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港与港主梅洪杰
文:梅德昌
编按:本文为和盛巷港主梅洪杰后代梅德昌先生所赠之亲笔手稿,抄录於下,一并致谢。
吾祖梅洪杰(Boey Hong
Kiat)(1862-1914)。绅号梅老三,原籍广东台山端芬,秀才生,在祖国曾任地方官。后和太太、婢女及兄梅老二南来,先至香港复至新加坡逗留一段时间乘船绕马六甲海峡(当时还没有陆路),入峇株巴辖河至上游转入木阁河(Sungai Bekok Mukim XVII Chaah),在离河畔约半兰带处,落足发展“和盛港”(Hoe Seng Kang)。事前并向柔佛苏丹申请地段批准且受恩封为“港主”。苏丹曾多次至此打猎。永平—带老—辈皆知晓。现由永平去拉美士路约六七里半转左入一段黄泥路便到达此处。目前只有园丘和一些断垣残瓦,今非昔比矣!那时种植胡椒和甘蜜为主要产品。工人收拾个大生铁锅来煮甘蜜,水产非个丰富。建筑物有陈设华丽的港主大厝(俗称大屋)。各乡团会馆戏院时常请新加坡广府戏班来演出。赌馆、妓院、监狱、学堂、鸦片馆(当时是合法的)等。庙宇有天后宫、水尾娘娘、大伯公庙、观音庙等。和盛港亦有保安人员维持治安通道。只有芭路、小径和水路交通工具为牛车、舢板。有一样特别事项就是自印纸币作为内用。要离去时可换取英殖民地方币。生死文件由港土签名盖印,获政府承认。港主办公室旁边放置两樽大炮,宏伟壮丽。当地河边建有洋灰砖结构码头和船坞(俗称船头屋)。当时河流深且宽,渡轮和大舯舡可泊码头起卸货物。这些船只来往新柔两地运载胡椒甘蜜等农产品。最旺盛时人口达数千人。广府人多为新客,飘扬过海,离乡背井,为求更好的生活。但新客都有赎身恢复自由之日。许多後来都拥有土地新客中文武才生皆习文习武。习武可强身自立并可保护港门。危险事件有大象闹乱、拆木屋、毁种植、老虎出没(没有伤人)。有一次,一群野象发难拆木屋,有些村民逃往砖屋二楼避难。居民求神庇佑,也难以相信野象经过观音庙门前竟然下跪礼拜稍然离去。往後不曾再闹乱。
有一趣事如下:有一次有位外乡人至此处问马九港(Macau Kang)何去。正好问及我祖。我祖带笑引路及至监狱时,说这里便是,吩咐下人收押,隔天释放(称广府人为马九人是—种侮辱之言)。
好景不常,甘椒和甘蜜落价,便改种橡胶和油棕。此时有些居民迁移他处谋生,盛景渐衰。当时有两位英国人前来居留协助种植橡胶和油棕,居住在美丽的洋房(俗称红毛楼)。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南下至此,亦难逃劫数。消息传来时,有不信者留下,成为刀下鬼,身首异处。有些被枪毙。大约有几百人被杀害。我奶奶和父母亲等人接到消息後即刻收拾逃往港避难(走难),才免劫难。
到达对面港便搭起长屋(俗称长江寮)粮食,有米、木薯、蕃薯等,且自种稻禾,自给自足,生活清若惊惶。和平後,返回故地东山再起,但不能与当年相比,居民剩下数家罢了。
自从我爷爷去世後,便由我二奶奶、三奶奶和一些亲戚协助园务、幸得一班忠厚员工支持。紧急法令时这里被令列为黑区。被逼搬迁至永平新村。和盛港所有—切建筑物被纵火烧毁。设施粮食统制法令,黑区风味食大锅饭。整个新村用锋利篱笆线围住。进山两个闸口,警察站岗,出入搜身。去园干活不准带任何粮食,只限一枝清水及工作用具,不准带药品、手电筒、火柴、食油、电池等。一天虽只做半天工,但生活非常艰难。晚上戒严,那时园丘价格为五十元至一百元—依格。我父母在永平建一间公司(工人房)给那些员工住宿·至此盛名一时的和盛港便没落。
东胎日渐辉
中住耀四围
光茫有尽时
西怀抱日归
祖居纸留境
榴梿相件映
有家归不得
今朝化尘静
南来一支悔
罢官弃故泪
携眷婢望洋
寸步重负累
梅花再度开
洪河两岸栽
杰清末秀才
华裔声色彩
东胎日渐辉
中住耀四围
光芒何尽时
西怀抱日归
和盛港至尊
昔日繁华态
热情劫火至
惋惜碎化存
第二代男孙 德昌作
23.9.2001
梅洪杰港主育有两男一女。长男炳林毕业於香港大学文科,执教於新加坡武吉地吗华侨中学。不幸早逝,留下其遗孀李翠玉及两男一女,李翠玉九十高龄,尚健住。长男德发,银行职员。次男德财毕业於马大药剂师,女儿也已成家。
梅洪杰次子炳恒为峇株巴辖广肇会馆常任秘书,育有三男六女。长子德昌,技术人员。次子德盛,商人。幼男德光,会计师。
口述者梅德昌(中间坐者)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