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 2021的博文

申办新纪元学院

    申办新纪元学院   由董总、教总及独立大学有限公司联合统办的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于 1994 年 03 月 24 日获得注册证,第一届董事于 1994 年 09 月 18 日选出:   主席:郭全强 副主席:林晃升 秘书:叶新田 副秘书:陈友信 财政:江秀滔 副财政:赖兴祥   执行董事:陆庭谕、蔡庆文、陈松生、周素英、沈慕羽、王超群、陈荣量、胡万铎、饶师泉、叶鸿恩、吕   兴、杨云贵、吴建成、丘琼润、陈玉康。   董教总教育中心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向教育部申办【新纪元学院】。有关申办书于 1994 年 08 月 27 日呈上,于 1994 年 09 月 19 日得到教育部学校与教师注册组的答覆:【新纪元学院】及所有私立学院的申办书暂时被搁置,原因是教育部在进行检讨和修定大专法令。 1994 年 10 月 19 日董教总教育中心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呈上诉信。   上诉的主要理由是:   申办中的【新纪元学院】是一所非营利的教育机构,与其他营利性质的学院应有所区别;   因国家积极推行开放行政策,欲将我国发展为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中心,同时也肯定了中华人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新纪元学院】正是应着我国的上述发展趋势而申办,教育部理应给予支持而不是将之「搁置」;   建设董教总教育中心,开创华文教育新纪元是得到广大华社的支持,是华裔公民的共同意愿,「搁置」【新纪元学院】的申请,将使董教总无法向华裔公民交待。上述上诉书之副本亦分别呈给马华总会长、民政主席及冯镇安副教育部长,并要求他们协助【新纪元学院】准证的申请。至截稿为止,申办【新纪元学院】的工作,还停留在等待答复的阶段。   在等待的同时,董教总教育中心按原订计划,继续开拓教育交流的管道及开办各类短期课程。   【原刊于 1994.12.18 之《华教导报》,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  

独中向中国招聘教师

    独中向中国招聘教师   今日的独中、普遍上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当独中教育体系没能解决教师及设立师资培训机构之前,向外聘请教师以缓和现有师资短缺问题,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9 月间,在一些独中的要求董教总教育中心下,应这趋势之需负起统畴办理聘请中籍教师的工作,派赴四位代表前往中国闽粤两地征求教师;在两地的海外交流协会及教育委员会的协助之下,甄选了 32 位教师。 32 位教师在有关学校同意之下,接受本地一些独中之邀请,并即刻向中国政府单位申请护照,以便在我国申请工作准证。但因两国还没有签署教育交流协议之前,申请之手续繁复,以至这一批教师迟迟未能成行。   各独中前往中国征聘教师,虽然不是解决独中师资短缺的长远之计,但中国教师若能顺利来马执教,对缓和独中师资短缺问题将有所帮助。此外,经过严格训练的中国教师,若能与我国华文独中的教师相互砌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独中之学术水平。台湾亦是我国独中可考虑前往招聘教师之国家,但以其教师所需的薪资却非我国一般独中所能负荷。   随着马来西亚的经济已迈向国际,董教总教育中心希望我国政府对于我国私立学校师资外聘的问题也以开放的步伐跟进。     【原刊于 1994.12.18 之《华教导报》,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  

从「张碧芳落发」看「思想水库缺水」

从「张碧芳落发」看「思想水库缺水」     我以为,这件事会引起相当多的关注。   我以为,大部份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结果感到纳闷。   没有主动调查过,所以我并不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可能,有人觉得这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也许,有人只把它当作一般报导,看过就当过眼烟云;又或许,我只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亚洲周刊》于七月二十四日的〈亚洲焦点〉标题是:「马来西亚思想的水库缺水」   内文重点:   「女律师张碧芳落发为华人社会资料研究中心筹款,广受瞩目,但成绩欠佳,显示社会对『思想的水库』关爱不足。研究中心角色不明,社团『门户之见』阻碍发展。」   看到开头的这段叙述,使我心生「烦闷」,这到底还是反映了一幅不太乐观的现象──马来西亚华人对本族文化的关心程度不甚理想。我突然想知道,关心这件事的大马旅台同学有多少?   「张碧芳落发为大马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筹款,使她成了媒体的焦点。在大马,筹款募捐的方式有许多种,落发向来最有戏剧感。 .... 这次她还印制海报,办演讲会,宣传落发的意义。」   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及关心,张碧芳律师决定以「最有戏剧感」的方式进行筹款,并在之前大事宣传一番,惟恐天下人不知。但是,甚么原因使她决定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她的目的──唤起华人社会关心华资中心,认识华资中心?是因为大众习惯性的冷漠?除了衣食住行,大马华人付出关心的重心在哪?难道物质上的追求就是生活的全部?   旅台大马人关心的又是甚么?除了想尽办法修满大学三学分,让自己多认识异乡的不同,我们对来自祖国的讯息,持有的是甚么样的一种态度?是主动接触?被动接纳?还是无动于衷?又或者是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尽管张碧芳落发受人关注,但只为华资中心筹获约十万马币,成绩显然并不理想。」   成绩为甚么不理想?主要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张碧芳律师的宣传不够?知道的人不多?还是因为大家觉得华资的存在可有可无?是因为华资的问题与多数华人不太相干?还是因为其实大家一直都不了解、不知道华资的重要性?成立于一九八五年的华资中心被喻为「华人...

知识与权力的共犯关系——论马来知识社群的文化现象

  知识与权力的共犯关系——论马来知识社群的文化现象 曾庆豹   巫统党选之前,各大报争相讨论「新马来人」这概念,华文报也努力转译刊出。知识在此政治现实中发挥了革命性的颠覆功能,成功的营造某种有利的气势,从封建社会的宗法政治(嘉化的象征:德高望重)过渡到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安华等人的象征:青年才俊)。这次结构性的转化是一项「典范革命」( Poradigmatic revolution ),「新马来人」赋予了理论的依据,而象征着「学术」、「中立」的马来知识社群在其中扮演了极重要的思想任务。   这股文化现象连华社也频频感到惊讶,不断追问:马来知识精英受过社会科学训练的究竟有多少﹖的确,马来知识精英早已形成一股可观的力量,在训练有素的情形下,肯定在未来国家权力整体的运作中,关系着其中的变化因素。然而,问题不在于这群马来知识精英究竟会形成怎样的影响。问题应该是,究竟我们是如何揭露知识社群与权力机构的反馈逻辑﹖知识如何形成赤祼祼的权力宰制﹖一言以敝之,知识与权力有没有「共犯」之嫌﹖   毫无疑问的,知识的宰制( domination )是一种非暴力的掩护,也就说,知识暗念着权力的结构性运作,配合着国家机器采取「软性」、隐藏式的操控。表面上看来,知识是中立的,再加上「学术」的旗号,更是合理地辩护自身假定的意识型态;所以,所谓「客观」果真的是毫不预设立场吗﹖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尤其当知识在权力核心的地带运作时,往往构成对权力的保护或挑战,一般在国家机构任学术人员和大学任教席的,很少不涉入某个权力组织来进行学术研究的。   知识一方面可以反映实在,但也可以进行欺骗。在德国纳粹的时代,许多大学教授和专家的研究,无不合理化的辩护希特勒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想,也处处寻找诋毁犹太人的所谓「证据」,他们的方式也是「学术」的。可以这么说,知识一定关系到权力的问题,它不是赞成就是反对,都涉及到权力,如做研究需要经费,为保护不失去教职,不能有偏极性的反对言论,进入主流构成影响,等等。所以,知识无处不在权力的结构中运作。好一点,知识变成商品贩卖下的交换,坏一点,就沦成为某种意识型态宰制的服务工具。   知识分子是一个没有「生产工具」的群体,本质上,他们并不属于任何阶级,因为他们的活动并不明显代表那一...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二 神州水泥之旅

图片
  《椰风蕉雨话南洋》 陶恒生 目录 我所认识的李良荣将军 陈六使与南洋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 怡保十四年 新厂顺利完工 马来西亚,可爱的第二故乡 美国来去匆匆 千岛之国的印尼 技术谈判与杀价高招 印尼华商富可敌国 缘份既尽不如归去 神州水泥之旅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二   神州水泥之旅 陶恒生   近乡情怯进北京   一九八五年二月中旬,中国大陆水泥界透过在北京的姐夫沈苏儒与我联系,拟邀请我回去作技术交流。站在技术立场我乐意接受,但我顾虑此行有可能被统战利用的风险,乃提出绝对不涉及政治与意识型态的要求。回答是肯定的,我几经考虑,决定接受邀请,但没有报告父亲。我于三月三十一日启程,先赴曼谷参加东南亚水泥协会年会,四月四日飞东京过夜,五日清晨搭日航班机直飞北京。   台湾海峡两岸自从一九四九年起,至今已经隔绝了三十六年,我与其他在台湾成长及受教育的人们一样,对于大陆和大陆人的认识,除了地是「水深火热」、人是「万恶匪干」之外,可说毫无印象及好感可言。航程飞过海岸线,从飞机上看到下面的河川大地,心中是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马上就要踏上离别三十多年的祖国土地;害怕的是此行是吉是凶,能否不出意外安全回美,殊难逆料。但愿接待单位能够恪守诺言,不会对我做出涉及意识型态的统战工作。四月五日中午飞机降落北京国际机场,滑行至空桥停妥,我步上自动行人道,听见扩音机放出的清脆北京腔女声:「欢迎、欢迎!」「欢迎到达首都机场!」不禁兴起今世何世之感。   检查护照后见到苏儒姐夫(我们幼时叫他苏哥)及「国家建筑材料局」(简称建材局)及「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建材院)官员数人在海关相接,顺利免检通关。建材局安排我在西苑饭店住下,当晚在紫禁城「仿膳」晚宴,介绍两个水泥单位与我此次访问有关的人员认识。我幼时随父亲来此吃过御膳房的豌豆黄、驴打滚、山楂糕等点心,在席上见过胡适之、梅贻奇等学界泰斗,也随哥姐跟父亲的「亲兵」学生鞠清远、武仙卿、何兹全等人吃过窝窝头、肉末烧饼,此刻记忆犹新。   第二天上午访问建材局,下午访问位于郊外管庄的北京建材研究院,由院长阎盛慈、水泥研究所所长王玉云、总工程师赵正一接待。晚上应邀至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参加晚宴。第三天一早,苏哥陪我去八宝山...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一 缘份既尽不如归去

图片
  《椰风蕉雨话南洋》 陶恒生 目录 我所认识的李良荣将军 陈六使与南洋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 怡保十四年 新厂顺利完工 马来西亚,可爱的第二故乡 美国来去匆匆 千岛之国的印尼 技术谈判与杀价高招 印尼华商富可敌国 缘份既尽不如归去 神州水泥之旅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一   缘份既尽不如归去 陶恒生   人性管理竟遭猜忌   一恍四年至一九八二年,困扰了我几年的胆结石宿疾益形严重,经医师诊断必须早日开刀,以免变成急性。三月中旬,腹部又连续发生剧痛,我乃请假回台北住进中心诊所,由名外科俞瑞章大夫亲自动手术为我摘除胆囊。手术头一天,在病房中忽接雅加达传来消息,我离印尼之前与日本厂商谈妥的长程矿山输送皮带合约突被公司否决,闻后颇觉不寻常,这是从来没有的事,但我开刀在即,已无暇作进一步查证。手术后再去电公司查问,此案木已成舟,多争无用。一天,林文镜突来医院探访,慰问一番后表示,现在工厂一切都很平顺,将来我回印尼后,不必那么忙,可把小事交给年轻后辈(指儿子宏修及女婿吴玉平)处理,自己回总公司上班,可以多打打球,多出门旅行。老板的亲切爱护,我夫妇至为感激。   休养三星期,伤口复原后我立即赶回印尼工厂。第二天上班,同事们纷纷来办公室看我,我见其中几人表情怪异,不知何故。几天后,秘书小姐施美云终于忍耐不住,偷偷告诉我她听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闲话,诸如「陶恒生搞群众」、「陶恒生想取林文镜而代之」…等等。讶异之余,找来马来西亚老同事李文清、林国石问个究竟,他们说﹕「自从你回台湾开刀后,这些谣言就在厂中传了开来,而且几位新近从台湾来的同事,频频向我们查问有无其事,说是在公司听到的云云。」又说﹕「有两个人几乎天天坐车跑去雅加达总公司,一去就是大半天,回来后就神神秘秘的关起宿舍门,三五个人好像在开什么秘密会议似的。」我很困扰难过,但也无法对这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太过认真。   当扩建工程一个接一个地成立工程处的时候,厂内人材严重不足,我乃回台湾招兵买马,对于想去印尼的人,几乎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些因故暂时无业的水泥同行,我也毫不考虑地加以延聘。姜品洁曾经是我的老上司,后来又经我介绍至马来西亚大石水泥同事半年;叶宗虞由老前辈、嘉兴水泥齐熨博士引介,他们千里迢迢南来同舟共济,我自然引为知己...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 印尼华商富可敌国

图片
  《椰风蕉雨话南洋》 陶恒生 目录 我所认识的李良荣将军 陈六使与南洋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 怡保十四年 新厂顺利完工 马来西亚,可爱的第二故乡 美国来去匆匆 千岛之国的印尼 技术谈判与杀价高招 印尼华商富可敌国 缘份既尽不如归去 神州水泥之旅 椰风蕉雨话南洋之十   印尼华商富可敌国 陶恒生   法国与南韩之行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日,林宏修、营志高、潘晋苍、吴玉平,和我共五人出发前往巴黎与波利修士举行设计会议,会后考察法国拉法纪( Larfarge )、柯福( Couvrot )、布萨( Bussac ),瑞典斯立特( Slite )、瑞士热肯根( Rekingen )等水泥厂,及几家法国机电制造厂如莫林吉林( Merlin Gerin )、亚斯通( Alsthom )等,莫林吉林将供应全套电气系统设备,亚斯通将供应大型重油发电机和高功率环绕马达。   拉法纪和柯福水泥厂各有两套悬浮式旋窑,前者每窑日产三千二百吨,后者每窑日产四千吨。布萨水泥厂有一套日产四千吨的悬浮式旋窑,采用卫星式冷却机;此厂之特色为每小时九百吨的石灰石初碎、细碎、过筛等设备,全部装在履带行走的台架上,可在矿山依开采位置移动,以减少粗石运输车辆的路程。法国水泥厂除了设备精良,具有高度环保水平(空气、噪音、排水)外,极为讲究工业美观,尤其注重建筑造型美。预热塔、圆库等滑模建筑物都保持「清水模」外表,绝无填补粉刷的痕迹,可见施工时模板之光滑,水泥灌入之均匀与确实;至于中央控制室内部装潢之美仑美奂,灯光、空调及舒适度,更是不在话下。法国人颇自豪于自己的工业水平,尤其强调不输德国,除了历史心结之外,的确有其条件。   三月十日,我们乘一架八人座小喷射机飞瑞典,我们在巴黎郊外一个飞行俱乐部机场上机,飞行二小时许在德国汉诺福机场降落加油,再续飞二小时横渡波罗底海峡飞往目的地──瑞典南端葛特兰岛( Gotland Island )上的斯立特( Slite )。小飞机上有驾驶员两名、服务小姐一名,备有点心、冷餐和饮料供我们享用。不巧,在海洋上空遇到狂风暴雨,飞机猛烈颠簸摇摆,极为恐怖,在斯立特落地时人人都已头昏眼花。下机后由一名身材较男性还高大、说话细声细气的金发女性警察检验护照通关入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