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玉口述中江历史
摘要:郑美王是峇株巴辖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刘惠生的夫人,为中江地方人士。访郑美玉,口述当地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郑美玉
年龄:66岁(1935年生)
祖籍:潮州澄海人
栘入大马:第2代
职业:以前是割胶工人,现为家庭主妇
学历:曾在中江读了几个月的书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丈夫刘惠生,育有3男4女
政治地位及政党职衔:丈夫刘惠生为前县议员,女儿刘丽霖为现任市议员,同时也是中江茉莉花园马华公会妇女组秘书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蒙爱云、林惠芳
采访时间:2001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中江小学
口述整理:蒙爱云
口述内容:
一、当地之历史背景:
以前中江是树胶园,是个很穷的港区。後来由於工业区的建设,人口才有增加的趋势。
早期,当地福建人与潮州人约各占一半:当地职业以小园主居多。以前在永顺利港的居民多为潮州人,中江的居民则多为福建人。
郑女士信奉佛教,主要是拜大伯公、观音,其祖先亦如此。
郑女士常去位於永顺利港的大伯公庙祭拜,据说该庙是郑女士公公那一代傅下来的。当时她的公公郑德昭也有帮忙建大伯公庙。
二、抗战时期:
1942年日军攻至当地,郑女士当时才7岁,她与家人跑到山上,躲在位於“有吉宫”後山的大芭里面。在那里住了十几天,等到事态平静後才回家。
郑女士还记得当时的军机在山上飞过,她的三叔在种菜时看见日军打来,惊吓至死。当时她一家虽拥有自己的树胶园,但本身并没有割胶,只以种菜及种蕃薯为生。
当时中江抗日筹赈会的主席是张永和(潮州人),中江区设有筹赈会分会,而当地也设有筹赈会的办事处。当时筹赈会十分活跃,筹款时反应热烈。举办了许多筹款,包括卖花筹款,下过当地并没有演出街头剧。而郑女士与家人也没有参与筹款活动。
日军攻来时,中江後山山上建有英军大本营,日军却从偏路包围中江,花了一星期了令英军投降。
日据时期,当地并没有发生大屠杀。
曾经有一次由於有人卖消息给日军,以致日军在马路上见人就捉,在3至4小时内本来要将捉到的人全杀掉,但後来日军却将这些人放了。听说这是因为当地园丘的日本老板原来是日军将军,他肯出面担保当地居民,因此才避免一场屠杀的发生。正因如此,当地居民并没有责骂他。
三、排华时期:
当时郑女士才10多岁,在三更半夜听见鸣锣,就跑到附近芭里躲藏。当时她跟叔叔的儿子一起躲在草丛里约一个小时。等到在外把风的父母亲认为平静後才敢出来。
四、马共时期:
曾经有一次,约凌晨3至4点之间,他与哥哥、姐姐、弟弟在割胶,马共军突然拿枪指著他们,并命令他们帮忙买万金油、香烟等物品。
当时他们住在新村里,新村的篱笆门早上六点才开,但他们为了割胶只好在3、4点时穿篱笆出去。
郑女土家附近一带只有几户人家居住,大家都是亲戚,其他人住在较上面的一带。她那一区新村的面貌以前和现在起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只有几间屋子,周围的草都长得很高。居民以潮川人居多,只有一家海南人。附近的胶园是他们拥有的。现在的居民已有福建人,而郑女士的堂弟还住在那里。
五、学校及其家族:
郑女士的祖父是郑德昭,为共和学校的创办人。郑女士的父视曾就读过这间学校。Sultan Abu Bakar曾封过她的祖父,郑女士有两个祖母。第二个祖母是她的祖父在坐船南来时认识的。当时,他们拥有自己的树胶园。布60年前,郑女士的祖父割胶後,便自己薰树胶,然後拿去卖,而树胶园现已被父亲卖掉了。而她的堂弟则还拥有树胶园地,不过现在已改种油棕,并且还有养猪。她的祖父於1935年4月16日去世,他祖父的坟墓还存在,位于有吉山;而两个婆婆的坟则位於民鲁山後面。
右为口述者郑美玉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