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apa Sawit的乡情

Kelapa Sawit的乡情
安焕然
 
台湾的客家委员会筹办客家文化中心,计划展现世界各地的客家文化,委托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专题中心搜集数据。该中心负责人来电告知一月份会有“东南亚客家研究工作坊”的访问团,台湾客家学者将来马,选定3站,想与本地学者交流,初步了解大马客家文化。新山是他们选定的第一站,另两站则是槟城和东马砂拉越。
 
这次工作坊的领队是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张维安教授。张教授表示,虽是同源同声客家人,但世界各地的客家文化由于其本土化和历史渊源不同,还是各有特色的。这次来大马,就是想看看这里的客家有哪些特色。
 
要让他们看些什么客家风情呢?想起了古来的加拉巴沙威(Kelapa Sawit),这在50年代有89%村民是客家人的新村,而且客籍人士中大部分是河婆人。
 
加拉巴沙威历史并不长,是新村时代才有此名称的,早前这里叫长安村,又俗称26碑,即它是距离新山市区26英哩之处。这个地方周边原是散居的村落。大约是在30年代时士乃发展的延伸,主要是一批河婆人移民来到24碑,后又在附近的“五百咭”、“七百咭”及26碑、27碑拓垦,割树胶、种菜、养猪。可别小看这一地区,过去还曾办有8间华文学校。紧急法令迁村时,8间合并为一,即今四维华小。
 
紧急法令时,散居周边的居民全集中在26碑,成立了加拉巴沙威新村,用此名,据说是附近有间油棕厂的缘故。至今村民约有1万5千人,周围虽建有一些花园店屋,但新村格局和人情民俗还是保存相当好的。
 
这里有间洪仙大帝庙,据说是柔佛港主时代的本土神“三脚白老虎”化身,有镇压老虎,保境平安之神能。有谓这座神庙原是在士乃恒顺港,后搬到古来新港,之后又分香“飞”到这里来。新村移民后,洪仙大帝庙成了这个地方的小区交谊中心,办有书法班、幼儿园、民众图书馆。如今该庙在重修中,经费一百多万元,预计明年完工。
 
张、蔡、刘、黄四姓,是此村华裔居民的主流。若家中有丧事,姓氏宗亲都会主动来协助治丧事宜,至今这种守望相助的传统还是保留住的。这里的宗亲会也不少,除柔佛刘氏公会、柔南张氏公会,还有彭氏公会(现迁古来)、李氏公会、蔡氏济阳培训中心、韩何联谊会、黄氏宗亲会及颖川公会等,另,筹备中的有巫氏联谊会。
 
以河婆人仍占多数的沙威新村,至今客家话还是主要的沟通方言,即使是外籍人士也“在地化”了,带浓厚河婆口音,讲流利的客家话。像这样子的新村,应该是可以做“客家研究”的个案吧!1月12日,带台湾客家学者一行9人来到了加拉巴沙威,事先约好了河婆同乡会会长黄福庭,他说欢迎到来,村民准备了午饭。
 
一到新村,吓了一跳。洪仙大帝庙旁的办事处挤满了亲切的乡亲父老,大概50来个。客家妇女端来了一盘盘地道的客家料理:菜粄、酿豆腐、擂茶。
 
沙威的菜粄没话说,早已驰名。倒是那河婆擂茶,张维安教授等兴奋不已,频说:“这是从没吃过的客家菜。而且很到味,很好吃。”沙威河婆擂茶味道的爽口,让几位台湾教授都一连吃了两大碗,赞不绝口。再撒上村民自己制作的“米香”,更具风味。看似“平凡”之食,对台湾学者来说却是啧啧称奇的事。原来台湾的擂茶不是“吃”的,纯粹是“喝”的,偏甜而不是“咸”茶。
 
沙威的河婆酿豆腐吃法也是特别,大块香炸客家酿豆腐,配用大片生菜包起来大口咬嚼。生菜的清脆,中和了酿豆腐的油与咸,真是──好吃啊!
 
台湾的东南亚客家工作坊大马行第一站,就在美食中度过。晚上,他们还在谈论沙威的午餐及村民的热情。感谢大家,Kelapa Sawit的乡情。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