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与马来人的近亲关系

海南人与马来人的近亲关系
安焕然
 
依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海南岛的石器文化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地层关联,这种现象表明,海南岛内的远古居民外来迁徙的迹象比较明显。而且海南岛上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应属于不同的族属,多元而混杂。考证三亚落笔洞遗址,三亚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是迄今海南岛发现年代最久的先民活动遗址,距今一万年左右。关于三亚人的族源,有两种说法:一指来自华南大陆,另一说法是三亚人来自古代马来族、尼格利陀(Negyito)族(矮黑人)。
 
距今3千年至7千年前,一批远古先民又陆续迁入海南岛,是为海南黎族的祖先。关于黎族的族源,有主张黎族是从中国东南古代百越族的一支:骆越族发展而来;亦有认为海南黎族的始祖是从东南亚渡海而来。而且学者多有论证东南亚马来族与华南古越族之间存有密切关系,皆与海南黎族有复杂、融混的同源基因。
 
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曾从体质上:马来人的直发、广头、短面、矮躯;文化习俗上之断发、纹身、黑齿、短髭、跣足、拜蛇、巢居(干栏)和语言上的胶语,以及考古遗存的石锛和印纹陶等文化同源和相似性,指出马来族和中国古越族的亲密性,认为古越族原应是与马来族相类的,并推断马来人的一个形成地,就在中国华南。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中国大陆东南是原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中国大陆东南土著就是原南岛语族。著名学者刘其伟更断言:中国南方的原住民,古代称之百越,今日称之黎族、苗族,都是属于马来血统,保持浓厚的“马来素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史图博(H.Stubel)在其名著《海南岛民族志》,从黎族的技术、制度和宗教思想3个层面总结出黎族与东南亚土著的近亲关系,认为海南岛是被数次民族移动浪潮冲击过来的民族所开发的,这些迁移到海南岛的民族,很明显是由阿乌斯兹罗尼西亚(马来亚)和泰族这两种要素组成。因而推断黎族祖先有一部分是从马来半岛渡海而来的马来族混血形成,亦未尝不可能。
 
无论是从学术严谨的角度,抑或研究视野和胸襟上,我们不能局限于民族文化传播的“一元论述”,或基于某种幼稚的“自尊”心态,在思想上盲目地批判“南来说”。因为若从民族志资料看古越族与东南亚、南亚的交往,确实有姻亲联系。很多时候,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是双向的。
 
不到天涯不回头。海南黎族能歌善舞,天性就喜欢音乐的手舞足蹈,其传统手工纺织染绣更是享誉中外。而马来民族则是一个海洋性的民族,同样是天生乐观、勇敢,具有冒险精神。他们的祖先本没有肤色的歧视,迁徙、包容和混血本就是南岛语系民族的特性,也是其生命力活跃的泉源。诚如海南大学周伟民和唐玲玲所说的,马来族祖先在史前时代与中国古越族关系密切,不论是古越族迁往马来半岛,还是马来族移往中国沿海,这两个民族的汇聚交融与嬗变,对中马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两国文化渊源长远的证据。而这种血缘与民族文化的相似同源或双向互融,就体现在海南黎族的人类学观察上。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