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是艰难持久的心理跋涉

寻根是艰难持久的心理跋涉
安焕然
 
我1968年出生在柔佛州的哥打丁宜。看似平凡的一年,马来西亚的天空已是笼罩诡异的气氛。来年,513种族冲突爆发。
 
在柔佛河沿岸开埠的哥打丁宜是座历史古城,柔佛王朝的旧王都“旧柔佛”的遗址,就在哥打丁宜市区沿河顺流而下的不远处。悠悠的柔佛河边,有我的华小母校,还有一间天后宫。寂静的马来王陵和奇幻的柔佛历史传说,哥打老家的记忆,总是给人很“拉玛”(lama)的感觉。
 
相对于“拉玛”,隔邻的县市新山,是柔佛州的首府,与新加坡仅一衣带水之隔。这个城市的历史并不长,1855年才开埠。新山的开埠,象征着柔佛天猛公王朝崛起,柔佛开始走向现代化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中期柔佛港主制度的推行,则是牵引华人大量移殖柔佛之始。
 
早期的新山并没有今日(周五,5月7日)作为大都会的城市格局,市区不大。我小时候的印象,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那个大巴剎,全是说潮州话的天下。新山昔时有“小汕头”之雅称,不过,市区里交通最拥挤的一条街道,是纪念开埠功臣黄亚福而立的路名,黄亚福却是一名广东台山人。
 
市区旁的山坡是苏丹花园,1866年落成的柔佛大皇宫就屹立于此,是当年由黄亚福承建,揉合西式建筑的马来皇宫。周五,大皇宫已改为博物馆。馆内大厅,仍高挂着港主时代华人港主赠送给柔佛王国统治者的3幅中文对联。
 
战后初期,独立呼声响彻云宵,马来民族主义亦为之高涨。1946年5月11日和12日,马来各团体人士就在新山大皇宫前聚会,声讨“马来亚联邦”的献议,并于会中议决成立一个统一机构。自此,马来西亚政坛上至今仍居主导地位的巫统,诞生了。柔佛第7任州务大臣拿督翁(前首相胡先翁的父亲)荣任第一任党主席,开启了巫统政治的历史。
 
地处国境之南,新山是个过境的边城。就华人文化而言,早期的新山,犹如文化沙漠,80年代以前,仅有一两家华文书店。远离马来西亚政治文化的核心,倒是咫尺相对,海峡对岸的新加坡,是新山及柔佛南部人接收信息的主要去处。新加坡和新山的“新新关系”,在经济和文化上非常密切。犹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我们到新加坡的百胜楼书城,是我们文化消费的留恋之地。
 
说来有趣,新山和柔南一带的华人,几乎都是收看邻国新加坡华语电视台节目长大的。80、90年代新加坡推广“少说方言,多讲华语”运动,新山和柔南的华人反而“深受其惠”。如今,柔佛州可以说是马来西亚“说华语”最为普遍的一州。
 
80、90年代交替之际,柔佛古庙山门面临被拆的宿命,旅台放暑假,特地回来,拿着傻瓜相机拍古庙。落寞的心情,从没想过柔佛古庙游神会有周五如此壮观的气象。
 
在大专学府教书,不好误人子弟,很多时候却是在失败中学习,顿悟爱国、爱乡不是空喊出来的。您不去认识、了解它,怎会有爱意?不相识,怎会相爱?
 
人文教育做得不够,族群社会太闭塞。种族极端主义者强求马来西亚文化要一致化,忽视对多元的尊重;而强调多元主义的社群,却也常常为了维护本身族群尊严,生活圈变得更为委缩,“多元”成了异质隔阂的代名词,愈来愈少真诚的对话。
 
这些年来,我们的乡土是如何变迁的,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建构的。表演性的,虚荣的,悲壮的,踏实的,涣散的,既是观察者,也是一名参与者;游移,甚而是想超越于本土大马与文化中国,寻根溯源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心理跋涉。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201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