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军政巨人百传
开国元勋——李光耀传
作者:刘建立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01
目录
一、独立斗士
二、危机与挑战
三、治国之道
四、五大支柱
五、经济建设
六、辉煌业绩
七、儒家伦理
八、教育优生
九、为了下一代
十、外交战略
十一、居安思危
十二、人生观及其他
十三、第一家庭
十四、退当“守门员”
一、独立斗士
李光耀很少提到自己早年的事,别人知道的也不多。的确,他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像其他普通人一样,并没有含着金匙钥。他于1923年9月16日在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号出生。他的父亲李进坤受过中等英文教育,能讲流利的客家话,曾在新加坡壳牌石油公司任职,后来开了一家小钟表店。他的母亲蔡认娘和其他普通家庭主妇一样,养儿育女,操持家务,很会烧中国菜和马来菜,甚至花了七年时间著述她的烧菜心得,出版了一本《娘惹菜谱》(娘惹是华侨与马来人结婚生的第二代,尤指女人)。他的家族来自中国大陆的广东省大埔县,那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虽算广东人,却有自己的方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与一般广东人大不相同。据说客家是从中国北部南迁的一个民族,以强悍坚忍著称。客家人中出过叶剑英这样的伟大人物。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是李家第一个到新加坡谋生的人,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一些钱后就返回故乡了,并埋骨于老家大埔党溪乡。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则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到李光耀出生时,李家已有三代在新加坡居住。华人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个吉祥响亮的名字,并认为好的名字能带来好运。李光耀的父辈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光宗耀祖,所以取名“光耀”。他是长子,下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出生时父亲才二十岁,母亲仅十六岁。人们常说年轻父母生的头胎孩子特别聪明健康,李光耀正应了这句话。
李光耀可以说是个幸运儿。因为是长子,在家里特别受宠爱。祖父和父亲都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让他从小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李云龙生于1873年,受过初级英文教育,后来娶了一位印尼华人姑娘为妻。他原是一艘轮船的事务长,这艘船行驶于新加坡和印尼之间。这位老人家最崇拜英国海军和西洋文化,于是积攒了一笔钱,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孙子受英国教育,并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黑头发黄皮肤有教养的绅士。他还给李光耀起了一个洋名:哈利(Harry),期待着这个哈利能改变李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使李家兴旺发达起来。
李云龙享寿六十九岁,于194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前夕去世。李光耀后来提到他的祖父时曾说道:“老人家想使我变成一个完美的英国人,而后来我却感到祖父的整个价值观是错的,基本上错了,极端的错了。”
1929年,李光耀刚满六岁。大约就在这前后,他家里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李光耀,穿着中国式的长衫马褂,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活像个小大人。六岁时他被送到直落古楼英文学校读书。这在当时的新加坡华人社会是不多见的。一般华人都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华校受华文教育,以期不致忘祖忘本。而李家却让李光耀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936年李光耀十三岁时,又被送进当时新加坡最著名的莱佛士书院学习。那里学费昂贵,但教学水平高。莱佛士书院是为了纪念“新加坡的发现者”莱佛士而创办的。1819年,东印度公司的一个英国人斯坦福德·莱佛士爵士来到东方,想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建一个英国商站。他划船到了一个泥水混浊的小港,发现一个沼泽遍布、灌木丛生的岛屿,岛边住着一些马来渔夫,岛上有一些靠耕种为生的中国人。当时这个小岛虽然荒芜,但位置极好。它处在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在印度洋到南海的国际通道上,西北方是印度洋,东南方是澳洲。莱佛士只用几个银元就买下了这个小岛,它就是今日的新加坡。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亦称狮子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原归印尼室利佛逝王朝管辖。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成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莱佛士发现新加坡后,英国对这块土地十分感兴趣,遂于1824年把它纳入英国殖民地。莱佛士则成为英国殖民政府一名劳苦功高的“英雄”。尔后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三地在行政上合并,由伦敦殖民部设官统一管理,合称海峡殖民地。
作为一个有良好英语基础的少年,李光耀在莱佛士书院开始涉猎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开扩视野,但当时他还不懂政治为何物,也不明确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他倒为了自己不能像讲英语那样熟练流畅地讲华语而感到难过,甚至哭鼻子。
1942年2月,日军占领了新加坡。这对十九岁的李光耀来说,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日军的凶残狂暴唤醒了李光耀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在日军占领时期,他曾因走过日军的岗哨时忘了鞠躬行礼而被日军毒打一顿。那时候,日本侵略军对待占领区的“顺民”是极其凶狠野蛮的,他们规定“顺民”经过日军站岗的地方,都要向日军低头弯腰行鞠躬礼。李光耀不但被日军毒打过,而且还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死里逃生。那是1942年春天,日军抓了一大批青年,推到几辆大卡车上拉走,李光耀也在其中。幸亏他机智敏捷,趁日军没注意隐蔽起来并悄悄溜走,才保住了性命。而其他青年却再也没有回来。
李光耀后来多次提起这件事,并借以说明他原来并没有打算参与政治,而是政治把他卷了进去。由于亲身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于是他萌发了反帝反殖的思想,认识到没有自由、没有独立,就谈不上其他。当亡国奴是最屈辱、最痛苦最难以忍受的事情,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岂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思想感情是一回事,而养家糊口又是另一回事。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李光耀失学了。家庭生活也不富裕,父亲的生意清淡,要养活一大家子颇感艰难。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李光耀刻苦学习日文,终于在日军的宣传部门找到了一个差事。
据他自己说,当时那个日军宣传部门专门侦听盟军的通讯,由于战争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侦听的效果不太好,往往是断断续续,中间留下许多空白。李光耀的工作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凭他个人的揣测分析,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
1989年6月,李光耀在对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谈起这段往事时坦然地说,他当时替日军做事完全是为了谋生,并没有起什么重要作用,不能算是汉奸卖国贼。
1945年日军投降了。李光耀对自己的前途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到英国留学。1946年,他乘上一艘运输舰,经过几个月的颠簸旅行,最后在利物浦上岸。二次大战后的英国房屋残破,满目疮痍,物资匮乏,百废待兴。它给李光耀的初步印象并不明媚灿烂,而是一片阴森冷漠。李光耀先在英国经济学院就读,1947年进入剑桥大学中殿律师学院。后来他曾谈到选读法科的原因。他说在当时,只有法科和医科是最令人向往的,一般大学生都认为律师或医生是最自由的职业,因为可以自己开业,不必受雇主控制和约束,收入也很不错。但学医“太辛苦”,“花的时间也较长”,而且他本人“对当医生没有兴趣”,所以决定学法律。
在英国四年,李光耀不仅勤奋地攻读法科,成为剑桥的高材生,获得带有星标的“双优”学位,为马来亚和他的家庭增光,而且还参与了政治活动。当时他结识了一批马来亚留学生,形成一个小圈子。其中关系最亲密的是从马六甲来的吴庆瑞和从霹雳州来的杜进才,吴是研究经济的,杜则是学医的。他们三人当时都参加了由拉赫曼、拉扎克(这两人后来都当过马来西亚的政府总理要职)发起建立的“马来亚论坛”,大家经常聚会。他们主要讨论马来亚的现状和未来的前途,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争取马来亚从英国殖民主义者手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但是如何争取独立,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则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主张。李光耀在“马来亚论坛”组织的会议上经常发表演讲,有一次,他专门谈到马来亚留学生是争取马来亚独立的先锋问题,并十分精辟透彻地阐述了包括他在内的马来亚留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给在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他已表现出善于辩论,非常自信的本色。
李光耀在英国的另一收获是与一位杰出的女性——柯玉珠恋爱成功,她比李光耀大三岁,后来成为李的终身伴侣。柯玉珠出身于马来亚一个富有的华人之家,原在新加坡美以美教会女校读书。1947年毕业于莱佛士学院。她因成绩特别突出而获得英国女皇奖学金并进入剑桥大学。她也是学法律的,同李光耀可谓志趣相投。她在剑桥学习获得“双优”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这种殊荣的马来亚女性。柯玉珠学成后回国,也当了律师。后来她同李光耀及其弟李金耀合作,在新加坡开了一家“李与李律师事务所”,她干得十分出色,经办过不少案子,赚了不少钱。1978年李光耀在提到她时曾说道:“她是一位节俭的妇女,她以她的才干赚了一些钱,而这些钱都是诚实得来的。”
李光耀为寻求争取马来亚独立的道路,在留英时就阅读了尼赫鲁的许多著作,研究过以色列、瑞典、瑞士这些小国的模式,也涉猎过马列主义。他对英国工党很感兴趣,同英国工党的一些领导人如威尔逊、摩根多普斯等时有接触。李光耀自称当时在思想感情上很接近他们,但考虑到马来亚的国情同英国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工党那一套。
二次大战后,东欧纷纷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一种新思潮,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特别是知识青年。李光耀当时对此也很向往。他和密友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制度,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可以建立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他们都自诩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张消灭剥削,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当时,他们的理想就是力争马来亚尽快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然后建设成一个自由、独立、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李光耀说过:“我是一个绝不反悔的社会主义者,但在我自己的国家里,我必须承认因为要把公共义务的崇高价值和服务的意义宣传给社会,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对工人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目前只能各尽其经济所能,各取其经济所值。”他强调:“最后的理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只有当我们扫除了愚昧、文盲、贫穷和经济落后时,才是恰当的。”李还自称:“早已抛弃要在地球上创建豪华天堂的天真幻想,因为负担不起。”
1950年8月,李光耀从英国回到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仍是马来亚的一部分,由英国殖民当局统治。李光耀在新加坡当律师。由于他精通各种法律,又能言善辩,找他帮忙打官司的人很多,他渐渐有了名气,收入也颇可观。50年代的马来亚,正是进步力量蓬勃发展时期,马来亚共产党因为长期领导人民进行反英斗争,后来又积极组织抗日游击队同占领军斗争,所以在群众中威望很高。战后,马共和接近马共的左派人士组织了许多进步社团和工会,形成一支反帝反殖的巨大力量。当时的华文学校也成了左派的堡垒,是进步青年从事反帝反殖政治活动的大本营。当时的工会在同英国殖民当局的斗争中,亟需既懂法律和英文,又能同情工运的人,而李光耀恰好符合这些条件。李既是华人,又是律师,尤其是他当时很同情工人和工运,愿意为工会义务效劳,所以大受欢迎。李光耀在1952年马来亚的邮电工人大罢工中,初次显露出他对工运的作用。那时候,他是邮电工会的法律顾问,同工会代表一起与英国殖民当局谈判,由于他的高超计谋、巧妙应付,终于达成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工会的协议。第一炮打响后,他的名声也传开了。于是其他工会纷纷聘请他当法律顾问,而他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结果成了一百多个工会的法律顾问。李光耀取得了马来亚广大工人群众的信任和尊敬,也为自己积累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政治资本。
在积极参与工运的过程中,李光耀一直考虑组织政党问题,因为他深知仅靠工运是不能夺取政权的,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利用政党这个工具,加上工会及其他社团的支持,才有可能从英国手中接过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