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论~严元章

儒家中庸论 严元章 前言 大体上,中庸论该是儒家的,而不会是道家的。蔡先生晚年也还十分清楚地说到,“儒家的中庸之道”(注一)。那可说是学者的公意,这一篇论文的标题,是要表示对公意的支持。由此,收集在《礼记》里的中庸篇,与其说是本于《庄子》(注二),不如说是本于《论语》(注三)。这是在中庸篇的正本清源上,不能不说到的。 ‘中庸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要成分,该受到儒家人好好地处理;可是,一些儒家名学者对于‘中庸论’的处理,却流于非常主观而烦琐的说法。例如,由朱熹传授下来的,“子程子 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注四),便是那么一回事。程朱这样说法,等于把中庸剥皮拆骨,弄到面目全非。对于‘中庸论’的认识,那显然是会误导的。 “中庸”是一个基本观念,“中庸”是一个理论名词;由此,我们该就“中庸”说“中庸”,不好就“中”说“中”,就“庸”说“庸”,如同程朱那样的说法──因为“中庸”是一,不是二。并且,如果要把“中”“庸”拆开来说,也该不只是一分为二地说过便了,如同程朱那样的说法;还要进而说到,“中”与“庸”的主从关系。 前面那些话可算是导论,同时也算是后面的思想线索。 一 中庸的双重意义 在中国的原始思想里,传说已经有中庸的思想成分,例如帝尧的“执中”,这也许是有的。 不过,传说虽然是那样,中庸论的成立该是在中国思想分家以后,而属于儒家前人的贡献;这主张是由孔子开始,孟子补充,加上作者未明之中庸篇的发展。 “中庸”作为一个基本观念或理论名词,由孔子自己说出来,而且见于《论语》的记录,虽然只有一次;可是,中庸的思想内容,同样是由孔子自己说出来,而且又见于《论语》的记录,却有好几次──只是都没有再说到“中庸”这两个字吧了。 当孔子那一次说到中庸这两个字的时候,虽然他只是赞美中庸的价值,并没有谈及中庸的意义;不过,在《论语》的其他有关记录里,中庸的意义却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中庸的意思是“无过,无不及”──这是中庸的第一义。 那可以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看出来︰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注五) 子贡的想法,如同极端论者的想法,以为“过”总比“不及”好;孔子却简单明确地判断,“过”与“不及”都不好。这当然是由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