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外华人名称之议论

  华人社会与宗乡会馆

 

有关海外华人名称之议论

诸家

 

应如何准确地称呼分散于各地的海外华人,是多年来研究华人问题的学者所祈望加以解决的。这称呼的问题,在多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提及,而且议论纷纷,各持己见。最近一年多来也有多位学者,专家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各抒高见,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去分析,颇有见地,值得大家重视。

 

各种称呼有其存在价值

饶尚东(汶莱大学公共政策与行政系)

 

本文首先简略地归纳了各家的看法,众中窥探出海外华人称谓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笔者综合了各家的议论,提出不同名称在不同场合运用的可行性,并就教于各地专家学者们。

 

(一)19941月在新加坡召开了《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校长,王康武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及两个有关华人名称的字眼,一为华侨,一为海外散居族群Diaspora)。他认为华侨一词含有政治意义,不应错用;而海外散居族群原本是用在散居海外各地的犹太,而在199211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海外华人国际会议的主题却用上这称呼。王教授亦认为这一词含有政治意味,用来形容海外华人是不恰当的,不应采用。

 

(二)19941219日在香港大学举行了《五十年(1945-1994)海外华人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王成武教授再次发表了专题演讲。对海外华人名称的问题提出较新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东南亚华人的后代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亦纷纷让华人成为公民,因此华侨甚至是:华人的称呼对这些海外华人来说,已经不适合了。他认为最配合目前海外华人身份的名称应该是以他们所居国的名字来称呼,如新加坡的华人称为新加坡人,印尼的华人只称印尼人等。不过他补充说,如果要保留他们华人的根,则可以称他们为华裔。

 

(三)曾渊沧博士在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中国应减底东南亚国家的疑虑》一文中,除建议中国不要再称呼东南亚的华人为华侨外,也不要称呼他们为海外华人。曾博士觉得海外华人的称呼也不很恰当,因为有海外就有国内,仍有很强的自己人的意味。因此他建议中国政府应称住在外国的华人为外国华人,为“印尼华人”……。(见15/2/94联合早报)

 

(四)余长年先生在其早报专栏论述李资政讲话的第二篇文章《中国应避免称亚细安华人为海外华人一文中也提出中「为了避免造成错误印象,中国应该停止一再使用充满温情的词语“海外华人我们的外国同胞,来形容亚细安的华人。」依他看来「事实上只有台湾人,香港人和澳门人(到1997年为止)和住在中国境外,持中国护照的人才是海外华人。(见29/11/93联合早报)

 

(五)夏泰宁先生在其神州风情版发表《误解由此而产生》一文曾写道:『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海外华人和海外华侨在中国的海外关系界定中有着明确的分际。华侨是指持中国护照而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华人。不持中国护照的华人,无论你在哪里居住,甚至是在中国大陆居住,你的身份都只能是海外华人」。(见23/1/1994联合早报星期刊)

 

(六)最近,侍建国先生在早报发表了《“新加坡华人”还是“华族新加坡人”?»一文,详尽地分析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见联合早报,18/1/1995)。他从华语词汇的结构来分析两者不同的含义。他先以美籍华人华族美国人为例说明,前者指加入了美国籍的华人,后者指种族为华族的美国人。他进一步再比较美籍华人华族美国人”里的华人美国人。他认为前者是种族意义上的,后者是国家或国籍意义上的。如果想说某人来自哪里,是哪国人,要用国家意义的;如果想说某人属于什么种族的人,才用种族意义的。所以,美籍华人和“华族美国人”所代表的概念不同。换言之,“新加坡华人”和“华族新加坡人也代表着不同的概念。

 

侍先生亦在文中提及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不同地应用“华族新加坡人新加坡华人新加坡人华人等几种称呼,他也提及华人华裔的差别。简单的说。华裔是指在居留国出生的华人,并具有该国国籍的华族后代。而华人则不在该居留国出生而加入了该国国籍的人士。

 

总括以上各家的见解,可以罗列出以下多个有关散居在中国以外的华人名称:华侨华人华裔华族海外散居族群海外华人,以居住国名字来称呼的,如新加坡人印尼人等,以种族意义为主的,如新加坡华人印尼华人等,以国家或国籍意义为主的如华族新加坡人华裔马来西亚人等。

 

笔者认为,以上各名称,除了海外散居族群有点牵强之外,其他各种称呼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侍先生所说要看它们使用的场合,只要不错用,不乱用便可。如华侨一词,是不能再用来形容定居在海外,出生在海外,并取得居留国公民权的华人,但却可以用在持中国护照而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华人。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这些年来,有不少中国国民到外国工作定居,或求学深造,成为当地的:“华侨”。这些持有中国护照的华侨,是中国的侨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对象。

 

至于“海外华人”一词是不是正如余先生所说的充满温情,以及曾博士认为有很强的自己人的意味,倒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海外华人一词是学者用来形容在中国以外(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居住的华人,是一个习惯用语,毫无温情可言,和海外同胞的含义完全不同,不应该有很强的自己人的意味。

 

王赓武教授提议只用所居国名字来称呼海外华人如“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以及“印尼人”等。有其新的创意,但可要看在什么场合应用。尤其是生活在多元种族的社会中,有时还是有必要区分新加坡华人新加坡马来人新加坡印度人的。这不但在国际集会中会用的,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种族性的)更要加以区别。

 

侍建国先生进一步从概念上区分“新加坡华人”和“华族新加坡人,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传统上通用的新加坡华人,严格地说,有把自己当作是新加坡「人客」的心态,而改称华族新加坡人则表明自己是道道地地的「新加坡人」,并以国家意识为重而置种族为次要的一种积极态度。或许我们可以用华裔新加坡人来称呼在新加坡出生的华族后代更确切些。

 

 

从华侨华人谈起

廖建裕(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

 

中国门户开放后,有关华人的各种称呼又引起了一些争论,一般说来,〈华侨〉一词只限于侨居在海外的中国人。但是在战后,大多数居住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已经不再是中国侨民,所以〈华侨〉的称谓不适用于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在新马一带,〈华人〉一词也就逐渐通行起来。凡是居住在中国版土以外的炎黄子孙都叫〈华人〉。(它相当于英语的ETHNIC CHINESES中国也终于接受了这个词汇。

 

〈华人〉一词并不含有国籍的意义。〈华侨〉可以成为〈华人〉的一部份。但是,也有人不把〈华侨〉列入〈华人〉的范围。其实,这是比较狭义的〈华人〉的定义。

 

在中国版土内(包括台港澳)的中国人不自称为〈华人〉。中国大陆本身惯用的字眼是〈中华民族〉,简称为〈中国人〉,它包括汉人、蒙古人、满人、西藏人等。中国称呼台港澳的中国人时则用〈港澳同胞〉。称中国版土以外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为〈华侨〉,或〈华人〉。具有中国籍为〈华侨〉外籍者为〈华人〉。

 

在〈外籍华人〉中,有〈美籍华人〉〈法籍华人〉,〈英籍华人〉〈印(尼)籍华人〉等等。这些华人,中国政府通称为〈海外华人〉。

 

其实,〈海外华人〉(相当于英语的0VERSEASCHINESECHINESEOVERSEAS)是从中国人的观点看事物,是以中国为本位。对于绝大部份的东南亚华人,这种称呼是不正确的。我们已经落地生根,且拥有所在国的国籍。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我们不是在海外。反之,当我们去中国探访亲友时,才是〈身在海外〉。

 

如前所述,华人有不同的国籍。在文化上,华人也不是统一体,有些中国文化的气息较浓,有些则较淡,有的甚至已经与当地人同化。已经同化的华人,有些不再承认自己是〈华族〉或〈华人〉。要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从学术的观点来看,我们仍称他们为〈华裔〉。

 

由于各地国情不同,华人在所在国的称呼因地而异。在美国,许多土生土长的华人自称为〈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而不是〈美籍华人〉(American Chinese)。有人说,〈华裔美国人〉不符合中国的语法,〈美籍华人〉才是正确的中文。

 

我不以为然。我认为,这两个名词在意义上有些区别。〈华裔美国人〉强调与美国的认同感;而〈美籍华人〉则强调与华族的认同感(不是政治的认同感)。各国情况不同,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在地华人对于自己认同的选择。

 

人的思想观念是不断地改变(有人说是不断地发展)。华人(落地生根)的观念被大家所接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如果有人自称为〈华裔美国人〉或〈华裔印尼人〉并没有错。我们不能用旧观念或者语言的〈习惯〉来否定这些名称。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印尼政府的一项措施: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后,新上台的政府硬把〈中国〉(Tiongkok)及〈华人〉(Tionghoa)改成〈支那〉及〈支那人〉(Cina)。当局就是利用印尼语的〈习惯法〉作为改变这些称呼的〈根据〉。

 

 

美籍华人与Chinese American

卢绍昌(新加坡思言学社)

 

最近美国百人会的理事长王恭立先生在新加坡跟我们谈了Chinese American的现状和诸般问题,听了很受启发。演讲是用英语进行的,其中Chinese American一词翻成中文应是“华裔美国人或是美籍华人好呢,还是华族美国人好?席间有所议论。因此也由美籍华人的说法是否可翻成英文:American Chinese也引起一阵争鸣。主席陈庆珠教授在开幕词中提到"Chinese American”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就是说“American Chinese”的说法不正确了。我当时觉得她的见解似乎有点儿偏执之嫌,我认为“Chinese American”重点在American。“American Chinese”重点在Chinese。前者着重点是美国人,指的是公民,后者着重点是华人,指的是种族,后来我联想起前些时候温长明副教授跟华文报读者有关新加坡人华人的辩论,加上王赓武教授一再告诫我们要自称华裔,总觉得有些疑团,一时不能释怀。后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有关Chinese American的中文说法的文章,《源》的编者明智兄要我写篇有关的短文,补充补充。我首先想说的是现在我认为就英文而言:“Chinese American”是正确的说法,陈庆珠教授的见解一点儿也不偏执。可是用中文来表达,就得说美籍华人美国华人美国华裔了;说成华族美国人华裔美国人,在结构上是受了英文排列次序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结构上,英文是由小到大的,拿大学机构来说吧,我们总是先说Department,然后是Faculty,最后才说University,写地址也一样,先写Name,再写Number of the Street,然后是Town or City,最后才是CountryNation。中文的写法刚好相反,由大而小,我们写日期总是照着年、月、日的次序;写人名总是先姓后名。总之,中文的次序美籍华人科学家就是完全依照华文的排序习惯,排列是先大后小,英文相反,先小后大。按照这个排列的习惯,我们说英文就得遵照这个习惯,说成“Chinese American”才算地道。显然在这里American指的是公民,Chinese是族别。美国公民有各种族群,华族是其中之一,按照英文先小后大的序列习惯,可以组成“Chinese American”而中文的序列习惯是先大后小,因此翻成中文时就是美籍华人美籍华裔了。同理,“新加坡华人”、“新籍华人”、“新加坡华裔”或“新籍华裔”英文的表达方式应是“Chinese Singaporean,序列的排列应遵守两种语文不同的习惯。至于英文“I would rather be a Singaporean thana Chinese”的提法,应该是在同一个语义的层次上作选择。可是指的SingaporeanNationality(公民、民族),意思很明显,Chinese就不一样,它可以指Nationality,也可以指race(种族),是多义词。Chinese翻成中文“华人”只能指族别而言,是世界上的一个种族,不牵涉Nationality的意思,因此它的词义就与“新加坡人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严格说来是不能相比的。虽然两个词头里都有这个字眼,可是意思并不相同。新加坡人的人可以用公民来代替而意思不变。华人则不能。除非我们把Chinese翻成“中国人”,那么“中国公民”跟“中国人”同义,那就跟“新加坡人的词义层次相同了。只是这不符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在新加坡中文的华人只能解释成族名,而不是国籍。就因为“Chinese”的意思比较多,如果指的是公民的话,不妨加上CitizenNational等字眼以避免产生误解。

 

至于“华侨”指的是侨居在他国的“中国人”是Chinese Nationals的意思,那些已经成为移居地的公民的华族,则称为华人。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华侨有两层意思,在公民的层次上,这些人不是当地的公民,在种族的区分上他们是华族。而华人只能是种族区分之名,经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的演化,上述的区分已经取得了共识。写这类课题的人已用上《美国华侨华人史》为书名,《印尼华人》与《印尼华侨》的内涵也不相同。可见华侨、华人两个词已有严格的分工。

 

有人认为既然可以说“American Indian,那么应该可以接受,可是,这里的American可以是地理的位置,不一定指公民而言,把美国公民的华族,说成“American Chinese”我想这是受了华文次序排列的影响,我们最好是尊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由他们来决定,因为他们的语感会比我们学英文为第二或外国语的人来得强。如果他们在直觉上不会认为不自然,那就取得了合法地位了。目前我询问了好几个英国人,他们都十分肯定Chinese American的说法,至于American Chinese的说法则有些踌躇。问题在于American Chinese里的Ameri-can是多义词,如果是限制Chinese的定语,可以表示在美洲居住的华族,这就同American Indian一样,表明是在美洲的“红番,有别于亚洲的印度人。如果要表示美国公民的华族,还是按照英文的习惯说成Chinese American好些。正如华文说成美国籍华人,或美籍华人或华裔是一样的。

 

我们经常接触和使用不同的语言,就会彼此产生影响。华裔(族)美国人的说法可能是从英文直译而来的。而美籍华人的说法是符合华语的语法规律。但是,我们也得认识到,语言是有机的,是不断变化的。几十年前用英文写华人的姓名总是先名后姓,现在可变了,用英文写华人的姓名也遵照华人的习惯,先写姓后写名,改为遵循先大后小的序次了。不过,有一个原则还是要注意,就是相融不相融的问题。如果使用英文的多数人都接受了,也就可以了。比如:long time no see,显然是中文的直译,可是英文词典已经收进去了,可见已经是合法的英文词条了。附带说一说:我是华人跟“I am a Chinese”意思不完全一样,前者只能指种族(Ethnic Group,后者翻成中文则可能是中国公民华侨华人。因此,有人认为自称华人,可能有眷恋中国而轻视所在国之嫌,视作华人沙文主义的铁证,那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因此说我是华人的话,翻成英文最好要说清楚:“I am of Chinese Descent”

 

 

“美籍华人”还是“华裔美国人”?

刘宏(俄亥俄大学)

 

自从十九世纪末“华侨”一词出现以来,“海外华人”(或“华侨华族华裔)的称谓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界人士关注的论题。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辩论与研究,人们至今尚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

 

大致说来,在A十年代之前,对这一称谓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中国大陆学者之中展开。他们大都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许多人将华侨或华人问题视为中国历史的延伸。

 

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海外华人人数最多的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居住于该地华人文化自我意识也随之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海外华人的称谓问题引起了当地学者更大的重视。不少学术刊物和大众传媒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争。这些讨论的特点是从当地人和东南亚地区的角度来分析海外华人的自我观。他们在强调文化上与中华文明认同的同时,还指出海外华人的政治忠诚对象是居住国而非中国。另外,他们还认为海外华人应该利用文化与语言上的优势参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与建设。

 

那么,在北美地区的华人是如何自我界定的呢?他们是该被称为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呢?笔者对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缺乏深入研究,只能简单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美国,那些具有中国血统,但已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人通常被称为(或自称)美籍华人。在英文里,他们则被称为(或自称)“华裔美国人”。这两种称谓即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其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该种族集团与中国在血缘上、地域上和文化上的联系,其祖先皆来自唐山或中国。从广义上讲,他们都属于炎黄子列。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美籍华人一词强调的是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其重心是华人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文化特征。而华裔美国人一词则强调的是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其重心是美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国文化特征,在情感上,它强调的是与美国的认同。(正如李胜生博士在其论著《加拿大的华人与华人社会》一书中所说的,我之所以把这本书的书名选定为加拿大的华人而非‘华裔加拿大人’,这是为了强调尽管他们在当代有职业和教育上的上向流动,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完全被加拿大社会所接受。加拿大的华人表达了一种疏远感)。

 

尽管“美籍华人”与“华裔美国人”有不同的内涵与强调重心,在北美的华裔学者与大众传媒对这个称谓上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论,事实上,这二者经常被认为是等同的或可以交替使用的(Interchangeable)。,在一个使用中文的环境中,人们通常用美籍华人或其简称美华的称呼。在面对使用英文的读者或听众时,“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则是最广泛使用的称谓。无论对于使用者或听众(读者),这二者常常是相通的。例如,“美华协会的英文名称为(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0CA)。

 

再如,美国有一份颇有影响的、由美籍华人创办的有关美国华人的杂志,其英文名称为(直译应为华裔美国人论坛。但是其正式的中文名称却是美华论坛,这表明华裔美国人美籍华人,,(美华”)被认为是等同的。当然,这份杂志的立场所反映的是典型的华裔美国人的心态,其认同对象和政治忠诚对象是美国;对中国文化上的认同则是从属性的。该杂志的扉页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是我们的家。或许我们还记得一句中国谚语‘落叶归根,但我们也相信‘落地生根的概念。《美华论坛》致力于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这一理想。

 

简言之,在美国,华人,华裔、或华侨的称谓问题并不构成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课题,亦没有成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这与东南亚地区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例如,去年五月,印尼资深华人问题专家李德清博士在《雅加达邮报》上发表连载文章,海外华人(华侨)的含义。他指出,将华侨与海外华人混为一谈,影响了印尼以及东南亚的国家建设过程

 

那么,为什么“美籍华人”和“华裔美国人”可以交替使用,且没有造成什么争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取决于美国华人社会的性质,也取决于美国政治与文化的特征。

 

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华人人数为一百二十万左右,不到全国总人口数的百份之一。因此,华人无论在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可能对占人口中总数86%的白人构成任何威胁。华人问题还不至于成为一个敏感的政治或社会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华人问题可以脱离政治来讨论。美国素有“种族大熔炉之称,其立国以来的理想是使不同种族与文化背景的新移民最终融合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之中。但是,自从六十年代自由民权运动兴起以来,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批评这种主流文化实际上是代表白人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他们认为,少数民族在同化与融合过程中,应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上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美国华人自我意识的兴起是与该国少数族商争取自身权益的运动分不开的。事实上,美国高校开设亚裔美国人(包含中国人)研究的课程始于加州大学,这是六十年代自由民权运动的直接后果。所以,美国华人的称谓问题也主要是从属于族裔关系这一大框架之内。正如同美国黑人喜欢自称或被称为,,非洲裔美国人,,一样,华裔美国人成为英文中对华人的最通用称呼。它表示这一族裔集团在政治上和社会上认同于美国的同时仍然保存着中国文化与种族的特征。

 

毫无疑问,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因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美籍华人的思维方式。任职于《时代》(Time)杂志的资深研究员姜敬宽博士曾说过作为华裔美国人,我们通常象中国人那样思考,但在行动上,则如同多数其他美国人那样。也许正是这种文化上和社会上的双重认同使人们很容易地接受并混合使用美籍华人”和“华裔美国人”这两个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称谓。

 

[原載:《源》第29953月新加坡宗乡总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