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该走何种斗争路线?
张文欢
马华公会应否改变它的“单族政党”特征,蜕变为“多元种族政党”?这是目前的热门课题!这课题的被提出及受热烈讨论,导源於马华在1986年的全国普选中,遭遇惨重挫折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种族性大争论。
对马华来说,采取“多元种族政治路线”并不是争论问题,因为马华党章明文列出的16条“宗旨”中除6.5节及6.15节外,几乎100%符合“多元种族政治”的精神。不过要马华改变成为“多元种族政党”就不是一项简单的问题,因为马华由成立至今,都是以“华人单族政党”的角色存在我国政坛上。即使在1969年,马华在全国普选中一败涂地后退出当时执政的联盟内阁,马华也并未改变它的“单族政党”的特征。
因为,紧接着马华於当年5月13日议决退出内阁后,当天下午便发生了血腥的“五一三种族流血冲突”事件。
这个事件强烈显示,内阁中不能没有马华这个“华族政党”。於是,在敦拉萨的殷勤促请下,在华社各界的再三呼吁和主要团体盖章签名支持下,马华终於以“国家利益及华人前途为重”的理由,於5月20日重返内阁,继续扮演“代表华人”与他族谈判协商的“华族政党”角色。
就算74年联盟扩大成为国阵,容纳其他“多元种族政党”加入时,马华也是在确定了它的“代表华人”地位之后,才同意成为国阵成员党的,因此,它仍然是个“华族政党”!
今年全国普选,马华是第4度在国阵旗帜下竞选。
结果,在参选的32席中,只取得17席,而它的主要对手民主行动党则获得24席(包括沙、砂的5席),这显示:华人选民中,有相当大数目拒绝支持马华“代表华人”。
不过,在州议席选举中,依靠3大种族选民的支持(在部份国会选区中也是如此),马华仍然赢得比民主行动党较多的席位。(马华43席,民行37席)
历史是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可见马华作为一个“单族政党”是决定於历史的因素与环境的需要,而在1986年普选中出现的现象,隐伏着“马华应否改变为多元种族政党?”的疑问。不过,假如不是随后发生的一连串种族性大争论,相信这个问题还不至於像目前这样受到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所谓“一连串种族性大争论”,有略加评述的必要。
事缘巫统在本届大选中,拜华社某些团体与回教党亲近,引起马来选民对回教党产生疑忌之赐,取得辉煌的战果之后,志得意满,认为它的种族政治路线是获得支持的保证,因此刻意突出它的种族利益的政治路线。结果,在政.经、文教领域,便出现对华人非常不利的现象。阿都拉阿未的“玩火论”燃起极端种族主义的火花,安华依不拉欣教育部长不愿履行大选前许下的,修改教育法令的诺言,而且一改其以往的“较温和”的形象,不断发表偏激的种族性言论,加剧了种族两极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马华领袖之一的李金狮,在接受巫文报章的访问时,评述了马华在本届普选失利的因素。他坦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方式不当以及执行上出现诸多偏差,是造成城市华人不满政府的关键性因素,并连累身为国阵成员党的马华受挫!
此项谈话,旨在指出“施行方式”与“行政”方面的缺点,但却被歪曲引述,变成指责“新经济政策”和它的“消除贫穷,重组社会”目标。於是,由马来人传播媒介开始,迅速蔓延到马来人文化、教育、商业、宗教等团体,众口一声,指责李金狮违反国阵精神,“反对新经济政策”,大加声讨,几乎把李金狮当成箭靶。
到了9月,巫青,巫统大会期间,马来人的种族主义言论一发不可收拾,“外来移民”被公开提出,“叛徒”、“新罪犯”的帽子满天飞,连身为领袖者也加入贬谪马华及李金狮的行列,指马华依靠马来人的支持才能中选,却“反对”新经济政策,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等等!
过后,雪州马华代表大会通过“没有土生民族”议案还以颜色时,种族间的紧张局势达到危险的地步,46名巫统后座议员集体施压要求首相撤除李金狮的部长职位,要求雪州苏丹取消李金狮的“拿督”封衔。一些巫统和马来团体发动示威,声讨马华及李金狮,而巫统控制的巫文报,则每天以大幅标题推波助澜。但马华方面也一样强硬,总会长林良实明白表示:马华决与李金狮共进退!
后来,内阁鉴於局势的严重性,快刀斩乱麻,硬把有关课题压下去,不准再称呼华印公民为“外来移民”,马华也就把“没有土生民族”的议案收回。
经过这场风暴之后,马华党内一些人认为,国阵中“华巫印联盟”的精神已丧失。特别是马华在本届大选所获得的支持力量明显衰退之后,马华已失去在国阵种族政治结构中的“制衡”作用。马华代表华人与他族谈判协商的地位已被贬到比国大党还低。因此,继续坚持以“华族政党”的地位在目前国阵结构中,只有继续对巫统有利,继续吃亏罢了!
他们说,这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国阵种族政治结构中,巫统政治领袖利用“支配性种族”的地位,依赖其族群的人口优势,随心所欲挑起种族气氛,去达到其“支配”他族目的,马华若坚持继续以“一个种族代表对另一个种族代表”的政治斗争,由於客观条件和权势的悬殊,肯定无法实现华人的全部意愿,无法满足华社的需求,只有吃亏和继续背负更多的政治包袱,陷於难以自拔的泥沼。
在党外,具有以上看法的人士也正在热烈地讨论着。继2名马华中央代表在本届马华代表大会正式表达了“马华应改为多元种族政党”的言论后,一贯主张华社应进行多元种族政治斗争的前《南洋商报》总编辑朱自存先生先后发表了两篇讨论马华应否继续号称“华族政党”的鸿文。苦口婆心地劝谏马华,不应再干“以一个种族代表对另一个种族代表”的傻事,去搞吃力不讨好的单元种族政治!
朱先生认为,马华的种族政治斗争是“艰苦”的。
他在评述了此次马华与巫统之间为“外来移民”与“土生民族”问题的争执,以及马华遭受巫统后座议员“46人”帮的强大压力与艰苦斗争之后,提出了一项苦涩的,值得马华上下,华社各阶层有识之士再三咀嚼、深思、警惕的意见。
他说:“马华如果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它所代表的华族,能够当得上几多次的‘成仁’?”
是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操守,“不成功便成仁”的气节,是华族传统所钦仰的。文信国公文天祥之所以获得后世的孺慕,便是因为他具有“不成功便成仁”的“烈士”气概。
华社多数人,敬爱“烈士型”政党和政治领袖。马华之所以受尽一些人(特别是斗士们)的非议,正是因为马华没有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去进行“烈士型”政治斗争;但,正如朱自存先生所独特指出的:马华如果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它所代表的华族,能当得上几多次的“成仁”呢?
因此,朱先生强调:“马华公会应觉醒,把自己蜕变为多元种族政党,以争取全民利益来保护华人利益。”他说:“当全民(各种族)利益确保的时候,大家不分彼此的一样有好处。”
笔者100%支持朱先生的主张--如果,能够“以争取全民”利益来保护华人利益。如果,“当全民利益确保的时候”,能够“大家不分彼此的一样有好处”!
太美了!太好了!这确然是身为“非支配性种族”所追求的,憧憬的“理想”!
客观存在决定斗争
但,问题是:我们的客观存在,有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基础?或者说:在可预见的岁月里,有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的条件?
同时,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与我国的多元种族结构性质相同的国家,已达到了这个“理想”,可以让我们“借鉴”?有没有一套得到“实践的检验”的理论,足以指导我们“以争取全民利益来保护华人利益”?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准备调整自己,放弃自己的某些特征,去符合“全民利益”的要求?
譬如:为了“全民利益”,我们需有一项共同的语文。因此,在一个多元种族政党的集会上,我们必须放弃讲华语,而使用一种“共同语”。试想,我们能接受吗?(假如用英语作为“共同语”,一些崇洋的“假洋鬼子”必然乐意接受,但如此一来,华族尊严何在?他族又能接受吗?)
这就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这样的“现实”却又是那么多,那么明显!那么地难以解决!
此外,我国的种族和人口结构,种族的文化背景。宗教和习俗的差异,也是很特殊的!特殊到在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几个相同的例子。
国情特殊没有前例
其特殊处,苹苹大者有下列几项:
(1)种族和人口结构
我国是个多元种族国家,但和其他地方的情形不同。
一般的多元种族国家,其“支配性种族”,是占“绝对优势的种族”,如中国的汉族(90多%)泰国的泰族(81%)甚至印尼的爪哇族(只占42%,但是该国的少数民族的人口都介於2到3%之间,唯一最大的少数民族“巽他族”也只是13.6%,华族则仅有2.9%)……,在人口结构上,都占着压倒性的多数,绝对不必担心“非支配性种族”会威胁到支配性种族的地位。因此,支配性种族乐得采取“宽大”的种族政策,至少,在表面上“善待”少数种族!
但是,居我国支配性种族的马来族,虽然占47.2%,其他非支配性种族却不是“绝对少数种族”(不同於印尼的少数种族),单单华族就有:33.3%,加上淡米尔族的8.7%及其他种族10.8%,总数凌驾於支配种族之上。因此,支配性种族就不免战战兢兢,疑神疑鬼,采取种种具有限制性的步骤,去堵截和防患非支配性种族的发展和壮大,并蟬精竭虑,刻意去削弱,消除其特征。
另一方面,我国的支配性种族,在人口结构上既然超越其他个别种族;那么,在行使“支配性”权势时,它又不像殖民地宗主国或南非共和国那样,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以及被指责为“少数统治多数”!
在理论上,我国的支配性种族,大可以“理直气壮”及“理所当然”的姿态,要求非支配性种族认同支配性种族的语文、教育、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2)文化背景的差异
构成我国多元种族社会的支配性和非支配性三个主要种族的文化背景,没有任何共同点,这也异於其他多种族国家。
一般来说,我国支配性种族的历史比较短浅,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相当贫乏(必须指出:贫乏不是罪过。)而非支配性种族的历史则较悠久,并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渊源(也所以有些侨民意识浓厚的斗士们整天发着褪了色的“天朝荣光”的梦幻。)o对比之下,非支配性种族多多少少心里有些儿优越感,并执着於本身的文化传统--这是自然的现象,但不幸这也造成支配性种族的恐惧感,担心一旦采取文化开放的政策,本身将相形见细。
另一方面,当支配性种族运用政治优势,通过国家机器,意图以支配性种族的特征去取代非支配性种族的特征时,则受到非支配性种族有形的或无形的但却很坚决,很激烈的抗拒,加剧了种族间的矛盾。
(3)宗教和习俗格格不入
宗教和习俗是文化表现形式的一部分。相对於文化背景和总的差异,各族宗教和习俗的差异在我国,较之其他文化层次的差异更加尖锐和难於调和。
回教是我国支配性种族虔诚信奉的宗教,戒条和约束力严峻,彩响所及其风俗习惯也非常严谨--这种严谨的习俗,即使是在最普遍的,和属於文化最低层次的饮食方式和习惯,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导致与其他非支配性种族之间,格格不入--最明显的例子就出现在学校中。学校应该是培养和谐、团结、爱心的场所,但是,由於宗教的关系,回教徒学生却被教导回避与非回教徒一起用膳。
有人认为:我国各族文化互相融化或同化的主要障碍,来自宗教和习俗的歧异,有其一定的道理。
以上各点已经有力地突出了我国多元种族的特殊性。
外国情况不合大马
特殊的情况,必须以特殊的方法去处理。符合其他国家采行的多元种族政治斗争路线,未必符合我国多元种族的特殊情况。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表面的“多元种族”形态,而对我国“多元种族”的特殊情况和特殊性缺乏理性的认识,硬把其他国家的多元种族政治斗争的路线,套用到我国来,就难免患上“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失败。
政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政党是代表某社会阶层或集团的利益的组织。从事“阶级斗争”的政党迷信:当阶级利益得到确保时,种族利益一样得到确保。但是,证之历史,证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这项理论虽不能说已告破产,但缺乏说服力已是肯定的。
再证之我国过去的左派政党的兴亡史,这项理论根本就不符合我国的客观现实。
在我国,相对於种族利益,阶级利益已退居次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实力强大,组织严密,从事阶级斗争的前社阵,劳工党竟会被一个标榜“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仅仅以突发课题作为斗争内容;仅仅依靠少数寡头领袖搞种族情绪去哗众取宠的民主行动党所取代的主要因索。
事实上,在我国,主张多元种族政治斗争,不是新鲜的理论。除了上述左派政党外,早在独立前,马来族的先知先觉政治领袖拿督翁,就已提倡在先,左倾的马来人政治工作者,伊沙及波士打曼等也是多元种族政治斗争的信仰者。在华族方面,马华创始人陈祯禄也一度支持多元种族政党(独立党)的多元种族政治路线,林苍佑也组织过多元种族的民联党。这些人如果不是打回单元种族政治的原形,就是以失败告终。
政党须靠单族支持
今天,在我国,仍不乏多元种族政党,东马的人民党、团结党、人联党,西马的民政党、人社党、社民党、民主行动党、国民团结党……,都是标榜多元种族的政治组织,但是,其支持力量,仍然来自单元种族方面。其中人社党是以马来人为主的多元种族政党,而且标榜为一个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真正“社会主义”公平社会而斗争,但是,别说屡次在大选中因未获三大种族支持而失败,就说它的党员结构吧,有多少巴仙华人和印度人?实质上,它仍然没有摆脱作为一个马来人单元种族政党的实质。
至於其他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政党如:在朝的民政党、进步党和在野的行动党、社民党等,虽然标榜多元种族,虽然采用“英语”或“巫语”作为它们的会议的“共同语文”;但是,谁都知道,马来人并不支持它们,它们的马来人党员人数少得可怜,几乎不上1%,即使印度人,也只是点缀品。而它们也不能、不想、不敢到马来人地区去展开政治宣传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活动,去争取马来人支持他们所标榜的多元政治。
放弃马来人去谈“多元种族”政治,岂不等於空谈?而空谈又如何能缔造“全民利益”呢?既然没有能力缔造“全民利益”,所谓“当全民利益确保的时候,大家不分彼此的一样有好处”云云,岂不变成望梅止渴?岂不变成纸上画出来的“烧饼”,只能看,不能充饥?
而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多元种族”政党的政治纪录来看:它们的所谓多元种族政治斗争,很多时候竟比“单元种族政党”更“单元种族”化--特别是处在反对党地位的所谓“多元种族政党”,如民主行动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以煽动华人的情绪,制造种族敌视,以臭骂他人是:“马来人的走狗”的偏激种族主义手段去分化华人,然后博取部份被分化出来的华人的支持。
试问:这样的“多元种族政党”,如何能赢得全民(各种族)的共同支持?如何能执掌政权,造福全民?
总结
前文提到,我国各族在人口、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种族政治结构”,华、巫、印三个主要种族,通过各自的“单族政党”,在内阁和会议桌上谈判协商,分配权力及各族的利益,避免了存在着各种差异的支配性种族和非支配性种族之间直接竞争所必然产生的磨擦,使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持续多年。
在现阶段,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也未有任何保证:代表支配性种族的巫统,会放弃“种族政党”的角色。如果马华此时单独放弃代表华人在国阵种族政治结构中制衡巫统,势将出现下列后果:
加强内阁制衡力量
(1)“政治权力”将不受限制地集中到巫统手中。
而权力集中的危险是:腐化将随之而来,因为,权力往往掩蔽当权者的眼睛--如果没有适当的制衡。
(2) 非支配性种族丧失“分享政权”的机会,结果种族权益没有代表保障,只能任由摆布。
(3) 支配性种族将在“全民利益”的名义下,立法及通过国家机器,强制非支配性种族放弃其种族特微,一如印尼所施行者,以加速同化非支配性种族的步伐。
(4) 非支配性种族由於没有一个适当的场所(如内阁)供讨价还价,而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斗争中又限於人口的因素,很难去实现本族的要求和目标。最终,当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可能采取宪制手段以外的激烈斗争方式。到时,会发生什么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印度的锡克族,斯里兰卡淡米尔族人走过的血腥之路,我们是否准备步上去?动乱、流血生命何价?权益和地位又能得到保障、改善吗?
在目前的形势下,花费精力去探讨马华应否蜕变为“多元种族政党”,倒不如集中精力去探讨如何加强马华的政治力量,加强马华在内阁的制衡作用。
从马华在内阁所分配到的席位和权力来看,三个主要种族分享政权的联盟精神并未完全消失,马华作为代表华人的“华族政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马华需要华族配合
问题是,马华在政府中的部长,副部长,政务次长,甚至他们的政治秘书,机要秘书,有没有严格地对待自己,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学习、进修、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智识,能力(包括语文的表达能力)思考力……等等。
这是很重要的,马华在政府中的代表必须不断提高个别的和集体的素质,表现其能力,才会得到他族的尊敬。而只有在受人尊敬的情况下,他们才有机会掌握权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去履行代表族群的任务。
但是,一只手拍不响,马华的努力还须华社的配合,才能加强在内阁的制衡作用。
只打不教非关心也
马华基层埋怨,华社,特别是活跃的少数对马华的态度是:“只取不帮”、“只骂不管”、“只打不教”,或者把马华当成发泄闷气的沙包,生气时就去打它踢它,过后连看都不去看他一眼。
这是由於大家对马华缺少一种认同感的结果,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的特殊国情需要马华代表族群去制衡他族的权力,以免国家的政治“出轨”之后,华社为什么不能改变以往的态度,把马华当成自己的家,马华的30万党员(说50万可能夸大了点),和你我一样,同文同种,体内流转着同样的血液,华社应该把他们当成至亲的兄弟姐妹,给他们一点爱心。马华有错,责备它,但不要丑化它,打它,但不要毁灭它。关心它、教导它、扶持它、参与它,付出一点心、一分力、一滴汗去加强它,使它有能力完成它的任务,不是更好吗?毕竟,你是华人,我是华人,他是华人,而马华就是你、我、他的代表。
(01-01-1987《马来亚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