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华言论谈起

  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由安华言论谈起

蔡维衍

 

412日巫青团长兼农业部长安华依布拉欣就敏感问题与公民权问题的言论,引起了来自华社的强烈反应。根据马新社的英、巫文稿件,我们看出其中一些差异:马新社的巫文稿件只是说明巫青团坚决维护国家政策,由於巫青团是执政党成员,这种说法是较可以被接受的。但英文稿却是千真万确强调如果(其他族群的青年领袖)继续针对国家基本政策制造问题,巫青团将提出公民权问题。

 

这种言论引起了强烈的震荡,华社纷纷指责之,律师公会也表示不应重提公民权问题。华团民权委员会抨击安华的言论甚至指出:宁可面对公民权问题而不愿生活在受恐吓中。此外,马大华文学会筹委会主席范利宜更在一项由新闻部主办的青年与部长对话中当面向农业部长提出有关问题。

 

华社的强烈反应清楚地反映了华社对基本人权一再被剥夺,权益被严重地侵蚀所能忍受的程度。至於安华后来的否认,或将责任归咎予华文报章,或在内阁中道歉,华社心中有数,这里不必赘述。不过根据报载,安华在该项青年与部长对话中,还指出目前国内大学华族学生占了半数,亦即50%。我们不知他的数字根据来源,但是必须指出这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固打分配额

 

根据第5大马计划的数字,至1985年底,国内6间大学包括马大、国大、农大、工大、理大、回大和北大,攻读学位的大学生共有34,132人,其中华裔学生仅9,142人,占26.8%,印裔学生2,431人,占7.1%,其他种族281人亦即0.9%;而土著学生则有22,278人,占总数的65.3%o如果包括玛拉土著学院和拉曼学院念学位的学生人数,则我国的在籍大学生共计37,838人,其中土著学生23,841人占63%,华裔学生为11,241,29.7%,印度籍学生2,473人或约6.5%,而其他种族则为283人或占0.8%

 

至於专业文凭(DIPLOMA)方面,在政府资助的大专学院攻读专业文凭的25,046名各族学生中土着占了94.5%,这包括在土着学院的16,889人,农大的2,940人,工大的3,363人。至於华裔学生,除了拉曼学院提供951个学额给华人攻读专业文凭外,在农大的华裔学生只有29名,在工大则有229人。因此在大专学院攻读专业文凭的非土著学生只占5.5%吧了!由於在本地大专学院(政府资助)念书的机会非常渺茫,因此在本地许多私立学院收容了8,532名非土著学生攻读专业文凭,即使将这些人数计算在内,在本地大专学院念专业文凭的非土著学生还是只占28.6%吧了!我们实在无法明白安华部长的数字从何得来。难道又是华文报章弄错了?

 

其实除了了解国内大学生不同种族的人数及百分比外,华社还须关注华裔学生在国内大学选修学科的情况,他们在固打分配限制下,艰辛地挤入本地大学之门以后,还须面对选修学科的障碍。通常在文学院的华裔学生没有多大机会选修经济,而只能选读新闻学或人类学;在经济学院的非土着学生不能专修会计,在数量研究学院的华籍学生也不能和他们的土着同学兼修经济。当然也有希望念马来文研究的土着学生偏偏被派去念经济的,种种人为的偏差造成人材浪费。

 

六二八方案

 

1979628日马华公会曾和当时的首相胡申翁达致六二八方案,允诺让非土著在国内大学新生之录取人数每年増加2%,不知这项方案是否也提及选修学科的分配办法,不过明显地,第五大马计划有关大专教育的数字已证明该项方案只是虚有其文,根本无效。事实证明,国内非土着大学生在1980年仅占总数的38%,而在1985年则是37%,这种不増反降的情况正好说明为什么华社再也不轻信所谓保证了!

 

当然如果我们将在海外求学的大马公民计算在内,则在1985年,马来西亚的在籍大学生总数为60,522人,其中土着占29,875人或49.4%,非土著占50.6%亦即30,647人。必须说明的是其中16,650名非土著学生至海外留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自费生,国家对他们的大学教育并没有给予任何补贴。

 

大部份在海外留学的非土著学生由於进不得本国大学而不甘心就此失去受大专教育的机会才不得不出国深造。他们有许多非但不是来自富裕家庭,有的甚至因家境清寒,必须全家人省吃俭用才有能力成全一个孩子到外国念书。有的是依靠社团奖贷学金加上半工半读才能突破困境,完成大学教育,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有关教育问题,除了政客们信口开河之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在民间流传,例如最近有人为文分析本国华裔学生由於不能好好掌握英语,英文水准低落而进不得海外名校,这种说法并不是公平的。

 

海外名校如美国哈佛、芝加哥、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大学,收生条件除了要有突出的学业成绩外,还要能负担起昂贵惊人的学费。此外这些大学也优先招收各国达官贵人的子女。世界各国主脑、政要的子女即使英文、英语未臻一流水准,也有机会在牛津,剑桥或哈佛念书即是最好的明证。许许多多的中国学者在名校内的不俗表现往往是他们的学术程度而非英文程度。客观地说,只有极少数的大马华裔学生能在海外名校就读的原因是由於他们不是来自大富之家,他们的家长并非达官贵人,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学术程度不够高。强调英语,英文的重要性实有见树不见林之弊病。

 

21-05-1986《马来亚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