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巴罗华人志
《百年巴罗华人志》概述了柔佛州巴罗地区华人社区的百年历史。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巴罗的早期发展,包括其开埠的契机,以及铁路和橡胶种植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资料也探讨了当地社群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例如抗日战争期间的赈灾活动和二战后的新村生活及戒严时期。此外,资料追溯了巴罗地名的来源,并分析了当地社团组织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巴罗华人社区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与适应。
值此巴罗开埠百年之际,巴罗新村委员会策划了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了这本厚重的《百年巴罗华人志》的出版。本书由张纹综主编,巴罗新村委员会出版,于2016年11月初版,是一部记录巴罗百年历史,尤其是巴罗华人社区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志。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汇集了国家档案局史料、报章报导、会刊会史以及乡亲们提供的口述历史访谈内容作为架构。在多位历史学者和编辑团队的严格把关与共同努力下,力求还原巴罗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出版,被视为是巴罗乡亲们,无论是留在巴罗的还是迁居外州的子民,重新连结的集体创作,也承载着“给未来一个传承”的期望。
全书内容广泛,涵盖了巴罗一百年来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历史志:追溯了巴罗的开埠历程,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活动(如武汉合唱团的来访)和战后的新村岁月。
- 地理志:介绍了巴罗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发展以及人口分布变迁。
- 政治志:梳理了巴罗在二战前后的各类组织发展,包括宗亲性组织和民间团体。
- 经济志:探讨了巴罗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以及传统行业的现况。
- 社会志、文化志、教育志:分别介绍了巴罗的民生设施、宗教信仰、教育发展等社会文化面貌。
- 人物志和忆巴罗:通过对有贡献人物的介绍和乡亲们的回忆文章,展现了巴罗的人文情怀和生活点滴。
- 美丽巴罗图辑: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今昔对比图片,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形象性。
书中详细考证了巴罗的开埠并非一蹴而就。从1910年柔佛内陆开始大力发展橡胶业,到1916年 黄重资 先贤成功申请了巴罗的第一块土地,再到
黄人望 带领同乡前来承包工程,建造房屋和戏院,巴罗作为内陆发展重镇居銮附近的一个点,逐步成形。早期定居的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永春,但随后也有海南籍的
郭新 和客籍的 李奏 等实业家带来同乡共同开发,使得巴罗的华人聚落呈现多元籍贯的特色。
关于巴罗地名的由来,本书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巴罗(Paloh)这个名字源于一条同名的河流 Sungai
Paloh。早期的英国勘察报告将其描述为河流扩展形成的“舄湖链”(Chain of Palohs)或沼泽地带,这也解释了为何马来西亚其他名为“Paloh”的地方都有河流和沼泽的共同特征。随着不同方言群体的迁入,巴罗的中文名称也曾有过多种写法,如“芭篓”、“芭罗”、“笆篓”等,直到后来才统一规范为“巴罗”。书中特别提到,巴罗的起点在于火车站,1909年贯穿马来半岛的铁路开通,巴罗成为了一个停驻点(早期称为 Paloh 404,指代距离北部北赖404英里处),围绕着火车站的土地才开始规划发展。
书中也详细记录了巴罗华人社区在动荡岁月中的经历。在抗日战争时期,巴罗华侨积极参与筹赈活动。1939年,武汉合唱团 曾到巴罗演出抗日歌曲,激发了当地居民的爱国情怀和捐款热情。二战结束后,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时期,巴罗居民经历了新村的移殖和戒严生活。为杜绝村民支援马共,当局实施了严格的管制,包括铁丝网围村和夜间宵禁。书中特别提到了1957年至1958年实施的**“大锅饭”**制度,即村民须凭米牌到指定地点领取煮好的米饭,这段经历在很多老巴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直到1958年,巴罗才被列为“白区”,居民的活动限制逐步解除。
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巴罗的社会组织发展。二战前,巴罗华人社区就成立了如 桃源实业俱乐部(福建永春人为主)、岭南励志社(广东省同乡)、华商俱乐部(实业家团体)
等宗亲性或业缘性组织。这些组织不仅为同乡提供互助和休闲,更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如争取义山土地、推动教育发展和筹募抗日基金。其中,成立于1925年的巴罗中华义山委员会是巴罗最长寿的组织,至今仍在运作。二战后,随着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马华公会巴罗支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书中也提到了巴罗青年促进会等以文教为目的的民间组织。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流失(尤其是年轻人外迁),许多团体组织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百年巴罗华人志》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扎实的地方史著作。它通过文字、照片和图表,系统地梳理了巴罗一百年的发展脉络,填补了早期巴罗历史记录的空缺。它不仅记录了先贤们开垦创业的艰辛和付出, 更展现了巴罗华人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变迁。对于巴罗的乡亲们而言,这本书无疑是认识家乡历史、缅怀先贤功绩的重要载体。它提醒后人饮水思源,并将先贤的拼搏精神薪火相传,共同为巴罗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的出版,是巴罗百年庆典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不仅是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传承。对于任何对巴罗历史或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地方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给未来一个传承
《百年巴罗华人志》书籍的出版,缘起于家乡巴罗“Paloh”的名称!
近年来马来西亚各地都掀起地方志的热潮,而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高佩瑶老师带领学生采访与制作的系列“社区报”计划,在拍摄老房子的过程中,深深觉得所谓的“老”,其实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会随着岁月年华老去而失去斑驳己忆,反而让我从这些老房子中吸收更多的资讯,与老房子建立某种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触动我内心一种奇妙的感觉。
巴罗自1916年开埠至今刚好100周年了!不过对于家乡名字“巴罗(Paloh)”的来源,我却产生疑惑,因本身媒体人关系,报导真相职业操守使然,我开始找寻家乡的历史轨迹。
先是在网际网络上东找西查,愕然发现有一条以Sungai Paloh为名的大河流,从家乡小河流为起点,静静地穿越油棕园地,再汇集到森布隆河直奔南中国海。这让我震惊了,因为包括巴罗的老乡亲在内,至今从来没有人知道有以巴罗为名的这么—条河流。
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来自加亨的文史爱好者张文和先生。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国家档案局新山分局这个历史大宝库,他教导及协助我穿梭在吉隆坡与新山之间寻找有关巴罗的官方史料,冉搭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库,找到了不少当年报章对家乡所报导的地方新闻,进一步揭开家乡的历史面纱。这一点一滴让我逐渐了解家乡这100年以来所发生的记事!
巴罗的乡亲们对自己家乡历史的记忆,最缺乏的就是从开埠到二战以前的历史记录,而这本地方志的最大特点正是弥补了巴罗历史这部分的缺漏。透过此次寻找历史轨迹的历程,巴罗百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迹完整图像也得以慢慢拼凑起来。
找寻历史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先贤们为巴罗艰辛开发、教育坚持、地方发展及社团结社等等所付出的努力,更感受到先贤从早期依然以中国家乡为依归到独立后以落地巴罗为归根的转变;与此同时,也为很多社团因未能持续经营而被迫停止作业而感到惋惜。
这本书是以国家档案局史料、报章报导、会刊会史及乡亲们提供的口述历史访淡内容,作为巴罗历史内容的重要架构,缺一不行。在新纪元学院媒休研究系讲师高佩瑶对史料引用精确性的严谨把关,以及廖文辉博士和文平强博士两位历史学者在资料查核提供宝贵建议下,让这本书的历史原貌添加真实性。
非常感谢拿督何襄赞为这本书制作出版的可能性跨出第一步,在拿督的支持之下,“百年巴罗华人志”工委会立即成立,大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积极为这项艰巨任务而努力。过程中,感谢许多友好透过关系穿针引线,组成了编辑流程不可或缺的采访、撰稿、设计、排版与审查等完整团队,方能顺利进行。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可说是巴罗乡亲们,无论是留在巴罗的乡亲,或已迁居外州的巴罗子民们重新连结的集体创作。当大家知道我急需各种巴罗资料时,都竭尽所能的“翻箱倒柜”,将家中珍藏的宝贵旧照片、剪报及资料等无私奉献。感谢现在《星洲日报》担任新闻编辑的黄晓虹在百忙中拨冗协助总校,担任多间华文报巴罗通讯记者的黄碧云协助采访撰文,黄瑞萍、赖观荣、黄家发、许芳铨、张文礼、孙美凤、蔡蕙兰、何坤光、李善明及余开滢等等(人数实在太多,此处不一一列出)提刊照片及资料,还有先贤黄人望、黄重资及李奏家族成员等,提供丰富的先人事迹史料与照片。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家乡巴罗尽一分力。
《百年巴罗华人志》这本书为未来的巴罗孩子而出版,期望这本书得以作为未来世代认识自己家乡和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也藉由这本书,向这过去一百年来为家乡艰辛开垦及持续发展而努力经营,无论是有名或无名的先贤们,至敬!
张纹综
23-9-2016
目次
序一、巴罗 我热爱的家园 拿督李襄赞
序二、感恩带来快乐 张协群
序三、薪火相传 张文强
主编序、给未来一个传承 张纹综
巴罗地图
壹 『历史志』
一、巴罗开埠
二、抗日与武汉合唱团
三、新村岁月
巴罗瑰宝:巴罗地名的由来
贰『地理志』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设施
三、人口分布与变迁
巴罗瑰宝:巴罗开埠起点Paloh 404
叁『政治志』
一、巴罗组织概况
二、二战前的巴罗组织发展
1.桃源实业俱乐部
2.岭南励志社
3.巴罗中华义山委员会
4.华商俱乐部
5.巴罗筹赈会
三、二战後政治与民间组织涌现
1.马华巴罗支会
2.巴罗青年促进会
3.巴罗福建会馆
4.巴罗自愿消防队
5.巴罗自愿警卫团
肆『经济志』
一、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
二、橡胶与油棕种植业发展
三、其它经济农作物发展
四、巴罗传统行业现况
1.同和堂生熟药材店
2.均昌鞋庄
3.岭南茶室
4.永万兴杂货店
5.曹大发面包厂
6.御苑咖啡馆
伍『社会志』
一、巴罗的民生设施概况
二、巴罗警察局
三、巴罗民众会堂
四、京都戏院
五、巴刹
六、篮球场
七、巴罗的医疗设施
巴罗瑰宝:龙头凤尾井与巴罗河
陆『宗教志』
一、灵山寺
二、齐天宫
三、真空教
四、巴罗佛学会
五、基督教长老会巴罗堂仁爱堂
巴罗瑰宝:巴罗明和坛福建戏班
柒『教育志』
一、巴罗教育发展
二、巴罗的小学教育
1.巴罗小学:从育英到巴罗
2.圣德巴罗小学一一从园坵逻出
3.巴罗育民小学一一仅存的园坵小学
4.武吉巴罗培智华小一一从园坵迁校至新山
三、巴罗中学教育发展
1.巴罗中学一一从英校转为国中
四、学前教育发展
巴罗瑰宝:巴罗教育巨臂黄光柄与F. Thom
捌『人物志』
首位巴罗土生国会议员拿督何襄贽
古物收藏家黄家发
艺能兼备的校长 余开滢
巴罗姐妹星 李氏三妹
巴罗重要人物列表
玖『忆巴罗』
我与祖父在巴罗的岁月 黄明治
老厝 江上舟
後街的记忆 江上舟
巴罗火车站的黄昏 江上舟
童年你一生的开始 李善明
会做数学的橡胶籽 孙福盛
新村的一天 孙福盛
我的父亲 黄晓筠
巴罗美食地图 吴启聪
拾『美丽巴罗图辑』
一、抚今追昔
二、巴罗风光
参考书目
顾问及赞助人:拿督何襄赞
工委会:张文强、许芳铨、蔡惠兰、黄天来、黄碧云
主编:张纹综
执行编辑:高佩瑶
撰文:蔡佩娟、孙华楣、何筱筠、黄贾茵、李佳憓、张凤雯
摄影:张纹综
总校:黄晓虹
排版:陈惠诗
封面设计:陈惠诗
封面提字:钟正山
封底撰诗:廖梓祥
封底提字:夏振基
出版:巴罗新村委员会
地址:JKKK Kg. Baru Paloh, 86600 Paloh, Johor.
电话:017-9993262
印刷:Vinlin Press Sdn. Bhd.
地址: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Puchong, 47100 Selangor.
电话:603-80615533
传真:603-80625533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初版一刷
ISBN 978-967-14580-0-6
若有缺页或破坏,敬请寄回更换。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Bai nian Baluo hua ren zhi]
百年巴罗华人志=100 Years Chinese Footprints in Paloh / 张纹综土编
ISBN 978-967-14580-0-6
1. Paloh (Johor, Malaysia)--History. 2. Paloh (Johor, Malaysia)--Social life and customs. I. Title. 959.511921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本书内载所有文字与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引用须获得原作者使用授权许可。
Copyright @2016 by JKKK Kg. Baru Palo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