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望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望
本书主要讨论科技对文化造成的冲击与展望,尤其关注其在伦理道德、艺术表现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文本深入探讨了文化和科技的定义与特性,指出科技作为一种具有普遍化倾向的独立系统,如何通过科技从业人员、经济、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多个渠道影响社会。文章既分析了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消极破坏作用,例如导致终极信仰的俗化与意义的沦丧,观念系统与规范系统的解体,以及时间向度的改变;也阐述了科技在开阔人类视野、激发创造力、强调系统化方法等方面对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文化整合的可能性,强调了中国文化在科技时代重建人文价值与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沈清松教授的著作《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之冲击与展望》 是一部深具哲学洞察力与人文关怀的力作。本书旨在从哲学层面深入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的深远冲击,并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脉络中,为中华文化寻找新的前途与展望。作者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透过科技的反省与人文的自觉,重新评价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以帮助现代中国的建立。
核心论点与方法论 本书开篇即援引德国哲学家席勒的名言「解除世界魔咒」,指出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理性化历程,如何使科技被盲目地接受为一种命运。作者强调,虽然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理性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意义丧失和文化危机,使人再次面对古希腊人「莫依拉」(命运)的情景。面对这股不可逆的科技洪流,本书的核心论题是探讨「科技的普化与人文的觉醒」 这一基本对比。科技以其普遍化、客观化、运作化的倾向席卷全球,而人文关怀则强调各文化团体的独特性、主体性与意义的创造。作者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两种对比动力中求得平衡与相互推进。
为确立科技与人文、西方与中国文化之间「既差异复统一,既采取距离又相互隶属」的融合基点,沈教授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对比法」。这种方法旨在兼顾思想与存在中各种因素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并作为不同因素、思想与文化传统交会、会通乃至综合创新的根本观念和步骤。此外,作者还运用了现象学方法来描述科技时代的共同境遇感与理解,以及诠释学方法来重构意义,特别是吕格尔(P. Ricoeur)诠释学中的「采取距离」与「共同隶属」两历程的辩证。书中亦采用「溯原法」,深入探究科技、人文主义、文化等概念的历史根源和哲学基础。
文化的定义与科技的影响 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具包容性和发展性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生活团体—亦即其成员在时间中共同成长发展的团体—表现其创造力的历程与结果的整体,其中包含了终极信仰、观念系统、规范系统、表现系统,和行动系统」。作者将科学归属于观念系统,技术归属于行动系统,并详细分析了现代科技的运作性特征,包括转换性、形式性、可概括性和系统性,指出科技如何透过这些特性对文化的五个次系统产生冲击。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消极破坏,亦有积极贡献。 消极影响方面,科技发展造成世界的「解除魔咒」,使终极信仰俗化、被遗忘,并将人化约为研究对象,导致意义的沦丧和虚无主义。科学观念系统冲击传统观念,导致其解体,而科技的价值中立态度也造成规范系统的混乱,使道德规范丧失权威。最深刻的影响是科技对「时间向度」的根本改变,使其变得狭隘、「无根」且「市侩」,截断过去、缺乏理想的未来。 积极影响方面,科技打破了封闭的人文主义,扩大了人类的宇宙视野,激发了创造力,并强调方法层面的重要性。它也促使人们重新肯定人的界限,以更全面的理性态度探索人与自然、历史、天的关系。在伦理道德上,科技制造了新的道德问题,扩大了道德责任范围。在艺术领域,新材料、新观念和分析方法,以及科技时代的题材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革新。
各领域的深入探讨 本书分章节对科技与文化的互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 伦理道德:探讨科技时代伦理关系的特性(如存在连系性加强、人的自由度提高、工具理性膨胀),并从道德基础、规范、动机三个层面讨论科技的影响。作者认为道德基础在于自由意志或心性的自律性与关联性,而科技的发展虽然不会动摇道德基础,但会改变其实践处境。职业伦理在科技时代愈显重要。
- 艺术表现:分析科技时代人类心灵面临的时空结构巨变、传统艺术原理的摒弃、题材更新以及新创造力与新形式的探索。特别强调现代艺术放弃实在论和理性论原理,转向内在精神的探索和纯粹形式的建构。
- 宗教信仰:指出科技发展导致终极信仰俗化,由超越转为内在,由显态转为隐态。但作者亦透过现象学分析,发现科技经验中隐含着对超越的追求,并透过诠释学阐明宗教经典中「上去—下来」等象征的永恒意义,为现代人的终极信仰寻找超越与自觉的出路。
- 科技思潮与反科技运动:审视当代思潮对科技活动的内在诠释,以及科技的伦理与政治意涵(如武器、生态环境后果、纳入政经体系、意识形态化),并分析反科技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要求。
中国文化与哲学的贡献 本书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传统在科技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作者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时空结构是「生活世界」的时空,而非客观科学的时空,这显示任何客观世界都需经过人的精神诠释才能成为宜人的生活世界。中国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是开放而整全的,向宇宙生命力开放并发挥精神理想,可为现代艺术提供新的创造力泉源。
在对科技发展的人文意义的探讨中,沈教授提出「中国人文主义」,强调其「人格可完美性、内在关系性、创新性」,并指出中国哲学在弥补现代科技局限性方面的积极贡献:
- 研究取向与存在取向:弥补科技只重确定答案而忽视存在、意义问题的缺陷,中国哲学强调问题的不断进展与实践的肯证性。
- 化约模式与整全模式:弥补科技模式的限度,中国哲学提供整全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天的内在感通和生态和谐关系。
- 量化武断性与意义充实感:弥补科技只重计量而忽视生命意义的缺陷,中国哲学透过诠释理趣强调意义的重构与「充实之谓美」。
- 客观性/控制性与主体性/主体际性:弥补科技模式宰制个人的倾向,中国哲学强调人的主体性自觉与扩充,以及仁爱所代表的主体际共同成长。
- 直线时间观与创造时间观:弥补科技直线、静止时间观的短视,中国哲学提倡流逝、创新、延续、累积的创进不已时间观,激发创造精神。
总结与展望
沈教授在书中疾呼,科技发展若缺乏哲学的反省与人文精神的擎柱,人性将有丧失于科技中的危机。他强调,科技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人文科学的发展应结合实际文化活动并与自然科学携手合作。最终目标是透过科际整合,使基础研究与应用工程扎根于整体的文化发展,以克服科技时代的文化困境,创造出一个更宜人居的生活世界。
《解除世界魔咒》不仅是对科技时代的反思,更是为中华文化在现代世界中重新定位与再造光辉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与指引。这部作品对于任何关心科技与人文、东方与西方文化未来走向的读者,都将是一场启迪心灵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