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总编辑:戴小华  主编:张景云

编委:丘惠中、何国忠、陈锦松、祝家华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



 

时代的声音《当代马华文存》

 

“风狂雨骤”是80年代的马来西亚最好的与照:民办华文大学的理想受挫、三保山事件、官方机密法令的通过、合作社风暴、新教育法令、华小职事件、茅草行动,为华社带来的是惊悚与悲痛。90年代工业大蓝图的提出,回儒文明的交流,2020年宏愿的呼、教育法令及大专修正案的通过、独中注册与地税的解决、华社民办学院的开创,华小获准增建搬迁、华社诉求的浮现,在在令人感到华社于政经文教方面,似乎渐有了解困的迹象。然而,紧接爆发的亚洲经济风暴、安华事件、立百病毒事件、世纪大选所带来的冲击,犹若一场世纪风暴,不但掲开了马来西亚许久以来深藏不露的真貌,冲击了市井百姓,更震撼了心思敏锐的评论作者。尤以马来西亚华裔评论作者更加急切地要为向着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司法公正、种族和谐、华教永存、国运昌隆这—梦想的实现推进蓄。在此种情态下,马来西亚的评论总为后人留下了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焦躁的沉重感。

 

《当代马华文存》共收录了3百位评论作者的840篇文章,约计5百万字,记载了20世纪最20年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真实图景,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各领域作了全面的观照。当我们重新检视那一时代曾发出的声音中,发觉特定的政治环境及媒体制约,使得评论作者无法走出其局限性,有些作者因而不得不持有一种伸缩性很强的生存自卫的紧张和防备。因此,《当代马年文存》的编辑印行,就某方面而言,既是对历史的反省和检讨本身,也蕴含了我们对自身的批判。

 

 

当代马华文存1

政治卷(80年代)

 

作者:

许斯能、叶夏贵、傅孙中、罗文恩、吴清德、谢天平、朱自存、郑良树、张景云、陈祖排、罗正文、陈友信、孙和声、张永新、陈应德、陈业良、柯嘉逊、陈松生、李万千、郭洙镇、蔡维衍、郭仁德、林廷辉、翁诗杰、张文欢、沈观仰、郑光祖、陈川兴、永乐多斯、邓育桓、温凤玉、何启良、陈灿松、陈志勤、戴小华、刘泰安、祝家华、杨培根、王金河、邱敬耀、张碧芳、柯金德、江真诚、蔡正建、刘鉴铃。

 

总编辑:戴小华 

主编:张景云

编委:丘惠中、何国忠、陈锦松、祝家华

责任编辑:叶啸、丘惠中、柯金德、郭仁德

封面设计:史美星

 

发行人:戴小华

出版: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4th Floor, Wisma MCA, 163, Jalan Ampang,

504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03-21619709Fax03-21623646

总经销:大将事业社

Mentor Publishing Sdn. Bhd.(473710-T)

17, Jalan Balai Polis,50000 Kuala Kumpur, Malaysia.

Tel03-61883266Fax03-61885266

制作:大将事业社

印刷:益新印务有限公司(45169-K)

1版第1印:20019

定价:平装RM30.00   精装RM100.00

国际书号:平装ISBN 983-2463-10-6 精装ISBN 983-2463-00-9

本书如有缺页、破损、装订错误,请寄回总经销处调换。

 

 

倾听马来西亚

--《当代马华文存》总序

戴小华

 

缘起

 

人应该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人也要有敢于做开拓者的勇气。

 

1987年,我正修读硕士课程,选择撰写的论题是《马来西亚的行政体系》,其时感到最困难的,是资料的匮乏。之后,常受邀为中学及大专院校举办的华语辩论赛担任评判工作,见到学生也为辩题的资料难寻所苦,于是,我有出版《当代马华文存》的构想。当我在19987月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就立意要在任内,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编辑及出版一套能切合时代变迁,能反映华社思想面貌的珍贵史料。

 

 

《当代马华文存》的编选计划拟定于1998年末。最初的构想是精选自马来西亚独立后至19991231日间,以华文发表在马来西亚地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五大领域的评论佳作。希望推出一部能完整呈现马来西亚华裔在此特定时空下争取合理生活秩序的历程,以及在其奋斗的风雪途中所留下的时代纪录。

 

以上的编选设想是我们的追求;但追求与目标常常有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编选文存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有了相当的数量,才有精选的基础。选定一篇,往往需要翻阅十几倍的文章。所幸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华社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资料室都提供我们这方面的协助。除了编委会的成员,博特拉大学、工艺大学及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共20多位学生也热心帮忙搜集资料。然而由于80年代之前的评论文章,在各资料室能搜集的不多,故只好将文存的选文时间设定在80年代及90年代这20年间。如有可能,将来再续编60年代及70年代的文存,则能呈现更完备的视野。

 

既然是文存,对于繁多的资料,必然有所取舍。取舍要得其当,必须要有一群学有专长、独立公正且具公信力的编辑委员才行。于是,我先邀请到两位在我国评论界卓有声誉的资深报人张景云及罗正文参与这项工作,并在征求他俩及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林水榛的意见后,经一再研商,拟定了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名单。为了便于这项浩大繁琐工程的进展,我谨建议编委会的成员应多集中在雪隆区。兹将编委会的成员及工作职责说明如下:

 

编辑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顾问:刘鉴铨、林源德、黄超明、温子开

咨询编委:卜亚烈、王金河,许春、杨名万,陈爱珠、钟启章、黄兆平、彭早慧、萧依钊、雷子健、廖庆曾、潘友来

总编辑:戴小华

政治卷主编:张景云

编委:丘惠中、何国忠、陈锦松、祝家华

经济卷主编:蔡维衍

编委:何启斌、张灿泉,赖顺裕

文化卷主编:罗正文

编委:许德发、郑秋霞、游若金、潘碧华

教育卷主编:邓日才

编委:李宽荣、陈宝武、林景汉

社会卷主编:陈亚才

编委:陆宇莲、郑云城,谢爱萍

责任编辑:叶啸、丘惠中,柯金德、郭仁德

 

工作职责:顾问及咨询编委为荣誉职;总编辑负责统筹策划、撰写总序、收集文稿及校对;各卷主编负责写序、提供信息、筛选及审定文稿;编委负责提供信息、筛选及审定文稿;责任编辑负责收集文稿及校对。

 

 

《当代马华文存》的编选工作是繁重的;实际的操作比预想的复杂得多。何况这套以时事评论为主题的大系在我国尚属首次。鉴于人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即使他们并不同意它的内容。所以我们尽可能做到文存的作品能见解独到、视角多元、笔路万殊、题材丰富、要求有异。我们相信,马来西亚历史迈进的脚步,涉及大动荡时期的各种思想,必须在这样的襟怀中才能有所把握。就这样,使得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带有风险,但是总要有人去做。我相信人的意识之外,的确隐藏着一座圣地,无论察觉与否,它总在那儿频频催促。我也清楚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乃是因为大家都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何况这么做从中获得的自我满足感及快乐已非常多,所以,即使工作中历经不少曲折与艰辛,都已显得微不足道了!

 

我们在1999329日先举行筹备会议,并于1999429日正式召开第一次的工作会议,之后又陆续召开了7次工作会议及多次的各小组会议。此外,在19991119日至21日及200012223日召开过两次工作营。工作营期间,我们每天自早上9点到晚上9点止,除去两次半小时的茶点及一小时的午晚餐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全在工作。令我感动的是,编委会成员虽几乎都有工作在身,但无论是工作营还是会议,出席率均高达近80%。其间各编委有过集体的讨论,也有个别的协调。虽然,编委会成员曾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限于时间,对浩如烟海的数据的筛选,难免有遗珠之憾;限于篇幅,对许多作品,只能割爱;限于人力,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这不仅是未来修订时的参考,也是我们再从事类似工作的依据。

 

不可否认,任何文集都必然呈现编者的主观,但是本文存各卷在形式设计和选文原则上仍力求编委们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另外,入选的作品是经过编委会反复比较和综合考虑决定的;有的文章很难划分归类,如选入政治卷的就不再选入其它卷内,以免重复;有的入选篇目或与作者本人看法未必一致,也请谅解为感。以下为编委会确定的选文原则:

 

(1)入选作品设定在198011日以迄19991231日间,凡评论本国事务,并以华文发表在马来西亚地区的报章、杂志及书籍中的评论佳作;

(2)本国人用知悉真实身份的名字,以体现负起文责之精神;入选作者均不称呼其头衔,作者可在简介中自行列明,但以百字为限,并依照目录排序,冠以书后。

(3)态度敦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利于谋取马来西亚人民福祉之增进;

(4)立场公正,不问党派,不因人取文;

(5)完整精致之文优先,文长超过3千字者须取得原作者同意予以删减或割爱或弹性处理。

(6)入选作品按事件分类,按发表时间排序,其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间,酌为编入。

 

《当代马华文存》共收录3百位评论作者的840篇文章,几乎概括了马来西亚所有重要的华裔评论作者的思想精华。就某方面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史料纪实和社会见证。为了慎重起见,在经过初校、二校后,我们将最后一校让作者亲自过目,以求将错误减至最低。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80年代的数据难寻,而90年代的数据较多,因此不能按数量比例编选,只好80年代的尽量收录,90年代的作品精选一些,为的是给研究者及读者多提供一些资料。由于各卷相关内容的提示,主编已在序文中言明,故谨将各卷篇数列下:

 

1。政治卷(80年代)72

2。政治卷(90年代)99

3。经济卷(80年代)63

4。经济卷(90年代)100

5。文化卷(80年代)65

6。文化卷(90年代)81

7。教育卷(80年代)65

8。教育卷(90年代)100

9。社会卷(80年代)82

10。社会卷(90年代)113

  

 

1957年,是改变马来西亚历史的一年,然而独立迄今近45年,马来西亚上空经常凄迷而少见晴好,尤以1969年发生的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成为我国政经变化的分水岭。一项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却因不断出现的行政偏差,令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不仅感受到政治压力,发展也大受阻碍。

 

风狂雨骤80年代的马来西亚最好的写照:民办华文大学的理想受挫、三保山事件、官方机密法令的通过、合作社风暴、新教育法令、华小高职事件、茅草行动,为华社带来的是惊悚与悲痛。90年代工业大蓝图的提出、回儒文明的交流、2020年宏愿的呼唤、教育法令及大专修正案的通过、独中注册与地税的解决、华社民办学院的开创、华小获准增建搬迁、华社要求的浮现,在在令人感到华社于政经文教方面,似乎渐有了解困的迹象。然而,紧接爆发的亚洲经济风暴、安华事件、立百病毒事件、世纪大选所带来的冲击,犹若一场世纪风暴,不但揭开了马来西亚许久以来深藏不露的真貌,冲击了市井百姓,更震撼了心思敏锐的评论作者。尤以马来西亚华裔评论作者更加急切地要为向着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司法公正、种族和谐,华教永存、国运昌隆这一梦想的实现推进着。在此种情态下,马来西亚的评论总为后人留下了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焦躁的沉重感。

 

《当代马华文存》记载了20世纪最后20年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真实图景,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各领域作了全面的观照。当我们重新检视那一时代曾发出的声音中,发觉特定的政治环境及媒体制约,使得评论作者无法走出其局限性,有些作者因而不得不持有一种伸缩性很强的生存自卫的紧张和防备。因此,《当代马华文存》的编辑印行,就某方面而言,既是对历史的反省和检讨本身,也蕴含了我们对自身的批判。

 

结语

 

《当代马华文存》虽非显示了马来西亚评论文章的全貌,值得欣慰的是,毕竟我们有勇气先去开拓。即使文存出版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好在开头我已说了,人应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至少,我们的努力仍可以成为后继者走向成功的借鉴。相信将来在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成问题时,更完美选本的诞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本书能顺利付梓,除了感谢编委会全体成员,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林源德,丹斯里郑福成、拿督林金华、拿督陈明水、拿督刘天成以及廖林水玉等人热心赞助经费,以及所有支持我们这项工作的人外;对于王赓武、王蒙、龙应台、沈慕羽这几位我所尊重的学术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院为《当代马华文存》撰写推荐词,本人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言明本意,权以为总序。

 

30-6-2001

 

 

 

主编序

张景云

 

《当代马华文存》所涵盖的20世纪最后20年,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是风起云涌的年代,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上更是波谲云诡的年代,而这部《政治卷》应该可以相当具概括性的刻划出这段时期的华社思想面貌。我们只要细心的浏览一下这两卷文集的内容目录,就不难发现到,大马华社过去20年间所经历的政治思想挣扎,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条脉络,即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民主政治实践的试探,以及马来西亚特殊种族政治的突围与超越。

 

整个80年代,华人社会都是处在民主政治的启蒙运动之中,从较高较远的视角俯瞰,即使是踏入了21世纪,国内政治形势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丕变,今天这个启蒙运动何尝不是在持续进行之中。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凸显的当然是阶段性的特征,然而我们更能从这个阶段性中窥见到20年先后一脉相承的显著迹象。种族政治垄断、人权运动与华人社团、选区划分与华人的政治困境,华团联合宣言的前瞻性意义,这些看似陈旧的议题,都在以翻新的动力驱动着我们的思维和求索。

 

从今天较客观的视角回顾,8090年代的启蒙和试探,推进的过程是迂缓和渐进的,在最初阶段抑且带有相当被动的色彩;整个70年代里,大马华社都是处在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休克状态中,土著独尊主义施政的恶劣影响沉重而迅速的打击和瘫痪了华社的政治意志。1982年可说是个分水岭年头,这一年马来文化大会所提出对国家文化的释义被接纳为国家文化政策,对广大华社是个当头棒喝,警示了华社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为了因应横亘眼前的严峻挑战,华社翌年召开了华人文化大会,通过华人文化宣言这份划时代的政治文献,以及催生了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并於焉揭开了嗣后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政治自觉运动。

 

文化与教育运动的高度政治化,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自救自强的重要向度,这现象最先表现在董教总所领导的华教运动,华人文化宣言发表之后,文化教育自强运动更转化为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自觉自强运动,随着时局的演变一环扣一环的开展,蔚为马来西亚当代政治史上最具思想启蒙意义的篇章。

 

20年间的华人政治发展,表现在几个主轴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华团对政治参与的试探;由於各大小华团是华人社会自由结社的实体,华团都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华团的参政运动实际上是马来西亚特色的民间政治运动,为大马民主政治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参与民主意义。

 

华团的参政试探,一方面透露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就是华社民众对种族政治格局的不满,尤其是对执政联盟内以华人代表自居的政党的失望,可说是一种击破铁屋子的努力。华团的参政试探,经历曲折多变,屡败屡战,既激发了大批知识人的论政,提升了华社民主政治启蒙的深度,同时也冲击到华人执政党的演化,大大改变了马华公会和民政党的内部生态。

 

政治评论素质的提升,是华团参政试探的另一个向度,不少知识人和专业人士,包括华团活跃份子和选择投入政党政治斗争的志士,都留意运用文字的力量,来加强政治运动的功效,从而不仅拓宽了政治评论的空间,提高了政论写作的水平,并且使政论写作更紧密的与政局发展联系起来,更能映衬时代与社会的脉搏。

 

在将近20年的历程中,华社的政论写作也见证了内在的本质发展,早期以政治课题为经的反应式写作,逐渐把主位逊让给两种较新颖的风格,一为较具学术性的论析,一为较具批判态度的民主理念开拓性写作。随着许多留学海外和本地大专出身的青年才俊投入政论写作行列,这两类写作为华社的政论空间别开多采生面,前者提供冷静的观察和学理分析,从侧面批评大马种族政治的社会破坏与文化成本,后者则广泛参考先进社会的民主理念,以及新兴国家的民主化经验,借鉴吸收之后发为锐利的批判,一直指种族政治的恶质核心。

 

2

 

专业人士评论政治,其优点在於能冷热兼备,因为热心关切而发为建言,因为态度冷静而能扣紧具体课题实事求是的条分缕析,也因此而能言人所不能言。陈松生律师是较早从法律专业的角度论析大马政治形势的一位,例如选区划分课题所反映出来的华人政治困境,他在15年前即已看到国州议席选区划分的方式是造成华裔困境的宪法根源,因为马来选区的数量愈大,非马来裔的政治代表权就愈弱。这个事实显示,一人一票制的民主原则已经受到严重的侵蚀。选区划分的不公平,这些年来越演越烈,情势也愈趋复杂,后来也有其他评论者提出更详细的数量分析,惟大体上没有脱离这个基调。本卷中陈松生另有谈官方机密法令和司法独立的文章,都能发挥一贯的专业知识份子的精神。

 

另一位法律专业人士杨培根,剑及履及做了不少保障民权的工作,他笔下的政论都焕发冷热兼具的精神,当然其表里层次还是相当明晰,热心肠还是包裏在冷静的专业论析内。本卷中所收杨氏的对付非暴力活动引用内安法令不合法我国宪法下的基本人权,都有足够的条件可以向法律专业集会(而不仅是非法律专业读者)宣读。张文光律师是个虔诚基督徒,我们从他的从宪法的角度看宗教自由可以看到他立论公正和态度的不阿,而这不仅是由於他本身信仰的薰陶,更是出於其专业训练的德性纪律。

 

其他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政论作者,有不少人都能在聚焦和发挥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柯嘉逊博士主张应立种族关系法令,进一步申论我国的选区划分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精神,以及建议立法保障讯息自由,篇篇都析理缜密,毫无冗赘。陈友信的文章,题旨都恢宏开阔,像从民主人权看多元种族政治,像华团在人权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惟也不乏像认识回教运动,建立华社策略这类高度聚焦的作品,从而在整体文章中体现出前述的专业知识份子精神的优点。

 

政论写作对於大多数作者都是业余的志业,这些作者角色常跨越两三种领域,背景迥异,或者在文教界服务,或隶属各类华团,一般而言都学识深厚,而又具有不辜负言责的担当精神。这里我们想到的是诸如沈观仰、李万千、郑云城、冯久玲、陈应德博士、张木钦等等令人瞩目的名字。

 

此外尚有一类政论作者,把议论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解行合一,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过去20年里这毕竟也是华社政论写作的一大异彩。其中较有成绩的作者,吴清德博士、翁诗杰、郭洙镇、张永新应可列於榜首、江真诚博士、蔡维衍博士、陈祖排博士等人也都扮演过各自的角色。

 

政论写作的学术化,到90年代初叶才蔚为一大风气,这个时期不少健笔同时涌现,有的是政治学专业学者,也有的是人文学者把笔锋转向政论写作,有者析理严谨,有者文情并茂,各擅胜场。何启良博士著有数本政治学专论,他的华人社会的两个凭靠,笔端以华人社会的两个政治迷思为针破对象,那就是建国时各族之间的所谓社会契约和“2020年愿景,他指出华人社会以上述两个凭靠生存,对於当前的困境和问题,若不闻不问,正符合了当权集团的统治策略目的,这个严酷的结论,对华社本身是不假颜色的。

 

以《解读种族政治》一书名噪一时的祝家华,在“种族威权民主政体的省察一文中警惕国人: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我们最好相信制度的健全制衡,而不是强人的英明领导。然而,种族威权民主政体的威权倾向已使权力太过於集中,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大马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积极促使其政体朝向民主化发展。重阅这段文字,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洞识隽见而倾倒,更不能不为国家民主发展的倒退而兴叹。

 

另两位从学术角度立论的政论作者是何国忠博士和詹运豪博±,前者的文章在平实的析理中透露出特有的忧患意识,后者则亦庄亦谐,文章已不为政治学专业所规限。

 

晚近56年,华社政论界人才辈出,光芒不输前人、杨善勇、黄进发、黄家伟、庄迪澎是其中佼佼者。国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一个崭新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新格局召唤着新思维,在政治现实和批评观照的互动中,我国政治文化的种种切切都在新陈代谢。检视今天新政局所催生的新理念,回顾1520年前受热烈鼓吹的概念,可以见到前后一贯呼应的理路,有的是历史任务尚待完成,有的是旧酒新瓶,有的是多年前播种今天才发芽o《政治卷》所涵盖的20年,在历史上只是一弹指间,对於卷中所收录的作者,这个时代的特色,或许就是不能安於缄默的躁动。

 

 

目录

 

总编辑序——戴小华

主编序——张景云

 

1辑:华社与政治

民主政治对华人社会的挑战——许斯能 

华人政治的基本矛盾——谢天平

谁掌握砂劳越华人的命运?——罗正文

马华公会和华社的关系——陈业良

知识分子与华人社会——柯嘉逊

大马华人的反省与再出发--回顾与理想——叶夏贵

政党与华社的关系——朱自存

认识回教运动,建立华社策略——陈友信

从选区划分看大马华裔的政治困境——陈松生

如何落实华团联合宣言的精神实质——李万千

新村问题的政治化——朱自存

华团与民权委员会:理喻与胡言——柯嘉逊 

公民权问题及我们的要求——李万千

华团与政党政治——傅孙中   

 

2辑:政治与民主

建国的理想——郑良树

也谈建国的理想——孙和声   

从历史观点看我国时局的发展——郭洙镇

由安华言论谈起——蔡维衍

处在十字路口的马来西亚政治——柯嘉逊

打破权与钱的既成概念——罗文恩

“政治解决”辨析——张景云

争取民主权利•打破政治垄断——陈友信

当家不当权——蔡维衍

认识当前我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张永新

创造和谐、亲善、谅解的环境——郭仁德

“求同存异,共赴时艰”的内容和策略——郭洙镇

 

3辑:种族政治

大马的种族交流过程——孙和声

外来民族已成过时名词——林廷辉

西马的种族关系--观念上的变迁——吴清德

从历史角度看大马华巫关系——陈祖排

华裔可考虑接受回教党——陈应德

应立种族关系法令——柯嘉逊

华巫关系探讨——叶夏贵

从华社权益看回教党——翁诗杰

踏上多元种族政治之路——朱自存

浅谈种族两极化的根源——文恩   

马华该走何种斗争路线?——张文欢

从民主人权看多元种族政治——陈友信

为多元种族政治定向——朱自存

透视危机:认识马来社会的心态——沈观仰 

从种族矛盾看种族协商的重要性——郑光祖 

 

4辑: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

青年运动与政治的关系——陈川兴

妇女参政,此正其时——永乐多斯

谈妇女参政——邓育桓

独立之后妇女政治地位的演变——温凤玉

务边补选:知识分子升官图——柯嘉逊

评务边补选形势——陈志勤

学术人员与华人政治——郑良树

知识分子参政的实现与社会政治的现实——叶夏贵

知识分子与学术研究的反省--从争论到建设之路——祝家华

不要阻止学者参政——-兼驳斥阶级观念及两党制——邱敬耀

我国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张永新

从华团参政看我国政治局面——江真诚

大马华团参政评析——何启良

妇女参政的难局——戴小华

 

5辑:宪制与人权

我国宪法下的基本人权——杨培根

立法保障讯息自由——柯嘉逊

何谓“官方”?何谓机密?——浅评官方机密法令与修正法案——陈松生

别让民主坐牢!——张碧芳   

维护独立宪法的精神面貌——陈松生

司法独立是民主的防线——陈松生

法治内涵知多少?——张碧芳

 

6辑:两线制

两党制与华裔政治前途——蔡正建

两党制另一种剖析——郑光祖

两党制前景如何?——陈灿松

两个阵线与马来西亚民主——李万千

浅谈政党制——刘泰安

 

7辑:马共与和平协议

欢迎马共重返社会­——星洲社论

马共从崛起到解散——王金河

森林不是久留之地--马共40年斗争的回顾——柯金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刘鉴铨

“合艾协议”有待贯彻——星洲社论

 

作者简介

编委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