贡献,也非常的不公平。这些消失了的学校,所有的记录或毁于战火的蹂躏,或因无人打理收藏而被丢弃,或因日久虫蛀及不受重视而毁掉。现在要还原这些历史,恐怕只有依靠老—辈的口述历史 了,而且日子越长久,就会因为老一辈的逝世而不容易找到,且会因为日子长久,记忆模糊而与事实有差距。幸亏,我在一些资料库中翻阅旧报纸时,还能够找到一些马迹珠丝。     北干那那是1948-1960年间政府实施紧急法令时设立的新村,把周遭从34碑开始到22碑所有居住在芭地里的农耕民,一律迁移到新村内。在这之...

笨珍黄氏公会简介

图片
笨珍黄氏公会简介 1961年2月26门:笨珍黄氏公会举行成立暨当届职员就职典礼 发起人拿督斯里衍扁、则吾、济星、应源、清科、木燧等宗贤等第一届理事就职。柔佛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黄树芬宗长专程到来监誓,与众多会员于柔佛路145号临时会所合影。     本公会为纯血缘性组织,创立至今已届五十八周年历史。1960年,当时发起人为拿督斯里衍扁、则吾、济星、应源、清科、木燧等宗贤。由筹组至成立,继而完成兴建会所,展开为宗人谋福利等会务,端赖理事会宗贤,全体宗亲的通力合作,精鸾一致,始能达致实现共同理想愿望。虽然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会务与人事方面,历经坎坷,幸会众宗亲皆秉“一脉祖系,敦族睦宗”的崇高信念,摒弃成见,发挥一心一德,共维宗会为宗人谋福利权益精神,故今后会务当达致顺畅,发扬光大。     本宗会组织初期,乃租贷柔佛路145号店厝为临时会所;1961年,第一届理事就职,恭请柔佛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黄树芬宗长专程到来监誓。1962年在理事与宗亲的热心筹募下颁发第一届会员子女奖励金及成立福利组帛金部。1972年度初,理事会宗亲等,为求永奠宗基,一劳永逸,俾配合发展会务需求,高瞻远瞩的宗贤拿督斯里衍扁族长,特报效柔佛路地皮一段,并捐献巨款,作为兴建会所基金为首倡,建委会遂即宣告成立,随即发动进行筹建会所基金工作;在建委会诸宗贤夙夜努力不懈推动下,宗亲会众,皆尽力支持捐献:并奔走南、北马等地区,联络族会宗贤,吁请热心鼎力支持捐献建会基金,成绩斐然。惟因建会所工程浩大,所需之款额甚巨,故在刻不容缓情况下,热心宗众再添捐献及宗贤们尽力暂时贷出不敷款额,历经艰辛,始告克服建会困境,直至1976年,两间二层楼会所,宣告完成,合计耗资大约32万元。     第十五届理事会为了要达至渊远长流,实现公会的长远目标,展望将来,培养公会的接班人,公会领导层肩负使命,于1992年及1995年分别成立青年团及妇女组,以配合时代的演变和公会未来的发展。     1995年青年团暨妇女组举办第五届全国黄氏宗亲子女交流会,2005年承办第九届全国黄氏宗亲生活营及假日营,社团表现活跃,活动日趋丰富。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昔日所建之两间二层楼会所已不敷应用。为了更完善...

文律乐育学校特别策划 张校长荣休会具意义

图片
中国报2013.11.18 文律乐育学校特别策划 张校长荣休会具意义     (文律17日讯)文律乐育学校昨日在大礼堂为该校张秀銮校长荣休特别策划一项简单,但具有意义的荣休会。     大会主席郭于祯副校长指出,张校长一生奉献给教育界,在30余年教育生涯,先后在多间华小服务,可谓桃李满天下。     她说,张校长是该校60年代校友,有幸于2011年回到母校掌校,虽然在乐育学校只掌校两年余短短时间,但能与同事们愉快相处,与董家协们良好协调,因此顺利推动校务发展,为学校带来很大提升。     她指出,张校长的荣休,是该校损失,也是教育界损失。除惋惜及难舍之余,我们只能献上深深祝福,并希望她荣休后,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同时有空时,尽量回到母校叙旧言欢。

文律乐育学校 学前班25学生毕业

图片
星洲日报2013.11.17 文律乐育学校 学前班25学生毕业     (文律16日讯)文律乐育学校第十一届乐乐学前班于前日举行毕业典礼。出席仪式者有董事会执行秘书冯吉林、家协主席陈瑞金、副主席萧玉美及财政沈莉莲。     该校校长张秀銮恭贺学前班的25名儿童经于打好基础,在来年即将正式进入一年级。     她说,或许幼童应该天真无邪,天真活泼及讨人喜爱的的童年岁月,而人生的过程中在经历童年、少年到青年每一阶段的成长,成长的道路都会起着不同的际遇,因此从小就接受知识的灌输,逐步去探讨和加强自己对教育的掌握,将来踏人社会才不致于被淘汰。     她又说,族群向来都重视母晤教育的发展,也了解教育将主宰我们的前途,因此小学生在读书求学时应用功努力听讲,虚心向学,不耻下问,有耕耘必有收获。     会上,学生呈献表演及游戏,毕业礼在一片详和及充满欢笑声中落幕。

张秀銮下月荣休 乐育总校欢送校长

图片
星洲日报2013.11.20 张秀銮下月荣休 乐育总校欢送校长     (文律19日讯)文律乐育总校校长张秀銮将于下月1日荣休,该校师生及董、家协成员于日前在该校郭图成大礼堂欢送张秀銮荣休,场面温馨动人。     出席者有该校董事长许荣发、董事会执行秘书冯吉林师、家协主席陈瑞金、理事萧玉美、李玉兰、财政沈莉莲。     代校长郭于祯致欢送词时,盛赞张秀銮出掌母校校政,虽然只有2年6个月,但是对母校之贡献有目共睹,她处事认真、诚恳、负责,在董、家协配合下把全校6间课室全部精明化。张校长热爱母校报效董事会及家协各1千令吉。     张秀銮特别致词时表示感恩,从事教育工作34年(教师8年、校长26年),最后能在自己的母校荣休,且能得到昔日母校冯吉林老师之出席,深感是一种机缘。她也表示,目前之教育制度给校长及老师们很大的压力,希望教育部能改善。     欢送会上,该校师生呈献多项精采余兴节目,其中以师生、家协成员针对张秀銮之生平经历演出之哑剧最吸引人。     欢送会进入尾声,全体师生和张校长握手道别,并护送张校长乘花车绕校园一周。

文律乐育学校毕业礼 为模范生庆生场面温馨

图片
星洲日报2013.11.14 文律乐育学校毕业礼 为模范生庆生场面温馨     (文律13日讯)文律乐育学校于昨晚在郭图成礼堂举行第六十四届小学毕业典礼暨颁奖仪式。适逢六年级的优异生张家慧荣膺全校模范生也是她的生日,校方特准备蛋糕并在会场出席者的祝福下,欢度一个甜蜜温馨的夜晚。     乐育学校校长张秀銮感谢董家协、家长及各界热心人士一路来给予校方的支持与配合,紧密的团结,创新的思想,教师的尽责,为培育下一代成才,教师本着良心、热忱和无怨无悔,为教育而奉献,为学生前途与福利,即使再辛苦,也喜见将来立足社会,回馈社会,更不忘母校之恩。 许荣发吁青年加入董家协     董事长许荣发呼吁年轻一代接班人应加入董家协的一分子共同为乐育学校的发展尽一分力量。     他说,任何的组织都需要有新陈代谢,一些在位太久者应自愿让贤,重要的是要有新人自愿付出与牺牲,共同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与争取。     他也呼吁一些校友虽在外地工作,同样的也可扮演关注与协助的回馈表现。     副董事长陈顺南希望毕业生继续升造,因为教育对社会的演变与须求,学识不深将会被淘汰。     他也希望小六毕业生记得母校的栽培并有感恩之心。 陈瑞金:应对自己有信心     家协主席陈瑞金勉励毕业生不论将来际遇如何,都应对自已有信心及有责任心,才能实现愿景并完成应尽的使命。     会上,分别由张秀銮、冯吉林、许荣发、陈顺南及陈瑞金颁奖给各项学术优异奖,为校争光奖,成绩优异奖等奖项。     当晚呈献的一系列余兴节目有舞蹈、手语、乐器表演、大合唱和热舞等,全体师生在声声珍重道别,欢欣的心情,尽在不言中,温馨的笑声与祝福声,结束了今夜的晚会仪式。

百年风华·笨珍华裔人物志~冯景云(1907~1997)

图片
百年风华·笨珍华裔人物志 冯景云 (1907~1997) 文律华社先贤     文律已故冯景云(龙腾)先生(1907~1997)广东丰顺县小铜盘乡人。在家乡修完私垫学程后,曾短暂从事教育工作。     由于在家乡谋生艰难,冯氏婚后(19岁)独自随兄南来,在其舅母(拿督丘自发令祖母)之土产店担任书记。八年后始返乡接元配吴腊梅夫人南来。     冯氏后来从事水果、饮料及茶室生意,与友人合资经营“新都茶室”是文律当时具规模之茶室,每日顾客门庭若市。     冯氏夫妇育有二男二女,长男冯石林、次男冯吉林、次女冯木香均从事教育工作(现皆已荣休)。长女冯木兰现居新加坡。次女婿(已故)李云飞曾任笨珍马华区会主席。     冯氏除经商外,尚热心社会公益。抗战期间曾担任文律筹赈会委员,号召华裔同胞捐款助祖国抗战,险遭日军杀害。     1945年日军投降,冯氏联合文律己故侨领杨仁全、杨哲业、杨仁迁、梁长富、梁汉文、严崇标、陈有紫等,筹组乐育学校复校董事会,被选为董事长,积极展开复校工作,聘许一知校长掌校,使乐育学校能于1946年复办。     1950年冯氏鉴于新加兰、文律和龙引,三区华小毕业生升学无门,乃联合龙引郑振中、新加兰陈清溪等,筹组新文龙三区华校联合董事会进行统筹统办,于1951年在龙引创办新文龙中华中学,聘黄润岳校长担任三区中、小学总校长。     1952年底冯氏发起文律坡众重建乐育学校“士”字型新校舍,拥有一座大礼堂、十二间课室、教师宿舍、食堂、篮球场等,耗资近二十万元。     冯氏担任新文龙中华中学及乐育学校董事40年。此外,他也担任多间社团会长及理事职位,如:文律中华商会、笨珍客属公会、新文龙广东会馆、古来丰顺会馆、新加坡丰顺会馆等。     冯氏为人急公好义,常帮亲友调解纠纷,有“文律鲁仲连”之雅号。他的旧学根底不错,又写得一手苍劲有力之字体,常替当地社团书写会庆对联或序文,几乎是有求必应,深获各界好评。     (冯吉林校长  供稿)

文律中华商会会史

图片
文律中华商会会史 冯景云(己故)     柔佛文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原属峇株吧辖管辖,二次战争结束后,多年来,柔佛州政府鉴於笨珍属范围小,将峇属文律归於笨珍管理。文律区百年前,原为沼泽之地,经我们华侨先贤与巫族同胞莅此地开拓森林大巴、披荆斩棘、不畏艰辛、胝手胼足、坚强奋斗、建立了这个小市镇。     文律中华商会乃华人最高机构,成立於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会所设在乐育学校内楼上,先贤杨文骂、李梓藩、陈捷富、蔡世高、梁长赐、陈永坚、杨哲业、施冬荣、刘达溪、刘良怀等,为当年商会重要职委。     文律中华商会二次世界战争前管理乐育学校及过港大伯公庙,海港往星洲轮船文律码头货物起落工人二十馀人,由商会分派、征收土产教育捐及筹赈祖国难民捐向轮船主领款,作为乐育学校经常费及救济祖国难民之用。     一九四二年春,日寇南侵,马星沦陷,文律区华侨被日寇大屠杀,死去一千二百馀人,血涌文江,惨不忍睹,文律中华商会董事暨各社团代表,集中乐育学校内讨论要如何欢迎日军事。亦被屠杀四十馀人,中华商会会长施冬荣先生,合家男妇老幼二十馀人均遭屠杀,仅存半残废男儿一位。他本人感怀家人全死,我何独生。乃向日军自首被禁在峇株集中营内,与侨领赵丽生、张开川先生及全柔各县侨领同日被杀於峇株集中营内,诸先烈尽忠报祖国,壮烈牺牡,精神不朽。     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马星光复,文律市区人民返回市场很少,生存的侨胞,多数迁往笨珍,新山,新加坡找寻生活,图复兴家园。     文律市区乃由冯景云、陈乃仁、杨哲业、梁长富、李来盛、杨仁全等,召开坡众会议,恢复中华商会会务,讨论结果,推选正会长杨仁全、副会长冯景云、总务杨哲业、财政李来盛正商务蔡尤郡、副商务建兴方记、正交际杨仁迁、副交际梁汉文、正慈善梁长富、副慈善刘良怀、中文书陈乃仁、英文书陈澄秋、理事陈未标、广益丰、杨仁探、丘长林、郑源兴、查账萧彩绪、松记。  (会址于申街门牌四二号)。     本会会务,首先恢复乐育学校,因莘莘学子在失学三年八个月。(二)进行登记华侨财产损失,(三)检拾华侨殉难骸骨安葬,(四)七条陈锦文夫妇被巫族歹徒所害,市区被巫族歹徒捣乱,...

在乡情乡音中成长 怀念文律的丰顺人

图片
在乡情乡音中成长 怀念文律的丰顺人 丘声明     文津地频文律河下游,当地人称港脚,文律河分十多条小支流。乡民沿着支流聚居,地方名以支流列序命名;我们住在四条,即第四支流沿岸。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占马来亚,华人不堪日军的暴行,群起抗日 , 日军愤而杀害华人,一时水深火热,华人百姓终日惶恐不安。     有一个晚上,我恍惚躺在摇篮里,一阵凉风吹在脸上,我睁眼看见满天星斗,我睡意很浓,很快又睡着了,后来才知道,我们—家人漏夜逃亡。二叔和三叔划着木船。沿文律河逆流而上,直往上游的十四条森林避难。父亲未随行,听祖母说是去为抗日组织效力,她很担心他的安危。     许多乡亲相约,聚集在这里,在森林边搭建住棚,因陋就简,聊以遮风挡雨,以杂粮果腹,饮用山水,过难民的生活。祖母备有炒熟的米粮,冲水可当米糊充饥,她也携带家常备有的中草药丸散,以防不时之需,被山林中的蚊虫蚂蚁叮咬,便使用“万金油”。     难友们守望相助,夜间轮流放哨,抗日同胞也不时捎来消息,让我们洞悉日军行动,提防日军的爪牙及奸细为虎作伥。那天预早得知日军来扫荡,我们这批难民,当天未破晓,大伙便向大森林里逃亡;匆忙中,我不慎踩中火蚁窝,被咬得刺痛难忍,便放声大哭,众人忙来安抚,耳际隐约有枪声,吓得我噤了哭声这是我最难忘的事!     待日军撤离后,从森林中出来,只见住所已变成废墟。这时,我才想起那双藏在床下的鞋子,已经化灰了。祖父 ( 丘学会 ) 在我们逃难前去世。祖母 ( 乌细缎 ) 带领二叔 ( 丘细月 ) 、三叔 ( 丘自月 ) 、妈妈 ( 蔡玉莲 ) 、二婶 ( 冯自娇 ) 及小姑 ( 丘翠玉 ) 避过日军的屠杀,许多同乡们也都逃过劫难。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马来亚仍受英国殖民统治,大伙儿重返家园;劫后重逢,大有浴火重生之慨,我们依旧过着农耕生活,种稻及养猪为业,也饲养鸡鸭及种菜,谋求自给自足,过安定的日子。     父亲 ( 丘玉书 ) 不堪劳力之苦,不愿蛰伏在穷乡僻壤,使与一班志同道合的丰顺同乡宗亲在文律镇上合组土产商行——广益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