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巫关系探讨

  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华巫关系探讨

叶夏贵

 

前言

 

由一群各具特色和本能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在同一个客观的条件下各自运作,所展望出来的特征,也因为物以类聚和互动关系而产生各有类同和多元的表征。在一个自然客观的运作下,演化过程必然淘汰旧有而不合时代潮流的历史残余,朝向更替创新和具有时代结构连续性的发展,这种多元又统一、新与旧的重叠和更替的矛盾便是时代演进的动力。我国的特殊情境,在纵的方面具有一般历史新旧交替的时代矛盾和动力;而横的方面却是族群多元化和民族国家统一性的矛盾。如何在多元化和统一性之间找出平衡点和合理的方位便是我们的结。这个结的解便要依赖一个可行的方程式来解答,以便使其不至於阻碍时代演化中新旧交替、创新最终代替传统的一般规律。 

解开历史的结

 

今天我们绝不能满足於“殖民地主义的分而治之”来解释华巫关系目前的困境。相反的,我们必需从分而治之的后遗症中,寻找出真正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症候,以便对症下药,从根本的脉络中寻觅可行的解救方案。以期达一劳永逸或是使后遗症一厥不振之效。

 

我国开始受殖民至独立约有450年的历史。英国统治马来半岛也有100年左右。不管是在制度上或是思考方式上,都受到英国影响具深。殖民之前,马来族群是移民,侵占了原住民的土地成为统治者。殖民时期,华族在历史的时机上靠了英殖民主义的劳工政策大量移入马来半岛,在经济动机极强之下后来侵占了马来族的经济机会。而在政治权力方面也因英人入侵,马来统治者仅具形式。独立前期,英殖民地已发展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教育上制度化的成熟阶段。同时,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议会民主政治下,部份马来族和华族已成为英殖民地的专业政治精英和技术官僚,成为共犯的统治者。

 

独立后,马来本土的政治精英眼见华族在经济上和英资结合的传统优势,以及在政治上逐渐受城市华人的压力。因此,五一三事件便在马来中心主义的提倡和华巫之间的族群矛盾的客观情况下引发而起。这不幸事件遗留下了族群矛盾的严重伤痕,掩盖和阻碍了历史新旧矛盾和演化发展的步伐。这种经济动机为主导的民族中心主义,成功地在民族意识的理论上,摆脱了历史结合殖民政治领导的性格,应用结合本土原住民的土著主义的落根自主性意识,脱弃共犯的历史缺陷,作为平衡华族民族主义,经济和本能优势的有利意识形态,争取马来民族的自主性和经政权益。

 

另一方面,华族却在历史“政经共犯”的性格中还不能发展到落根的坚强意识时,面对了马来民族主义结合土著主义一线性的冲击下,移民意识落根性的矛盾面对极大的挑战。虽然华族政治精英不乏有超越种族意识的主张,但是却因对现有政治制度持不同的立场而分崩离析。凝聚力和整合性不强。不能构成强有力的对应意识。今天华族在意识上走向华族民族主义的道路,作为意识上的认同和力量的结合,有利於在本土札根,是争取本族权益的意识基础。然而,这种意识基础必须建立在合理公平的族群平等的理念上,往本土多元民族主义的目标前进。这样不但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同时具备国家整体利益的前瞻性。避免又陷入种族沙文主义的泥潭。 

 

观念和心态的重建

 

当然要建立本土多元民族意识的同时,华族和马来族彼此的历史心态和伤痕必须充份和持续性地得到治疗,或者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逐渐建立新的观念和互信互赖的基本人道精神。回顾以往和现在,基本上我们可以理出下面几种心态和表现行为:

 

1.歧视--占有、利用。

2.谦让和自卑--顺从、宿命(Nasib

3.愤懑--极端、冲动。

4.恐惧--排斥、逃避。

5.同等--尊重、了解、理性争取。

 

这些心态在华人社会和马来社会都同时存在,而且互相交错和重叠。每个人都有多重层面的心态。其分量之高低则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地位、阶级与年龄等因素而差异,一直以来,华巫关系和心态,因为彼此在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和互相竞争,而趋向情绪的紧张,然而我们要提倡和建立的是同等和人道的精神,彼此要能尊重、了解、理性争取应有的权益。

 

华巫社会应彼此对历史和现实,作深一层次和理性的了解和评估。族群社会的平衡是目前社会安定和进步的变数。彼此了解有无,建立共信和共识,寻求共同的发展方向,容忍差异的存在。任何团体和群体之间都会有差异和对立的现象,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对立必须要有原则和公平合理的环境,能够有互相渗透的作用,从量变到质变,转化为融合和合作的社会。华巫关系应该从竞敌转变为竞争,并发展到伙伴合作的关系。使彼此的差异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上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国家、人民、政府的三角关系必须明确树立,人民必须团结,政府必须有效地确保国家,成为保障全国人民利益的工具。具体来说,我们要努力避免官商利用族群之间的不平和矛盾,使他们结合珑断的手段合法化。民众的权益要得到维护,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有公平合理的客观条件让民众去争取。

 

在心态和行动上,这里理出几个项目,作为新精神和新态度的出发基础:

 

1.理性和了解--用理智和人权法治精神为出发点,来了解异族的历史和现在。

2.互信互赖--重建族群间原始的互信基础,树立互赖建设国家和成长的精神,学习和异族同胞生活的能力和技术。

3.人道精神--了解异族历史上的弱点和创造生活建设国家的奋斗刻苦精神。给弱点支援,让优点发扬。

4.公平合理--建立法治,在人道精神的基础上,以公平合理的态度,来衡量生活一切的不平和差异。 

 

建立新民族意识的意义

 

马来族和华族在历史上都是外来的移民,只是时间上前后有别。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马来人的落根性因时间的长久和无牵绊而坚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的是华族也因落地生根的意识在增长而越来越本土化,视马来西亚为生死之地。然而由於马来民族在民族意识的认同上应用其原住民的结合建立具有草根性的“土著意识”,对应华族的经济和本能的优势,建设马来同胞的自信和自主,有助提升民族的经济地位。这或者只能视为族群平衡的权宜意识策略的应用,或是历史结构上的一个曲折点。长远观之,有碍族群间的团结和合作精神,更有影响民主宪政的发展。

 

土著主义有如“反清复明”的历史含意,而华人民族主义类同美国黑人的呐喊。所不同的是黑人一无所有中争取平等,而华人则掌握了相当的经济权。不过大家都具有共同点,即争取现代基本人权公平精神的意义。土著主义表现在经济分配,是具有族群平衡的功能,但是表现在文化教育和政治上却是充满压迫感。这种危机意识应该转化为竞争和互励的动力,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比较合理、合法和符和我国特殊的客观现实条件的共同民族意识,如上所述,并不单是有民族意识的土著主义,也不能仅仅是华族提倡的民族主义,而是在这两个意识的基础上,建立更长远、更宽广而溶合之道的本土多元民族主义,并在这大前提的意识下,寻找族群间的平衡点。在泛马来西亚民族主义(Pan-Malaysian Nasionalisma)的长远目标意识下,建设公平、合理、合法、合情的环境,整合各民族,建立凝聚力,把族群对立的关系,转化为公平竞争和人道主义的谅解的结合推动力,使社会的演化,能在族群平衡的基础上更顺利进行。

 

结论

 

我们希望,历史的悲剧和曲折,是作为国家前途展望反省的参考和检讨,而不是使悲剧延续的残余,阻碍了各族间理智的分析和对待,使我们生活在情绪化、无力感和逃避及偏见的痛苦情境中。我国领袖和人民的胸襟必须是宽大的,能够看到本族的缺点和不平而积极去争取和奋斗,也能够为异族现有的进步给於肯定和不断的发展而喝彩。有我就有你没我你也无的互信互赖精神,是我们学习生活精神方面重要的部分。如何学习和异族生活,是我们共同要克服的困难,这是多元化和民主生活学习的机会,也是各族同胞不必超越国界而能有机会学到此本能应感荣幸之事。

 

我们要学习建立制度才有改造制度的本能,我们要学习从与异族生活的本能中,找到真正的缺点和改进的方法。本土多元民族主义是我们生活的共同指导原则,人道精神的培养是补足现实不平衡的精神支柱。我们的心态要改变,不管那是父承、母承、友承或师承,还是政策偏差的影响。唾弃不健康的种族优越感种族歧视的心态。各族要为建立富强的马来西亚而并肩奋斗,我们不只要一族过好生活,而要多数人或大家过有前途的生活,希望马来同胞被拉一把以后能站起来自己阔步向前,与各族在公平合理合法下共同为国家做出贡献。

 

08-02-1986《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