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精神的承传与寻路

华教精神的承传与寻路
安焕然
 
5月23日,假新山宽中讲堂办了一场“华教精神的承传与寻路――从“20世纪50年代学生运动史料汇编”的出版说开去”的讲座。出席者虽然不多,3位主讲人却从不同的视角,与近70位的观众擦出华教思辨的火花。
 
主讲人陈剑认为,1957年全国华文中学生捍卫华教运动的历史意义必须给予肯定。至今,很多华教中坚份子就是当年的学运成员。如果没有50年前的学运斗争,也就没有后来华教持续的斗争。
 
然而,讲座的另两位主讲人却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大马华教现有的问题。南方学院祝家华院长认为,当今的华文独中师资素质的培训是一个问题,而华校董教领导层青黄不接,华教“领导缺席”更是一大问题。
 
华教“领导缺席”的确是当今华教的严峻挑战。华教领导层的认知、知识、视野、胸襟,较之于以往的陈嘉庚、林连玉、沈慕羽、林晃升,是进步了,更为积极了,还是萎缩、被动了?我们今天的华教领导是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华教大方向,抑或是疲于应对国家机关主事者的讨价还价?要追问的是,当今华教的阵容是愈来愈壮大了,还是愈来愈难吸引年轻人的热诚参与?讲座当天早上接到手机短讯,马六甲培风张雅山过世,感慨万千。
 
主讲人唐南发不客气的指说,过去华教的悲情论述已很难获得华裔新生代的共鸣,对年轻的华裔来说,已失去了其吸引力和号召性。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面子书等跨国越界的网络互动交涉,现在大马华裔青年的身份认同是多元的,他们不一定只是“华人”的身份认同。像“华文教育是我们的母亲”这样的论述,对一些以英语或马来语为“母语”的华人家庭成员而言,听起来也是很疏离陌生的偏激口号。
 
华教究竟要培养出怎么样的学生?这是华社要去思考的一个方向。功课不错,毕业后可以深造哪间大学,似乎成了当今一些颇具规模的华文独中在“数目字”上追求的指标,却不一定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学生。
 
会场上,唐南发的言论引起激烈的争论。一些过去参与华教斗争的前辈感觉心灵受创,一些参与学运的青年人也不认同唐南发的说辞。但,尽管唐南发的用语是激越草率了点,他提出来的议题却是值得关注的。
 
大马华教的论述,还能引起新生代的共鸣吗?华教论述若再不改变,另寻新路,支持华教的力量和基盘是否将会愈来愈萎缩,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祝家华院长问说:“当今华教所为何事?”是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讲座结束,我私下问了几位在籍大专生,他们都认同了唐南发的观点。心惊。想想华教之路,担忧不已。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