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族已成过时名词

  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外来民族已成过时名词

林廷辉

 

前言

 

“海外华人”离开中国移居他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华裔被称为海外华人,因为那时的移民本身只当是暂时离开中国。初期的移民普通态度是赚点钱带回老家去,大多数并无永久定居的意思。在生活方式方面,当时的海外华人都保留某种程度的中华文化。这些华裔的后代,虽然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国民,海外华人的含义迄今还运用在这些后代的身上。

 

早期的海外华人,多数居住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华人也移居到其他世界各角落。移民最多的时期是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当时的移民情况是在被半推(中国政治不稳定、经济不景气)及半拉(殖民国家需要人工来开发殖民地的天然资源)的情形下所造成的。如今,在东南亚地区,所谓的大部份海外华人居民,都成为当地各国公民。海外华人占各国的总人口数目比例是:新加坡占75%,马来西亚35%,泰国16%,印尼2.8%以及菲律宾1,4%

 

在东南亚,这些“海外华人”常被视为政治、经济及文化问题。

 

华裔居民与国家经济

 

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华裔居民,经多年刻苦耐劳的工作,在经济上都有所成就。一般上,华裔居民的生活水准,都比土著高了一些,但这并不意味,华裔群中无贫穷者。目前,好多华裔接代经营的小生意,大小都市的商店多数是属於华裔的o这种情形,使别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感觉及看法,他们以为华裔控制了那国的经济。而使人担忧的是,某些人甚至认为华裔是以经商来剥削土著而致富的。人们忘了外国的雄厚投资,其他国民在经济上所演的角色,以及这一部分人所占的主要经济部分。

 

早在1960年,李察哥佛林(Richard Coughlin)在其《双重身份:泰国华人》(Double Identity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一书中已指出,泰国华裔的经济地位已被夸大。华裔居民不但没有在工作上排挤泰人,这么久以来,华裔只是填补那些泰人不要做的工作。不能否认,泰国华裔在经商上很活跃,但是当地的其他国民经济地位并不弱。除此之外,外国投资在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西方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做的是大买卖,他们的资金也是最强大的。普通上来说,泰国华裔经商者只是零售商,而外国的投资者是出口、入口的批发商。

 

在我国,这种“华裔控制国家经济”的错误观念还是存在1970年的第2大马发展计划已清楚的间接指出,国家经济并非操在华人的手上。据该报告书,大部份西马有限公司的资产是被外国人所占有的。在47亿的资产中,外国人占62.1%,华裔22.8%,巫族1.5%以及印族0.9%。虽然如此,好多人还不接受这种事实。这些人认为,华裔社会只有富者而没有穷人。事实上,自从新经济政策实行以来,.其他国民(尤其是巫族同胞)的提高,比如说在银行业中,据说巫族同胞已取得约75%的控制权。

 

归根究底,虽然一般上的华裔比其他居民的生活可能好一点,但是如硬说华裔控制国家经济是不能成立的。

 

华裔的文化问题

 

无论在世界那一个角落,华裔都在某程度上保存基本的华族文化。在欧美国家,华裔是少数民族,许多的华裔都开始接受欧美文化。虽然如此,许多大都市都有中国城的存在。普通上,华裔都设法保存一些文化传统。其实,这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克里夫克士(Glifford Geertz)便说过,文化是给予的”(Givens),而每个种族都存有所谓的原始的联系”(Primordial Ties)。其他的民族,还不是一样设法流传自己的文化传统!

 

虽然如此,东南亚国家政府经常把华裔文化当着一个“问题来看待。某些人认为,华裔居民应自动同化於土著的文化内。如果华裔要完全被接受为真正的国家一分子,那么,华裔本身便得放弃自己原本文化,同时去接受土著的文化。

 

同化的问题并非如在纸上谈兵的那么简单。讲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放弃某种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日的事,许多人也不愿意这么做。反过来说,要接受别人的文化,并非那么容易。除非接受了益处,不然为何毫无原故的去接受别的文化呢?况且,维持保留文化对於每个种族都是很自然的现象。笔者认为,同化是不能强迫性的,要不要同化应是出於各民族的自愿。

 

比如说,当年移民到古亚拿(Guyana)的华裔是自愿的同化於当地的文化内。移民当地初期,古亚拿的华裔接受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没有机会在商场上占优势。这种情形,使当时的华裔没有积极的设法保留原本文化。反而,他们从开始移居便自愿的同化於当地居民的文化内。他们接受基督教,与当地居民通婚,以便顺利的同化於当地居民的文化内。在牙卖加(Jamaica)的华裔情况有点不同,19世纪移民时,华裔有机会在商场上建立起稳定的基础。在20世纪初期,当地华裔不但拥有华文报纸,同时华文共用学校也创办起来了。虽然如此,近几十年来,牙卖加的华裔已慢慢的接受他族的文化。有些人已信仰天主教<,当地华裔一方面吸收了当地社会的某些观念,另一方面则在程度上保留华人家庭观念及一些价值观念。目前,华裔在牙卖加是否还可算是一个种族是很难肯定的。

 

以上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许多欧美国家,当地华裔都已开始大量的接受西方文化,同时已慢慢的放弃原本的中华文化。难怪在这些国家内,我国的华裔学生会觉得我国的巫族同胞学生比在那儿长大的华裔更亲切。

 

在东南亚地区,华裔居民文化是个争论性的问题。一方面是这个地区的华人比较多,也因此不容易被同化。虽然如此,好多华裔已慢慢的接受了一些别种文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这一点与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有连带关系。

 

泰国的华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同化於泰族文化,泰语已慢慢成为他们的沟通语言。同样的,宗教信仰有助於同化过程。在社交方面,华裔已慢慢的接受了泰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如此,华裔本身并未完全放弃中华文化。在家庭生活范围内,他们都尽量保留华裔文化传统。李察哥佛林便称这种同化过程及情况为便利而同化”(Assimilation for Convenience)

 

迄今,印尼的华裔(虽然占总人口的少数)还是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殖民时代,华裔被当局指示居住在某些属於华人的地区内。这种情形使华裔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过,这种情形也慢慢的改变中,一些华裔已开始吸取当地居民的文化。这种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过程便产生了被称为Chinese Peranakan的新一代华裔。这一些华裔已接受了马来衣着及语文等生活方式。

 

在菲律宾,华裔在某程度上也放弃了中华文化,同时接受当地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的“华裔”被称为Chinese Mestizoso根据韦伯(Wickberg)的解说,这一类不是华人,也并非土著。大体上来说,好多华裔已渐渐的消失在菲律宾的社会里。好多华裔已经向菲律宾人认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是属於华裔社会的一分子。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比较起来,大马华裔接受“土著”文化的程度比较低。这一点与华裔人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5世纪时期,少数的华裔已开始移居马来半岛。当时,这些华裔与当地居民通婚,以及接受大部分的马来文化。他们的后代,便是我们如今所称的峇峇峇峇多数集中在海峡地区的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不过,在东海岸也有一些峇峇。哥士零(Gosling)推说,一部分的华裔移民已在19世纪时完全同化於丁加奴州的马来社会内。他们的马来化是基於两个重要理由。其一是当时来马来半岛的华裔,由於交通不便而导致和中国文化脱离联系;其二是由於移民人数少,居住地方不集中以及与当地居民通婚,导致自然的马来化现象。

 

虽然“峇峇”及“娘惹”的生活方式(如衣着,语文及风俗等)已马来化,但是这并不意味他们已完全被同化。峇峇"娘惹迄今还保留着一些陈旧的华裔礼俗及信仰多神教。这种情形,依人类社会学的解说是,峇峇娘惹只是接受文化移入而不是被同化(Assimilation)。关於这一点,陈志明博士的博土论文便已很清楚的解明。陈博士指出,峇峇”是峇峇”,同时也是华人不论峇峇”“马来化的程度有多深,他们还是华裔一分子。以目前的社会情况发展过程来说,许多峇峇已被认为是华人,也导致许多“峇峇”慢慢的与其他华裔认同起来了。

 

除了峇峇之外,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华裔回教徒,开始被马来化。根据回教福利机构的报导,目前我国约有3万名非巫族回教徒,其中华裔占多数。一些华人因与马来回教徒结婚而导致被“马来化”。这一类的“同化”是华裔回教徒自愿的。虽然如此,也有另一部份华裔,要保留华裔身份及没有和回教冲突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本身认为,信仰回教,种族身份并未改变。

 

以上的“马来化”,只占华裔社会份子的小部份。在我国,大多数的华裔还是要保留华裔文化传统。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华裔文化已大大的受到他族文化的影响。在城市居住的华裔,多多少少都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乡下居住的华裔,也有些已受到巫族文化的影响。

 

上面所谈到的结论是,华裔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时时在变化中。华裔本身本来便是个伸缩性的民族,在社会更变期中,华裔免不了会接受其他种族的生活方式。在人与人接触中,这也是种自然的现象。政府的政策也引致了文化移入,或是同化。华裔是否能保留基本的文化传统,便要看华裔本身是否能团结起来,维护及实行自己的文化。

 

华裔的政治问题

 

除了把华裔置於经济及文化问题上之外,东南亚国家也常把华裔视为一个政治问题。常提出的问题是:华裔对该国的效忠程度有多少?华裔是否在必要时维护所居住的国家?华裔是怎么样的东南亚国家公民?华裔是否能被选出为当地国家的领导人?华裔是否在资助国内外的共党活动?华裔是否还效忠於中国?

 

笔者认为,东南亚国家对华裔居民的效忠提出疑问,是多余及夸大的。这也难怪,因为其他居民并未真正了解华裔社会的变更。事实上,可说是全部的华裔居民早已接受居处为自己的国土。一般上,东南亚的华裔对中国大陆的历史、地理、哲学等并不很清楚。就算是给予机会,大部分的华裔也不会选择居住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因此,华裔对当地国家的效忠,是不应受到怀疑。反过来说,如一部分华裔国民资助国内共党或对政府政策表明不满,政府当局应找出问题重点,而对症行药。乱指华裔不效忠国家,不只不能把问题解决,反而可能导致人民之间不必要的不安与猜疑。

 

华裔是外来若

 

在我国,有些巫族同胞称大马华裔为外来者(Kaum Pendatang)。前几个月,一位巫族学者,提醒华裔本身,应该明白自己是外来者或客人。陈祖排副教授后来在社会月刊(Dewan Masyarakat)指出,"客人及主人两字已过时,如应用在如今的大马社会是不恰当的,结果引起一些巫族同胞的误解。从这一点误解中,我们可看出巫族同胞对华裔的看法,他们常常怀疑华裔对我国的效忠程度。

 

我国独立已20多年,但在达致国民团结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所要走的路还是很遥远。目前的国民团结是表面化,其中不能说没有潜在危机。我们一方面大谈国民团结,另一方面又指某某种族是外来者,指别人的文化为外来文化(Budaya Pendatang)。在此情形下,又如何帮助达致人民团结呢?如果我们诚意达致国民团结,其中条件之一便是,真诚的接受各国民的文化为国家文化的一份子。的确,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字眼,是不应再应用了。

 

事实上,指中国以外的各国华裔公民为“海外华人”是不恰当及过时的。迄今,华裔移居他国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后代也已落地生根。他们生於斯,长於斯,也将死於斯。他们岂是海外华人?

 

几年前,笔者在大学上了一个学期的“海外华人”。讲师授课时,一字不提大马华裔,倒是在考卷内出题“大马华裔是否可称为土著?他的用意深长。

 

我国的华裔是国家公民,不是海外华人。也因此,我们应自称为华裔马来西亚人(Malaysi aChinese,别人也不应把我们当为海外华人看待。

 

05/1982《文道月刊》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