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新山的客家社团

星洲日报2013.03.03
战前新山的客家社团
安焕然

    战前新山市区的客家人,以大埔、梅县客为主。他们较慢来,人数少,只能散置谋生,多数经营药材、洋服、洋货、打铁和开当铺。这些客家人的传统行业,多是创业资本少的小本经营,格局小的零售业者。在潮、广、福三帮强势经济主导的城镇,城市客家工商是经济力较为薄弱、势小的边缘帮群。

    1926年成立的同源俱乐部,之后易名同源社,是今新山客家公会的前身。同源社的社员最初以大埔、梅县(嘉应籍)客家人居多,而且与新加坡的同邑籍人有亲密往来。新山客家公会会所迄今保存两件当年同源俱乐部开幕典礼获赠的文物,一是以星洲应和会馆和应新学校联名,赠送给同源俱乐部的横匾“同系之光”,另一幅则是新加坡茶阳会馆和启发学校联名赠送的对联:“闲坐自多容膝地,交谈尽是息肩人”,皆是“柔佛同源俱乐部开幕纪念”的贺礼。上述横匾和对联的相赠,说明1920年代新山市区里的客家帮群与海峡彼岸的新加坡嘉应、大埔客籍人士颇有友好的往来。

    战前,新山市区尚未有家世显赫的客籍领袖·但从同源社的3位倡组人:邬惠堂、潘成容、胡锦开,倒是可以看出一些讯息。邬惠堂是仁春堂东主,经营中药材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至于潘成容,他原在吉隆坡法院任职,1920年代由吉隆坡调任新山,担任柔佛高等法庭通译官。潘成容是英殖柔佛政府颇为信赖和器重之人,1926年受委担任绵裕亭义山信托人,并担任柔佛华侨公所信托人。另一位倡组人胡锦开,则是1920年代担任柔佛市政局财政。同源社3位倡办人,两位是柔佛政府公务员。另,为了壮大客籍人士的阵容,同源社成立之初,邀得新加坡胡文虎担任名誉总理。处于相对势弱的客家帮群,借助客籍政府公务要员的人脉,“朝中有人”好办事,同时借助新加坡胡文虎等客籍领袖的名望,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有其生存之道。

    1930年代中期,胡文虎以南洋客属总会为号召,积极推动新马各地创办客属公会运动。1937年,古来客属公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戴子良。此外,新山市区也曾创办客属公会,惟活动不强,战后没有复办。新山客家组织仍以同源社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