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
陈其南的著作《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深入探讨了清代台湾汉人移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作者运用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开垦组织、土地制度、社会分类意识以及宗族形成等关键议题。文献还包含了张光直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言,其中强调了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对台湾研究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中国社会研究本土化的必要性。此外,文本也追溯了台湾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民族学研究模式,逐步转向汉人社区研究,并分析了市场经济对早期台湾社会形成的影响,以及保甲制度与乡村社会组织之间的复杂互动。
探索汉人移民社会的“土著化”历程
陈其南先生所著的《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一书,最早以其1975年的硕士论文为底稿,经过修订增补后于1987年首次出版,并于1989年发行订正版 [5, Publication Info]。本书不仅是陈其南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央研究院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合作进行的“浊水、大肚两流域人地关系多学科研究计划”(简称“浊大计划”)的一部分成果。本书的出版,正如张光直先生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不仅指出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前途,更开辟了社会人类学可能应该走的方向,即通过具有历史深度的可靠资料来探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迁模式和动力。
作者背景与研究旨趣
陈其南先生1947年生于台湾屏东,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并在美国耶鲁大学深造,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讲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清代及日据时期台湾耕作经济史,以及一般文化思考模式等。本书即体现了他将社会人类学的观点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处理一般属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尤其关注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性质。
核心内容与主要论点
本书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由移民社会向“土著社会”转型的历程,并重点提出了“土著化”这一核心概念。全书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 汉人移民社会的历史政治背景:探讨清代台湾的政治控制与移民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汉人移民在台湾的拓殖过程。作者指出,台湾从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奠定了以农业为主的汉人移民区,成为中国本土的延伸和海外边疆。虽然清廷对移民政策初期消极,但民间开垦热情高涨,人口迅速增长,导致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 开垦组织与土地制度——大小租的起源问题:陈其南先生继承了前人的研究,确立了早期“垦首制”的开垦模式。他详细分析了在清初边疆环境中,垦首(拥有资本的富豪)向官府申请开垦权,再招佃户进行开垦的三层租佃关系(官府—垦首—佃户)。随着水利开发和稻作普及,土地生产力提升,佃户对土地投入大量劳动,形成了对土地的实际支配权,最终演变为一田两主的“大小租”制度(官府—大租户—小租户—现耕佃人)。这种由佃户层分化形成的小租权,不同于大租权,反映了土地价值因劳动投入而倍增。
- 社会分类意识与土著化:本书深入分析了清代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分类械斗”现象,即以祖籍意识为基础进行的人群划分和冲突。最初,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等不同祖籍群体的地域观念强烈,械斗频繁,如著名的漳泉械斗、闽粤械斗等。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逐渐稳定,“分类”形态也开始转变,例如宜兰平原的西皮福禄之争,以及苗栗的同籍械斗,显示社会意识逐渐抛弃祖籍观念,转向以现居聚落组织为主要生活单位。
- 宗族的形成与土著社会:作者指出,在台湾的汉人社会中,宗族组织也随着土著地缘组织的形成而茁壮发展。通过对“祭祀公业”的考察,陈其南发现宗族在大约道光以后快速增长,在光绪和明治时期达到极盛。他区分了以在台开基祖为祭祀对象的“开台祖宗族”和以未曾到过台湾的远祖为祭祀对象的“唐山祖宗族”。这种宗族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丁仔会”和“祖公会”等融合型组织的出现,反映了移民社会向土著社会转型的过程,即移民们开始将台湾视为永久故乡,建立新的祠堂和祭祀组织,逐渐与大陆祖籍社会疏离。
- 论清代汉人社会的转型:本书最后一章总结并提出了“土著化”理论,将其定义为汉人移民社会在地缘意识上认同于台湾,并逐渐脱离大陆祖籍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与李国祁教授提出的“内地化”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内地化”侧重于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层面与中国本部各省的同化,而“土著化”则更关注汉人移民社会内部,在新的移民环境中,由原有的祖籍认同转向本地地缘与血缘认同的转变。陈其南认为,“土著化”的完成标志着台湾汉人社会摆脱了“移民社会”的特性,重新建立起类似华南土著社会的结构形态,这种在本土重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过程,是理解华侨社会与台湾汉人社会本质差异的关键。
贡献与影响
《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在于其独特的社会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结合的方法论。作者大量使用了具有历史深度的可靠资料来探讨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模式和动力,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土著化”这一概念,本书不仅对台湾历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理论刺激,也为理解中国人在边疆地区及海外的拓殖过程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式。它将台湾视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实验室”,通过对台湾汉人社会定着化过程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华民族向外移殖和拓展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总而言之,《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人类学家的深刻洞察力,结合历史学的严谨考证,为我们描绘了清代台湾汉人社会从漂泊不定到安土重迁、从祖籍认同到本土认同的复杂而生动的“土著化”图景,至今仍是研究台湾社会与中国人类学不可或缺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