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的游牧性格

星洲日报2010.10.03 海南人的游牧性格 安焕然 海南人常给人说话大声,喜怒于形,动辄“手舞足蹈”的浪漫印象。喜欢的人认为那是海南人的激情,不喜欢的认为那是海南人的“冲动”、“发癫”。我想,这种个性,除了海南人族缘的天性,恐怕也与海南人的出身背景有关。 早期海南人的活跃分子,并不如一般论述的华人普遍形象:拥有丰厚财力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华商典范。他们绝大部分是劳动阶层,属社会阶层之末,又是华社中的少数。这样的阶层定位,常使海南人的身分认同处居不确定的边缘化个性。其行 举看在他人眼里,也多少含有不甚理解的狂狷。 事实上,“工人阶层”才是海南社群的主体。海南人多贫寒子弟出身,捧咖啡、当杂役,胶工、学徒,多是第一代海南人的最初职业。以柔佛海南为例,稍有实业亦不过为小园主,并非大富大贵之辈,没有显赫身世的背景撑腰。像郭巨川、郭新家族,在柔佛海南社群仅是极少数中之少数,屈指可数。 柔佛海南人的传统行业,大抵不离咖啡店、中西餐饮食、面包西痫、客栈旅店、汽水厂、冷藏公司等。这些行业是海南社群在洋人家里当帮佣、在洋轮当杂役“打洋工”学习到的延伸技艺。他们的经营利小也本小,客观环境变迁,后代没兴趣克绍箕裘,许多传统行业也就没落了。 1997年5月3日,我曾与新山中华公会资研组成员于新山海南会馆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在提及本地海南人的个性时,会长拿督张文强和黄循积认为海南人颇具游牧性,迁移性强。这可能与海南人的南来历史背景有关。早期柔佛州的海南人很少举族而迁,也缺少大园主的庇荫。海南人的岛屿心态也与其它籍贯的大陆心态不同,他们的移动性大,“走来走去”的。 早期海南人移殖,对其拓垦的土地没有太大执着。日据和紧急法令迁村移民,不少海南胶园主放弃了他们的土地,变卖园坵,往外迁移,另谋生计。柔佛州属的新加兰、巴莪十九支、令金沙翁新村等“海南村”、“海南港”的沧桑变化,物换星移,如今早巳名存实亡,或仅留一个路牌、几栋人去楼空的房子凭吊。 海南后进的出人头地,其关键还是在于重视教育。家贫,没有什么雄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