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安焕然
华社两间民办学院已把升格大学的计划书及备忘录提交给高等教育部及相关单位,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升格大学的愿望。
然而,在申办过程中,基于大马的环境和格局,心知肚明地将面临种种掺杂非学术性的纠葛。有者主张内部“协商”,有者欲借助外在“民意”。但不管是哪条运作的路线,一所高等学府若没有“真才实学”,与其办一所三流大学,何不着力于踏实办学,先把自己的学院内部给充实,扎实地建立起自己具有价值的学术品牌来!
姑且不论有无双重标准,高教副部长翁诗杰在“第一届马来西亚高教研讨会”的开幕致词上说:“南院升格大学尚有一段路程,任何欲升格为大学的私立大专院校,都必须拥有完善的科系和优良的师资。而有关学校的硬设备只占很小的考虑因素,并非关键。”
华社民办的高等学府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具挑战的。所以,办教育,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办学态度。大专院校的素质提升是最为重要的,在申办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把学校内部的工作做好呀!
升格大学本应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我们必须革新,必须改革。问题是我们要革新甚么?何者该改,何者却是不可以任意放弃的原则,明乎此,才是关键。搞一个行政品管认证,不断地去扩大行政系统,不见得就是朝向大学的必要之途。重要的是一些行政上的改革,是否是为了教与学的目的,为了教育的理念而制定、实施的。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虽说有程朱和阳明学说的不同诠释。但大学之道是指大人之学的原则和宗旨,是指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的学问。它在于要有光明德性,明白你自己那颗原本晶莹透明的真心,并用你那颗真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事物,并到达至善的境界。
要迈向大学之道,不论是王阳明的诠解,释亲民为亲近民众,亲爱其民;抑或是朱熹所释,把亲民作新民、革新解,带有自明其明德,则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自新,以己德去教化人们。一项事务的革新,离不开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坦荡赤诚的真心以待。
大学之道,不应该只是为了升格大学而升格大学。突围困窘之法,也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要问:为了甚么?
其实,改革之事,中国高教也如是,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北大李零教授在〈学校不是养鸡场〉(文载《花间一壶酒》)直斥:学校是广大师生的学校,不是少数人的私产,它的一切改革措施都应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我们不能说,为了国际就该牺牲中国,为了理科就该牺牲文科,为了效率就该牺牲安全,为了锅里就该牺牲碗里(更何况,有人是拿大家的锅当他们家的碗),为了没柴烧,就连门坎都给剁了。
不是反对改革,李零教授说:改革要有具体内容,不是为了机构而机构,为了数字而数字,甚么成绩都有,就是没有学问。
阅及此,心有戚戚焉。
大学之道,不论是要成为君子,还是为政之道;是亲民也好,是新民也罢;在此曲曲折折的申办大学之路上,在争取民意抑或内部协商的同时,办学者是否还得思考,该做点其它─回归教育岗位上的事!
星洲日报/6日谭‧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200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