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松口述历史
摘要:林如松口述峇株巴辖Sg. Simpang
Kiri沿岸张厝大港、顺天港等历史概况。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林如松
年龄:82岁(1922年生)
祖籍:饶平
移入大马:第二代
职业:实业家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刘穗琼、陈玲丽
采访日期:2002年5月18日
采访时间:下午1时10分
采访地点:峇属中江江阳咖啡茶餐室
口述整理:陈玲丽
口述内容:
南院“搜集柔佛潮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历史小组,一行九人,在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代表冯笃生与赵楚生的引领下,於2002年5月18日,前往峇株巴辖的“张厝大港”进行考察。
我们来到一处位於中江七英里处三岔路口通往巴力士隆路上约5.2公里的Kg. Kangkar Merlimau,并且发现了一间荒废了的小神庙,庙的背後有一座水池。这间神庙已被一棵椿树给压倒了。庙的墙上还刻有一些宁,但看不清楚、据说,该庙位置与峇株巴辖的铁山只是一山之隔。传闻铁山附近於近期也发现了古墓,居住在那里的马来人在晚上时常会见到一些古怪的东西。
赵楚生听说这间神庙原本为峇株巴辖的张厝大港的人所祭拜,在港主制度结束之後便被废弃;距离小庙不远处有一条河,名为Sg. Simpang Kiri,赵楚生还表示,沿著这条河上溯,可以到达周德港,往上还可以通到三合港、但为求慎重,赵楚生特地安排了熟悉峇株巴辖地理环境的中江耆老林如松与陈木枝,接受口述历史小组的访问。
到了中江,我们立刻开始采访工作。林如松告诉我们所到达的古庙遗址是张厝大港。而顺天港则是在张厝大港的後面,但是如今却没有道路可通到那里。顺天港靠近昔县三合港。
林如忪还告诉了我们,以前抗日军成立第三独立分队进行游击抗战时,曾去到顺天港。而那里当时是一片树林。听说早期的人是坐船进去开发顺大港,他们在乘船的时候烧香,当香一旦烧完,船只到达之处就是神明指点开辟的地方。顺天港开拓时是种值甘蜜与胡椒,而土产都载到新加坡去。早期,顺大港的工人都是从新加坡,通过卖猪仔的方式到来拓殖。这些猪仔一般需要为其雇主无薪工作一段时间以赎身。林如松表示其公公也是通过卖猪仔的方式来到中江的。
日据时期,人们还可以通过Sg.
Simpang Kiri去到顺天港。林如松也曾在顺天港发现港主为工人所建造的“芒山”(宿舍)。顺天港的地点非常不错,种有一些榴梿树。现在,峇株巴辖的Sejagong可能就是顺天港。顺天港人口大约十多户人家,人数很少,当地人多数从事种植。如今Sejagong没有华人,只剩下一些马来人。
林如松在中江附近的永顺利港山山。那时候的永顺利港居民多数是从事种植业,一部分的人是在工厂工作。永顺利港最早的一间杂货店叫作“新玉成”,店主名为郑德成,是一名潮州人。而山林如忪的公公是杀猪的,店面位于中江。每逢大日子时,其父林昌泉就会用脚车帮公公载猪肉到铁山或顺天港等地兜售。而有一段时期,铁山曾经发生一次罢工抗日行动。
林如松在七岁时进入中江的“共和学校”就读,当时共和学校已成立四年。共和学校的创办人兼校长为郭川平。当时,学校有九十巴仙的学生是潮州饶平人,而且通过潮州话教学。
从前这里福建人和潮洲人处在不和的状况。共和学校在创校约一年後,福建人以三百元另创—所“侨南学校”,并聘请了共和学校的郭川平担任侨南学校的首任校长。共和学校校长一职则由蔡克三接任。蔡克三是林如松在共和学校念书时的老师。林如松的父亲林昌泉对郭川平到侨南学校任职一事感到非常生氧!共和学校在蔡克三担任校长期间,许多的学生都走了,剩下六十巴仙的学生·最後,共和学校被迫关闭。後来,林昌泉等人又创“志群学校”。-
紧急法令时期,志群学校和侨南学校在一位英国督学的建议下,联合起来成立了现在的中江学校。
口述者林如松
张厝大港洪仙宫庙遗址,左一为峇株朝州会馆代长趟楚生,右二为冯笃生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