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不是久留之地——马共40年斗争的回顾
柯金德
“森林是美丽的,但不宜长久欣赏。他们已在森林里住了将近8年,历尽艰辛困苦。现在他们必须出来,不然的话,他们就会和人类社会完全隔绝。”
1955年9月10日,马来亚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通过马来亚电台就大赦献议发表讲话,呼吁马共放弃斗争,走出森林。
大赦献议引来了马共领袖陈平的一封信,促成了当年的华玲会谈。可惜,由於陈平不接受大赦的条件,会谈破裂,和平之梦难圆,马共于是重回森林。岁月匆匆,一晃就是40年。
今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这种国际气候下,赤的理想幻灭,马共的武装斗争已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马共终于明智地决定放下武器,走出森林,重返社会过正常的生活,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40年的森林战,叫马共供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生命,浪掷了多少人的青春;这场战争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可计数的痛苦以及财物和生命的损失。
40年的前尘往事,有如一场梦魇,不堪回首。今天,马共愿意放弃武装斗争,使这场漫长的森林战以和平方式解决,未尝不是悲剧的喜剧收场。
且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惨痛的一页。
马共成立
苏维埃共产政权成立不久,第3国际(Comintern)便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组织起来,其任务是向外输出共产主义思想,而以亚洲的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共产主义早在20年代便在马来亚“登陆”。1925年,印尼共产党在爪哇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后,一些共产党人逃来马来亚,企图宣扬共产主义思想。他们不懂华语,因而无法在华人群众中有效地沟通;而他们的激进思想,也不能对马来群众产生影响。
在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国民党设在马来亚的支部,已受到共产党人的渗透。
1927年国共分裂,蒋介石大举北伐,马来亚国民党支部内的共产党人顿失庇护。
1928年,在第3国际的策划和指示下,南洋共产党秘密在新加坡成立,其任务是监督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泰国、印支、缅甸及马来亚)共产党的活动。它进行的“反英帝国主义”宣传与活动,没有什么进展。
1930年4月,第3国际在新加坡秘密集会,决定将南洋共产党改名为马来亚共产党,并矢言建立“马来亚苏维埃共和国”。
马共成立初期,自知能力有限,因此专注巩固组织,很少公开活动。
1933年的大萧条,使马共从消沉中复苏。由于马来亚的原产品(树胶和锡米)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一般人民生活很苦,失业浪潮汹涌。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激进改革的马共便给人民带来了幻想。
1935年,马共相当成功地渗透入职工会,在全马各地的胶园、矿场、工厂、船厂煽动工人罢工。他们领导6千名工人接管了雪兰莪煤炭山矿场。他们在矿场上组织了“苏维埃政府”,拥有精良的防御系统,法庭和行政部门。政府动用了3百名军警才把矿场夺回。这次事件是马共第1次公开在马来亚制造混乱的例证。
1936年,马共发动的示威和罢工,涉及者有30万人,许多工会领袖被捕。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对马共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在爱国情绪的鼓舞下,马共与国民党人再度合作,成立抗日联合阵线。
在组织“锄奸团”、“华侨抗敌后援会”等团体方面,马共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扩大了它在华社中的影响。从这个时候起,马共的力量逐渐增长,而扩大到全国各地。
由于马共是一个由华人支配的政党,它在马来人和印度人社会中影响力是有限的。
抗日战争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国阵共产党人便支持联军抵抗德意、日轴心国的侵略。
1941年12月,当日军侵略马来亚时,马共便向英国殖民地政府建议,联手抵抗日军。英国不欲承认马共的合法地位,先是拒绝合作的建议,但眼看着日军第二“进入”,英国别无选择,唯有改变初衷。
在新加坡沦陷之前,英国当局与马共达致谅解,释放了监狱中所有的马共分子,让他们走入森林,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协助联军打游击战。抗日军另成立“民运”组织,负责供应物资。
1943年,联军136部队进入修雳州森林,陈平是最先和他们正式接触的马共领袖,当时他是抗日军霹雳游击队领袖。
1945年8月140,日军战败投降。抗日军曾参加了9月12日在吉隆坡举行的胜利游行。当时它的实力有8个军团,每团约有1千人。至于马共党员人数,却有不同的估计,一说有3万7千人,另一说有5千人。
抗日军在英国军事当局的指示下宣布解散,并将武器交出。然而,它没有把全部武器交出。据说,马共是在1943年便已拟定在战后建立马来亚人民共和国的计划。马共书记莱特也曾下令抗日军将武器秘密收藏起来,以备日军战败后使用。
1948年2月,世界民主青年同盟(苏联主催)在加尔各答举行东南亚青年大会,马共有2名代表出席。大会通过对帝国主义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几个月后,马亚、缅甸、菲律宾、海德拉巴、印尼和越南爆发了共产党领导的叛乱。
澳洲共产党人夏基于1948年3月途经新加坡时,曾劝请马共采取更激进的政策。
1947年,工潮增至300宗,主要发生在园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后重建工作。
这时,马共发生内江。事出有因,说来话长。有人指责莱特书记是日方和英方的双面特务。莱特曾鼓吹温和的统战政策。但由于马共领导的职工会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莱特的声望备受打击。1942年9月,莱特安排马共领袖在吉隆坡答都急开会时,日军突然掩至,20名马共资深领袖被打死,7人被捕。除莱特之外,中委几无人幸免。在另一次事件中,日军在新加坡拘捕了全部马共高级领袖,莱特再度安然逃出。
1947年3月6日,马共中委召开会议,莱特没有出席,而且还卷走了一笔马币35万元的党基金,从此下落不明。陈平随即当选书记长。
1948年5月,马共中委会决定采取更强硬的政策。
紧急状态
1948年6月,暴力活动增加,大量的树胶遭窃,胶园被焚烧,暗杀和企图暗杀事件,多达67宗。6月18日,3名欧籍胶园经理在霹雳和丰附近遭杀害后,联合邦政府即宣布紧急状态。7月23日,马共及其附属组织被宣布为非法组织。马共与政府当局展开了长达12年的游击战。
在紧急条例下,任何涉嫌参与马共活动的人,警方有权加以扣留,无需审讯。
般观察家,包括英国驻东南亚总督麦唐纳认为,马共叛乱的升级,主要是受到国际共产主义施压所致。
1949年中苏打败国民党,曾给马共很大的鼓舞。
马共的策略可分为3个阶段:
1、攻击胶园和矿场,破坏马来亚的经济;
2、在乡村区建立“解放区”;
3、领导解放区的人民反叛活动,完成解放马来亚。
马共的策略,以中共运动为模式,因不适合国情而注定失败。马共的第一个目标,虽无法全面弄垮马来亚的经济,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当大的破坏。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却依然是一个梦想。
森林战是一场不好玩的残酷的“捉迷藏”,要追踪敌人是不容易的。马共行踪飘忽,加上浓密的森林掩护,树摇草动处,往往逃过军方的追踪,使追剿行动显得异常吃力。
1950年6月,英国行动主任毕里格斯中将推展了着名的“毕里格斯行动计划”,把散居在偏远森林边缘的居民集中起来,重新安置在全马各州500个新村内。
新村都用铁刺网篱笆围住,由一个警察局防守。夜间实施宵禁,工人在清晨上工时必须受搜身检查,确保他们不会带供应品接济马共。
英政府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给村民发地契,提供水电,学校,民众中心,主办教育讲座,设立保卫团。实施粮食配给,规定居民必须领身份证,限制粮食的流动。那些有支持马共纪录的新村居民,必须遭集体罚款及延长宵禁时间,作为惩罚。
被捕的马共,被送往特别中心受思想改造,和接受职业训练。死硬派则遣送往中国。
从1951年到55年,估计有50万人移舍到新村。
新村隔离
新村计划是整个剿共运动中最重要、最成功的战略。它在心理上和地理上把马共和新村居民隔离开来,削弱了马共的供应线。
1950年11月,政府实行征兵。根据国民服役法,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必须参加军事和半军事服役。
当时,大量华籍青年逃避到新加坡、香港和中国,一些青年则转入马共的地下活动。
1951年英国最高专员葛尼爵士在前往福隆港途中,遭马共暗杀身亡,对英国当局是一个打击。
葛尼的继任者邓普勒将军,以大规模的军警追剿行动配合民间力量,给予马共重创。马共只好退到森林的深处,重新调整战术。1953年以后,马共活动减少。
华玲和谈
1955年初,马来亚正向独立的道路迈进。东姑阿都拉曼为了争取独立,急于要结束紧急状态。
1955年6月,政府接到了马共代表吴兴(后来证实为陈平的别名)的信。这封信建议举行政治领袖圆桌会议以实现和平。
当时,英国副最高专员麦吉利夫雷爵士反对与马共会谈,认为这是马共的宣传伎俩。
7月,马来亚举行首届大选。联盟在52席中赢得51席。东姑阿都拉曼出任首席部长。
9月9日,政府宣布大赦马共,在马来亚森林空投3千万张英、华、巫文传单散播大赦消息。
9月底,陈平写信给东姑,建议立即停火及改善大赦条件。东姑说,陈平对陈祯绿爵士和他本人为马来亚独立展开的政治斗争,表示赞赏,希望和他俩会面。
东姑联同阵容陈祯禄爵士会见陈平。考虑到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安全不可分割的关系,东姑邀请新加坡首席部长马绍尔一起赴会。
1955年12月28日及29日,历史性的和谈终于在吉打小镇华玲举行。
东姑、陈祯禄爵士和马绍尔出席了和谈。马共的代表是陈平、陈田及拉昔迈丁。
陈平在会谈中提出3点要求:
1、承认马共;
2、不受调查;
3、不受扣留。
东姑的答覆是:
1、政府不能承认马共,因为马共过去8年来从事暴力和暗杀活动。
2、马共走出森林后,必须接受调查,以鉴定是否效忠。他们必须真心真诚效忠国家,放弃一切共党活动。
3、扣留只是为了调查,期限不会太久。
东姑说,经过“效忠调查”后,共产党人可以参加政治活动(非共党)。
陈平说,他不能接受大赦条件,因为那等于解散共产党。
不过,在第2天会议上,陈平签署了由马绍尔起草的一份声明:
“一旦联合邦政府取得内部安全及本地军队的控制权,我们将停止敌对,放下武器,解散我们的武装部队,但那不等于接受大赦条件。”
华玲和谈,终因陈平不接受大赦条件而破裂。
会谈失败后的隔天晚上,东姑宣布大赦期限将在1956年2月8日满期。
陈平重返森林,政府与马共又恢复了对立的状态;东姑率领各民族领袖飞往伦敦,与英国政府谈判,并于1956年2月20日带回好消息:马来亚已经争取到完全的独立。
1956年3月,马共代表陈田写信给一些个人和团体,建议重开谈判以结束紧急状态。
东姑拒绝重开谈判,坚持马共必须无条件投降。
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紧急状态虽然存在,但不再是威胁。不过,紧急状态到底是极端昂贵的负担。从1948年到1955年之间,政府的耗费估计每年在1千500万至2千万元之间。英国的耗费(主要在军队和军事配备),每年达5千500万元。
1960年,除了泰马边境地区之外,全国大部份地区已成为白区。在泰马联合追剿行动下,马共兵源越来越少,走出森林的越来越多。
内部派系
马共的斗争失败,有很多因素。内部派系倾轧是一个主因。
60年代,马共因路线问题及权力斗争,造成内部分裂,形成三派鼎立的局面。
1、中央派由陈平领导,受到中国共产党承认。
2、革命派:1970年2月,马共领导层的清算,使一些马共份子不满,而另组“革命派,在泰南昔罗一带活动,这是三派中势力最薄弱的一派,兵源只有200多人,由益江领导。
3、马列派:1974年8月1日,第12军团的一批马共份子脱离中央,成立“马列派”,获得苏联支持。同年10月22日在半岛各城镇出现马共传单和红旗,及前大马总警长阿都拉曼哈欣遭杀害事件,后来证实是这一派所干。
革命派和马列派于1987年走出森林,重返社会,在泰国政府所辟的友谊村定居。
马共进行的暴力活动,无法争取人民,特别是马来人的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十分之一政权的失势,也是促成它放下武器的诱因。
40年的漫长岁月,证明马共的斗争是毫无意义的,华玲和谈,马共错过了一次和解的机会;直到34年后的今天,和平虽姗姗来迟,依然弥足珍贵。
再回首,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现实才是真。
森林不是久留之地,马共毅然放下武器走出森林,投向自由民主的新天地。国人比从前任何时候更有信心:祖国的明天,一定有另一番新气象。
(02-12-1989《马共40年斗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