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30, 2018的博文

再论首相马哈迪政权

图片
再论首相马哈迪政权 何启良 南洋商报 29.01.1995     如今尚未能“论定”马哈迪 马哈迪医生一九八一年就任首相,在位十三年,已成为大马独立以来在位最久的首相,传媒也因此把他作为焦点、至今评论马哈迪的文字和书籍在坊间到处可见,这方面的中、英、巫文著作可说是种目繁多,中文书堆里还有一本翻译歌颂马哈迪的诗集,可见对当今在位的首相的看法,理性的评述和感性的的赞美兼有,可说相当全面。从这些书籍的出版看来,其实在还没有掀起“王安石热”和“儒家和回教热”之前,大马社会已经浸身于“马哈迪热”里好一段时期了。 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点觉得,评论马哈迪,无论是他的个人性格或历来政绩,都有千头万绪、捉摸不定的感觉。个中原因不难了解,首相马哈迪不止仍然在位,而且声望炫赫,至今不坠,虽然为历来首相任职最久者,且继承人经已选定,然而他似乎还没有退隐之意,以后的变化如何尚属未知,故大马舆论界评论首相时不得不顾及到当前权势的实在与首相政治作为的延续和变化。况且,马哈迪医生就任首相这么久,理政不可谓不勤,政绩和效应自然繁多,论及他时要面面顾到实非寻常。所以若要“论定”,总结马哈迪还必须在再等一段时间。 第一阶段新意层出 以现在来说,依我管见,首相马哈迪的政权和统治可以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从马哈迪就职那一年算起(即一九八一年),至约一九八四、八五年。当年马哈迪医生和他出身相约的拿督慕沙希淡合伙无间,缔造新政,组成了所谓“2M”政权,一时气势如虹,改革热潮高涨。一九八二年“2M”政权直接要求人民委托,举行大选,大选口号“廉洁、有效率与可信赖的政府”最能表示出那时的政治作风和执政的重点。我们发觉,每当新政权掌势时,必会有所谓“新扫把情结”(new broom syndrome)的出现,它必会企图与旧习或过去作一决裂,用以分别旧实力与新权贵。(以后新首相的出现时,我们亦可作出如此预料。现在副首相安华弘扬王安石变法,是否是一个暗示?)马哈迪就职首相后,曾重复多次说,新政府将会继续过去的政策,此举当然是为了安定民心。但是我们发觉他一上任后的所作所为,与旧政权回异之处颇多。首相虽然没有宣布一个全盘的新计划,但却从“零碎”的政策行动里新意层出,甚至有给人目不暇给的纷纭感觉。我们所熟悉的“向东政策”、“重工业化政策”、“私营化政策”、“马来西亚大宝号...

一位台湾学者眼中的马来西亚--陈鸿瑜专访

图片
一位台湾学者眼中的马来西亚--陈鸿瑜专访 前言 “已经很久没有大马同学找我聊了,欢迎你们来找我,大家互相交换意见。”陈鸿瑜先生说。 在国际关系中心研究员陈鸿瑜先生的热情应邀下,八月三日下午,我、玉璇和美龄便带着已准备的“疑问”,前往国关访问陈鸿瑜先生。 陈鸿瑜为国际中心东南亚政治机构的研究员,我们在见面后,旋即将访问目的说明,并于其研究室内展开约三个小时的访谈。   访谈内容 ⊙请问你去过马来西亚吗? ●我在  1986  年马来西亚的选举期间去过,那一次选举的投票秩序很好,但开票期间气氛比较紧张。我有一位学生当时也在一个华人新村参选国会议员。 ⊙请问你为什么会研究东南亚区域的问题? ●我念政大政治研究所时,研究的主题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倾向理论性的研究。当时,指导教授建议我选一个国家来做研究,我选了菲律宾。毕业以后,我就来到国关中心。 ⊙你认为马来西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就政治情况来说,马来西亚是比较特别的;表面上她是民主政治,事实上她是建立在种族政治基础上。在西方国家,民主就是民主,没有分种族、性别等等。虽然美国在政治方面排斥黑人,是以白人为主的民主政治,投票时黑人的票只算四分之三票,这种情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废止;但到了七十年代,还有黑白之分,学生坐公车是黑白分坐的情况,著名的黑权运动份子──马丁路德提姆牧师,认为应该是黑白平等,在他被暗杀后,最高法院判定黑白分坐公车是违宪的。美国种族平等自此之后才正式确立。 马来西亚也不例外,从  1957  年独立以来,她是建立在种族政治的基础上,对待不同种族有不同的法律。若以西方民主标准来论,这是不对的!马来西亚的政治意识型态也认为西方的人权观与政治权力关系是不适合东方的,所以宪法上可以保障马来人的特殊权力。简单的说,是排斥西方式的民主。 ⊙请问发展经济可否解决种族问题? ●我认为是可以的。种族政治是建立在  1970  年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因为种族间的财富分配不均匀。如果采取平等的政治立场,马来人将永远处于劣势;以国家发展的策略来讲,先提高经济水平,才进行政治改革,这才是对的!例如苏联先改革政治,结果失败了! 问题在于要提高马来人的经济水平,所采取的手段适不适当?是不是达到公平?不能以共产党式的...

中文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

图片
中文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 王赓武 本世纪中有关东南亚华侨问题的学术著作迅速增多,分析这些论述的倾向并对其结果进行某些历史剖析,将是很有裨益的。这其中包括早期中国国内的中文著作和各地区殖民政府官员的著作;继而出现东南亚华人以中文或当地语言或殖民地国家语言所写的著作;近年来则又出现许多受过社会科学专门训练的学者(其中包括当地华裔或非华裔学者)的著作。目前这许多历史著作正待学术界作一全面性的综合研究,希望这种研究工作能很快实现?本章只是一个初步的提纲,而且着重于中文著作,尤其是有助于揭示华人社会的历史和有关历史写作本身的重大转折的那些历史著作。 作者着力于研究中文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是写给那些易于识别的读者对象看的,尽管这些著作在不同时期反映了不同利害关系,包括不同的政治立场,然而总体上仍反映了某一致的目标,即意在于影响国内中国读者以及在东南亚受教育的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些著作多半在中国出版。到 1949 年以后,更多这类著作在台湾和香港以及附近地区,主要是雅加达、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出版。在中国, 1955 年以后的十年间出版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研究著作,但其后直到 1979 年,却中断了约十五年。只是到了近两年才有夏门大学的南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的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再次重新注重这项研究。从出版中心的数目来看,这类著作的读者对象远非一致或固定的。反之读者对象却有变化,其变化之大,足以使这些著作内容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对此值得加以注意。下面将先述及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些历史写作的背景轮廓,次而论及二次大战后的趋向,以及华侨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1945 年前的中文历史著作 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成长,有数个历史上的里程碑,而欧洲人东来,出没于中国沿海显然标志着一些新阶段的开始: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华人商贾带来新的机遇和任务,也是对华人活动的挑战。这些变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于涉及华人的各种著作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一些零散的关于东南亚的中文著作中,甚少提到华人商贾和海员的活动,其实自宋代(公元 960-1276 )末年以还,这些活动已显得日益重要。到了明代,关于十五世纪郑和远征的若干著作,对东南亚及印度洋各个口岸情况的记载也有改进。其中关于华人社会已多有述及,例如十七世纪初张燮所作的《东西洋考》记述尤为详尽。又如十八世纪时清人陈伦炯所作《海国...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黄润岳(1921-2005)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 黄润岳 (1921-2005) 华教工作者、作家   廖文辉 风雨飘摇中的教总台柱 黄润岳曾为和丰兴中中学、龙引新文龙中华独中及马六甲培风独中校长,也担任过教总主席 (1961-1963) 。在华文教育风雨飘摇,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即将覆亡倾倒的时刻,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当时的主席林连玉由于反对《达立报告书》建议改制华校而遭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注册证,此举遂令五位教总副主席无一敢接任。后来他在林连玉和严元章的劝说下挺身而出,从容自若,领导教总,反对华文中学改制。教总因此而渡过了黑暗时代,华文教育也因此才有往后的发展。他的另一个贡献是创办《教师杂志》。这份杂志曾邀得许多文教界知名人士撰稿,兼有弘扬中华文化及推动母语教育之旨,水准颇高,深获佳评,后来还成了教总的机关报。黄氏曾经担任过《教师杂志》的主编之一,他也是该杂志的发行人。     黄润岳,湖南长沙人,在当地受完中小学教育;抗战期间,到重庆读大学; 1945 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法学系。 1950 年南来,先在芙蓉中华中学任高师班主任,后在和丰兴中中学任校长: 1951 至 1964 年当龙引新文龙中华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即 1956 年曾赴英进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热带教育研究系进修,获专业教育文凭; 1957 年赴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于国际教师讲习班毕业; 1958 年应邀加入教总工作委员会: 1959 年主编《教师杂志》: 1961 至 1963 年任教总主席。 1965 年任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     他对华文教育有两大重要的贡献。首先是在危殆之时,肩挑大任,继任教总主席之职。当时的主席林连玉由于反对《达立报告书》建议改制华校而遭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注册证,此举遂令五位教总副主席无一敢接任。后来他在林连玉和严元章的劝说下挺身而出,从容自若,领导教总,反对华文中学改制。教总立场的声明,当时竟无人敢提笔起草,黄润岳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执笔撰写。教总主席受当局对付,继任者随时有被惩罚的可能,更何况在黄氏接任后,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被禁入境。在这样担惊受怕,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时刻,他仍能从容自若领导教总,临危不惧,实非常人所能企及。其实他已有就义的...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导论

图片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 导论 何启良 一、引言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结构上是一本人物传略,录取和撰写马来亚、马来西亚百余年间具有社会影响和功绩成就的华人,记述他们的生平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突出其领域的责任、参与和贡献,并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操、性格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它的实在内涵则是一本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族谱。《人物志》全四册,人物生年始于 17 世纪(注 1 ),活动期止于 2000 年代尾左右(注 2 );可以视之为约三百五十年来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史的缩影。全书以人物名字拼音字母排列,“内篇” 420 人,“外篇” 12 人,共 432 人。书后有附录帮助读者寻找各种阅读脉络,包括领域分类排列、生卒年代时序排列、出生地分类排列、籍贯分类排列等。全书牵连七、八代马华人,横跨三百余年的岁月,包括前英殖民时期与英殖民时期的约一百余年、二次大战期 ( 日治期 ) 的约四年、独立后马来亚、以及马来西亚联合邦的约五十年,足以反映马来西亚华人从中国南来、生根、建设,以至面向世界的各个阶段在各领域丰富多彩的参与,以及他们在一个新兴国家曲折动荡发展中的角色。无论就人数、成就、领域来看,都可以呈现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参与的幅度、广度与深度。     历来无论是学界或商界都有出版马来 ( 西 ) 亚华人人物志之类的书籍,有人物传略,有人名录,也有人物表。这些志书人物传的写法五花八门,多是人物基本资料简介或拼凑,如照片、职业、籍贯、头衔等,许多形同履历表或个人辉煌史。大部分似以“量”为突出点,以显收集数据之艰难以及人数之众多。其质量虽然高低不一,但是帮助存史的功能却是很大的。如黄尧编的《马星华人志》 (1967) 不失为一本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编着。较具学术水平的,有许教正主编《东南亚人物志》 (1965) 和宋哲美主编《新马人物志》 (1969) 。其它则较侧重在收录社会闻人、名人、富商等,如叶观仕编的几本名人录(注 3 );也有以籍贯为收入标准的,如许武荣编《潮川人物志》 (1960) ;曾心影编《闽人创业史》 (1970) 等;或集中于地方区域性人物,如李永球编《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 (2003) ,张少宽着《槟榔屿华人史话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