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资要有协调统一政策

星洲日报2015.03.23

公交车资要有协调统一政策

    就在全民准备勒紧腰带,面对41日开始实施的消费税之际,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竟宣布,从515日开始调涨德士、长巴及电动火车车资。平均涨幅介于2040%。这项消息对已经为未来的生活愁眉不展的消费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引起强烈反弹乃是预料中事。

    内阁在2天后迅速扑火,要陆交会展延调涨车资的日期,是明智之举。不过,陆交会在此非常时期宣布调涨车资,给人民的经济负担百上加斤,显然缺乏敏感度,而内阁迅速推翻陆文会的决定,则显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严重缺乏协调,才会出现朝令夕改问题。

    各种公共交通已数年没有调整车资,为了应付近年来节节提高的营运成本,允许德士、长巴、电动火车或轻快铁适度调涨车资,减轻业者的经济负担,尚属合理。而实际上,调涨车资问题早在去年便获得国家经济理事会通过,陆交会乃政府机构之一,为何拖至实施消费税的时刻来插上一脚,让人民面对双重压力?公交车资固然凋涨有理,但凋涨幅度如此高,对消费人也不公平,应重新检讨涨幅。

    陆交会此次挨了内阁一记闷拳,必然不乐,陆交会主席赛哈密已表明,内阁须为其决定面对任何后果,言语含有不妥协之气。陆交会宣布涨价前独断独行未向内阁汇报,现又表露不屈态度,这调涨车资问题到底是谁说了算?

    陆交会是在国家关键绩效领域下,于2010年成立,将原本由13个政府部门掌握的权力划一纳入陆交会,不过陆交会并不附属交通部,而是由首相署接管。既然权属首相署,公交调涨车资问题更应和内阁商量后再宣布。陆交会虽然掌握极大的权限,还是必须尊重内阁的决策,不能独断独行。


    陆交会和内阁就公交车资问题发生的矛盾,已清楚显示政府机构内部缺乏有系统的协调机制,政府须引以为诫。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职能与监督机制,容易造成各部门我行我素,或衍生滥权弊端,而协调机制若失去平衡,最终将导致职权、问责制陷入混乱局面,不是政令不一,便是朝令夕改,政府效率一旦出现这种低劣、不协调现象,公共管理粗糙,公共资源严重浪费等各种问题自然丛生,这些行政弊端不但有损政府形象,也影响人民对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