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的游牧性格

星洲日报2010.10.03

海南人的游牧性格
安焕然

    海南人常给人说话大声,喜怒于形,动辄“手舞足蹈”的浪漫印象。喜欢的人认为那是海南人的激情,不喜欢的认为那是海南人的“冲动”、“发癫”。我想,这种个性,除了海南人族缘的天性,恐怕也与海南人的出身背景有关。

    早期海南人的活跃分子,并不如一般论述的华人普遍形象:拥有丰厚财力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华商典范。他们绝大部分是劳动阶层,属社会阶层之末,又是华社中的少数。这样的阶层定位,常使海南人的身分认同处居不确定的边缘化个性。其行举看在他人眼里,也多少含有不甚理解的狂狷。

    事实上,“工人阶层”才是海南社群的主体。海南人多贫寒子弟出身,捧咖啡、当杂役,胶工、学徒,多是第一代海南人的最初职业。以柔佛海南为例,稍有实业亦不过为小园主,并非大富大贵之辈,没有显赫身世的背景撑腰。像郭巨川、郭新家族,在柔佛海南社群仅是极少数中之少数,屈指可数。

    柔佛海南人的传统行业,大抵不离咖啡店、中西餐饮食、面包西痫、客栈旅店、汽水厂、冷藏公司等。这些行业是海南社群在洋人家里当帮佣、在洋轮当杂役“打洋工”学习到的延伸技艺。他们的经营利小也本小,客观环境变迁,后代没兴趣克绍箕裘,许多传统行业也就没落了。

    1997年5月3日,我曾与新山中华公会资研组成员于新山海南会馆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在提及本地海南人的个性时,会长拿督张文强和黄循积认为海南人颇具游牧性,迁移性强。这可能与海南人的南来历史背景有关。早期柔佛州的海南人很少举族而迁,也缺少大园主的庇荫。海南人的岛屿心态也与其它籍贯的大陆心态不同,他们的移动性大,“走来走去”的。

    早期海南人移殖,对其拓垦的土地没有太大执着。日据和紧急法令迁村移民,不少海南胶园主放弃了他们的土地,变卖园坵,往外迁移,另谋生计。柔佛州属的新加兰、巴莪十九支、令金沙翁新村等“海南村”、“海南港”的沧桑变化,物换星移,如今早巳名存实亡,或仅留一个路牌、几栋人去楼空的房子凭吊。

    海南后进的出人头地,其关键还是在于重视教育。家贫,没有什么雄厚的经济靠山,个人的好学奋进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这种“不安本份”的个性往往使勤勉刻苦的海南青年在各项知识领域里闯出名堂。

    海南第二代、第三代虽仍多为“受薪人士”,但诸如工程师、化学师、绘测师、设计师、医生、律师、会计师、校长、大专讲师、教师、高级公务员、公司高级主管等,比比皆是,多是“师级”人员。海南专业人才流动性大,早巳“全球化”了。对家乡的守护,很多时候,仅是思念的乡愁。

    此外,从事文教的海南人还真不少。华教工作者、文化尖兵,初次见面常会讶异,原来都是sukee。一些文坛评论少壮,笔尖锐利如海瑞之刚锋,“异见”突出,常让不少人闷在胸口、受不了。

    政坛上的左左右右,有的旗帜鲜明,有的中途改变,有的默默持守,有的任劳任怨,实不需硬贴标签。一些非海南人居多的市镇,其村长、县、市、州议员却由海南人担任。抑或只是巧合,峇株巴辖邓文业、邓文村、邓章钦、邓章耀,一门四杰竟是不同党派不同政见。诚然,为政之事,为民服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