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族两极化的根源

  当代马华文存1~政治卷• 80年代

浅谈种族两极化的根源

罗文恩

 

释义

 

种族两极化是指各族间缺乏有意义的沟通,因此产生不同的感受、态度、目标和理想,彼此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甚至互相存有敌意和对立的行动。

 

我国种族关系的现况

 

我国的种族关系日益极化,我将从团体、人物和课题3方面来分析这个趋势。

 

团体

 

国内的主要政党只接受单元种族为成员,即使那些标榜多元种族的政党,其实只获得某一种族的支持。历届的大选成绩证明整个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种族主义上。

 

种族政治也开始影响许多非政治性的组织,以前,一些妇女团体有各民族的成员,现在大多数由单元种族控制。青年团体的种族色彩更浓厚,几乎清一色的成员是来自某一种族。受到种族政党球队的影响,非政治性的运动团体开始倾向种族化。

 

种族两极化的阴影已掩至学校和高等学府,在校园里,不同种族的学生甚少来往,最活跃的学生团体都是语文学会和宗教学会,主办的活动多带有种族或宗教的色彩。

 

即使一些传统上属於多元种族性质的组织,也脱离不了种族化的厄运,例如种族思想逐渐在一些职工会抬头。

 

人物

 

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团体的领袖习惯以民族斗士的姿态出现,如果一个领袖受马来人的拥护,肯定他不会得到非马来人的支持。成为国家领袖的首要条件是先成为民族领袖,这现象明显的指出所谓国家领袖,说穿了只是民族领袖。

 

课题

 

一些课题如土地改革、廉价屋、小贩,甚至贪污和无能本不是种族问题,各民族都以种族的眼光来看待及热烈争论这些话题。在国际时事,马来人与非马来人的立场主要以种族主义为出发点。马来人支持巴勒斯坦人是因为前者相信后者为回教而斗争。

 

课题不再被当作课题来看待,它的善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各民族起着什么好坏的影响,其实很多课题与种族根本就是这两回事。

 

几乎所有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种族意识,因此每个民族比他族更关心本身的文化、母语和宗教是理所当然的。当这些领域受到外来的威胁时,各民族发挥内部的团结是很自然的反应。例如一个马来官员和一个马来农夫没有共同的社会背景,他俩会同意马来文作为国语和回教作为国教的地位不容挑战。同样的,一个华人富翁和一个华人小贩没有共同的经济背景,他俩会认为华文教育必须得到保障,这些人性常情表达的意愿不算是种族主义。我也不认为一些社交活动表露的种族意识会导致强烈的种族主义。在很多国家,虽然各族存有种族意识,却没有种族两极化的现象。在埃及和叙利亚,回教徒和基督教徒向来关系融洽,即使在印度,一个多元种族、语文宗教的国家,除了最近发生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冲突事件,其他民族都能和谐共处。

 

造成我国种族两极化的5个原因是:

1.殖民地主义

2.缺乏一个明确的马来西亚人本体的概念

3.独立后的某些政策及它们的执行。

4.走种族路线的反对党

5.种族性既得利益

 

殖民地主义

 

英国为了保护它在马来亚的经济利益,鼓励和允许大量的华人和印度人来马来亚工作,这些移民改变了原本是马来区域的人口和文化的面貌,当时的马来精英分子对于殖民地政府的移民政策根本就无权过问。移民的定居产生两种不同的经济与文化系统,一个是土生的乡区化与农业化的马来社会,马来文和回教是它显着的文化特征;另外一个是非土生的城市化或半城市化与适应殖民地经济的非马来社会,非马来文和非回教为其显着的文化特征。两个不同的世界开始出现,一个深切意识到本身土生地位的马来世界,另外一个热衷于充份利用新环境制造机会的非马来世界。为了容易统治,殖民地政府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大部分的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语文,他们做不同的工作。马来人务农,印度人割胶,华人多是锡矿劳工、城市受薪阶级及小商人。除了英国人,只有马来人能够在政府部门工作。政府不鼓励马来人参与技术和专业的行列,这些行业主要由非马来人包办,商业的活动操在英国人与一部分非马来人的手里。当马来人想商业化的种植树胶和果树,政府修改法令阻止他们这样做。英国人与马来精英分子不鼓励乡区马来人进英校读书,他们担心后者接受了英文教育会涌到城市谋生,不愿留在乡下耕田。有些在园丘工作的印度工人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而逃离。许多都被抓回而被迫困在园丘。政府的土地政策禁止华人耕田及做其他农业的工作。

 

殖民地政府在全国成立种族性的团体,成员都是亲政府的分子,虽然这些人与平民脱节,政府视他们为民族的领袖和代表,委任他们为州、海峡殖民地和联邦议会的成员,在议会里他们全心全意的支持殖民地政策。在英国人的引导下,各族代表在议会里虽然有一些交流和合作,但是人民仍然视他们是民族领袖,这现象在今天还没有改善。

 

缺乏明确的马来西亚人本体的概念

 

为了迫不及待的实现英国应允我国独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成立一个多元种族的政府,巫统同意马华与国大党的要求,放宽申请公民权的条例,使得成千上万的非马来人轻易的成为公民。

 

作为回报巫统的慷慨,马华与国大党同意马来人在公共服务、司法服务、军队、警察的一些官阶、奖学金、某些商业领域和马来保留地享有特权。特权是要提高马来人在教育与经济的地位,同时保障马来人作为土生公民在行政的地位。

 

虽然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公民权,在教育、经济与行政的划分下却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别,这个区别是实现全民团结的绊脚石。

 

当时政府是否能够避免把人民分为土著与非土著?如果公民权的概念建立在一个稳固的文化基础,种族划分就没有必要。这是因为在1948年之前,马来亚内在的特征与外在的知觉证实它是一个马来政体,非马来人多数是最近才定居的移民,他们要成为公民,他们必须通晓马来文。其实,在很多国家,通晓当地语文是取得公民权的先决条件。

 

如果以文化为基础的公民权概念,不会损害非马来人的长远利益,当然在短期内他们必须用功学习马来文。一旦他们掌握马来文和接着成为公民,他们和马来同胞就不会有区别,土著与非土著的划分就不存在,因为每个人同是马来亚公民。

 

很遗憾的,政府在独立初期制造的只是一个法律概念的公民权,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的公民权。

 

政府没有认真的考虑到传统的马来政体已经演变为一个新独立的多元种族国家,马来亚需要一个明确的国民本体的概念。政府却把公民权当作一种交易,公民权交换特殊地位,被接受为种族间的协议。

 

政策的拟定与执行

 

政府一向强调政策的拟定以团结人民为出发点,我们不质疑政府的诚意,不过政府的真正表现却令我们怀疑政府是否明白国民团结的要点。我们可以检讨独立后政府实施的两项重要政策。

 

政府想通过语文和教育政策来混合各民族。基於马来文在我国社会演变的角色,把它列为唯一的官方语文和国语及教育的主要媒介是理所当然的,可惜执行政策的手法却引起不少非马来人的诸多不满。一开始,政府就应该灌输马来文是人民语文的思想,同时强调它多元种族的特征和多元种族的历史。负责60年代推广国语文出版局应该重用精通国语的非马来人,相反的,整个运动被当作是马来人的事务,马来语文斗士到处发表挑衅性的言论,他们极端的言论在非马来社会引起恐惧,后者认为既然是硬性规定,因此产生抗拒马来文的心理。有者甚至指责马来文作为国语是马来人在政治上欲支配他族的策略。

 

把行政的媒介从英文转为马来文,政府首先要估定马来文现成的资料,接着是成立翻译机构、创造新名词、训练翻译员和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政府缺乏一种有系统的策划和执行,导致非马来人误解马来文不够水准,不能成立有效的行政和教育的语文,因此他们不重视马来文,马来人则采取自卫的态度作出反击。

 

新经济政策的既定目标是通过不分种族消除贫穷和重组社会,俾使经济活动不带种族色彩,以达致国民团结。我们支持政府重组主要属殖民地经济和加强马来人参与经济活动的决心,但是新经济政策实施至今整16年了,种族关系不见改善,反而日益紧张。原来这政策的实施乖离了宗旨,重点已转移到大量制造土著商人阶层和中产阶层。土著除了获得经商优先权和优惠的银行便利,在各种行业也享有定额。

 

定额制在非土著社会引起怨声载道。多少成绩优良的非土著学生望大学之门兴叹,造成他们怪责资格比他们低却能进大学的土著。大学学额的分配对整个非土著社会是个极大的挫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破灭。政府部门甚少录取非土著,造成后者把不满现状的情绪发泄在土著身上,年轻一代的土著有被歧视的感受。有些土著认为基於土生地位的优势,在各领域享有特权是无可厚非的。这两种态度当然妨碍国民团结的努力。

 

其实,要公平的重组社会,不需要通过定额、经商特权和优惠的银行便利。重组不是靠制造更多的土著大学生、土著承包商和土著工商界高级执行人员就能成功。正确的途径是重组国家资源的拥有权和控制权,从少数人的手里转移到多数人的手里。重组土地拥有权让小稻农和小园主(其中以土著居多)得益,重组市场交易和信贷的系统,使到入息低者受惠。改善房屋、卫生和教育的设备,使到穷人子弟获得照顾。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后,接着根据能力调整个人入息、缩小贫富之间的鸿沟。照这种方式重组,马来人的生活水准将会提高,他们参与工商和专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土著或许认为这方式花费时间,因此在过渡时期需要定额,这也不正确,政府可以在这段期间采取两项短期的措施。第一,在录取大学生和公务员时,除了考虑申请者的学位与资格,也要考虑他的社会与经济背景。这样能同时帮助贫穷的土著与非土著。第二,如果第一措施不能在某些领域实行,政府可以通过一个多元种族概念的录取方式来逐渐矫正过去种族比例的不均衡。例如,政府部门有10个空缺,10个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同时申请,政府可以录用50%的马来申请者和25%的非马来人。这些建议只是短期措施,政府要处理得有伸缩性和有理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先前所述的全面性的彻底重组。升级方面,公务员的优点和能力是唯一的准绳。

 

反对党

 

非马来反对党表现出它们完全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必须承认我国本是马来政体,因此要求其他语文和马来文地位相同,其他宗教和回教地位同等,都是不正确的。

 

非马来反对党也不大明白马来人在社会与经济和政各面对的困境。它们很少关注马来人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也没有想到减轻马来社会对他们政治前途的忧虑。它们提出任何有关就业、教育或行政的要求时,它们只是从非马来中产阶层的角色来看待问题。

 

回教党虽然明白国家的历史背景,它却不明白目前的情况,它不了解殖民地统治已经改变了马来政体的本质,因此回教党完全无视非马来社会的需求和意愿。非马来人对国家的归属感,不是发给公民权就做得到,马来人在心理上及感情上必须接受非马来人。要达致这个目的,非马来人尚须作很大的努力,马来社会也要帮助制造一个促进混和的友善气氛。

 

很不幸的,回教党却制造了一个敌对的气氛。它对於种族混合根本就不感兴趣,它只热衷於通过回教达致团结。回教党欲建立的回教国,虽然没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分,取而代之的将是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划分。明显的,回教党完全忽略贫穷非回教徒的痛苦,无论是经济、教育或者行政偏差的问题,它没有真正的仗义执言。它也从来不关心非回教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前途。回教党这种立场造成马来人对非马来人采取冷漠、恐俱和讨厌的态度。

 

既得利益

 

既得利益在政治上走种族路线以取得权力,他们玩弄种族的恐惧和意愿来保持民族领袖的地位。多少马来人基於土著的身份,通过股票、公司董事、贸易优先权等致富。多少非马来人以保护民族的经济利益为名,同样的利用种族课题以自肥。通过种族主义取得的权势、地位、威望和财富不易被摧毁,既得利益千方百计的确保国家维持种族分离的局面。

 

既得利益也在平民阶层出现。种族定额制造成土著学生获得奖学金,土著学者进入大学,土著商人得到贷款,土著德士司机得到执照,公司的土著执行人员得到升级,这些人被告知他们得到这些全拜种族政策所赐。结果他们当中不少人相信种族主义对於他们的福利非常重要,很自然的会支持现有的制度。

 

这文章主要是讨论种族两极化的根源,因此没有提供解决的方案,虽然在分析根源的过程中有提及一些可供选择的措施,我希望将会与读者讨论缓和种族紧张关系的途径。

 

27-29/12/1986《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