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四十四

 

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

[澳大利亚]颜清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眼公司

HONG KONG PRESS FOR SOCIA LSCIENCES LTD.

 

 

 

本书提供了作家颜清的自传部分内容,涵盖了他在福建省农村的童年经历,以及后来移民马来亚并在彭亨州的金马扬和文德甲生活的早期阶段。书中还详细记述了他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接受中等教育的时光,以及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度过的四年,重点讲述了他在南洋大学期间在学术上取得的进步和对语言学习的努力,特别是在中文、英文和马来文方面的刻苦学习。通过这些回忆,读者可以了解到颜清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个人成长轨迹,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中国农村的少年蜕变为一名学者

 

颜清先生的《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是一部珍贵的个人史记,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奋斗历程,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个体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的体验以及对华人社会变迁的观察。不同于商界成功人士的传记,这部回忆录着重描绘了一位长期在西方社会工作、但心怀东方文化底蕴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命轨迹。作者强调历史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力求客观呈现自己的经历,不夸大也不掩饰。他认为,每个社会阶层的人士都应该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专业历史学家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写出多姿多彩的历史著作。

 

作者的成长与教育:东方文化的根基

 

颜清先生于 1937 年出生在福建永春县石鼓乡。他的童年在传统的闽南农村大家庭中度过,经历了抗日战争带来的艰辛与物资匮乏。虽然成长环境相对困苦,大家庭的生活也伴随着摩擦和冲突,但他从小就展现了对阅读的热爱,尤其喜爱历史和武侠小说。母亲的教育方式,要求他写日记或短文才能阅读小说,为他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

 

1947 年,颜先生随母亲和姐姐移民马来亚,与父亲团聚。最初在彭亨金马扬的简陋农场生活让他感到失望,但在食物供应方面得到了补偿。教育资源的匮乏促使他们搬到文德甲。在文德甲,他继续学业,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这些作品拓宽了他的视野,增强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也提升了他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尽管在中学时期曾因沉迷小说导致成绩下滑甚至初中会考不及格,但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他最终克服困难,考取了高中会考文凭,尤其在中文科目上表现优异。这一经历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也让他父母感到非常骄傲。

 

南洋大学(南大)的四年是作者学术生涯中最可贵和最有收获的时期。他在南大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通过攻读历史地理系,他积极接触英文,并努力学习马来文。他在南大期间发表了关于马来亚历史的学术论文,展现了成为学者的潜力,许云樵教授的献身学术精神对他影响深远。尽管不擅长公开演讲,他积极参与学术活动,认识了一些左派学生领袖,但他强调自己更适合做一名学者。南大校园的生活虽清苦但充满美好回忆,集体主义和相互帮助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跨越东西方的学术与社会贡献

 

大学毕业后,颜先生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在柔佛州株巴辖华仁中学担任历史教师,虽然薪水丰厚,但中学教师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华文教育政策的变动让他寻求新的发展。在南大担任历史系助教期间,他继续研究并出版了马来亚分州史书籍,同时也结识了国际学者,为出国深造铺平了道路。

 

获得澳洲国立大学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是颜先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澳洲,他完成了关于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的博士论文,并将其修订出版,这本书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他在阿德莱德大学担任历史系讲师多年,教授中国近代史,并积极推动亚洲研究中心的创立和中文教学,尽管面临反对,但他坚持争取,最终取得成功。他的学术著作《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和《新马华人社会史》也陆续出版,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并最终在 1987 年晋升为教授(Reader)。

 

除了学术研究,颜先生在海外华人社会活动方面也贡献卓著。他是南澳洲中华会馆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担任会长和副会长,致力于保留和推广中华文化,并为华人争取权益。他曾担任南澳政府多个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澳洲联邦政府移民上诉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推动全澳华人团结的努力,尽管遭遇挫折和内部冲突,但他为促进澳洲华人社会的联系和福祉作出了贡献。

 

颜先生曾在香港大学担任历史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希望将港大发展成为研究南中国和海外华人的重镇。然而,港大历史系内部的人事冲突和官僚体制让他感到沮丧,加上健康和家庭原因,他最终选择辞职回到阿德莱德。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反映了他在不同学术体制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与挑战。

 

回到阿德莱德大学后,他面临大学结构调整和经费削减带来的压力,传统中国史课程的学生人数下降。为应对挑战,他创新性地开设了如龙争虎斗:亚洲海外华人商业等新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尽管学术成就和贡献突出,他最终在 2002 年被迫提前退休,这一经历反映了大学政策变化对资深学者的影响。

 

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继续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特别是福建人、客家人和辛亥革命相关课题。他受邀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并受邀担任南洋理工大学首任陈六使讲座教授。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他持续的学术热情,也反映了他在国际华人学术界的声望。

 

文化冲突与个人成长:东西方的碰撞

 

回忆录的标题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贯穿全文。作者坦诚地分享了他在澳洲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包括社交礼仪、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观念差异,以及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的不同。他的个人经历,如对待家庭、子女和学生的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例如,他将家庭的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事业之上,毅然辞去港大高薪职位回澳照顾儿子学业,就体现了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书中也记录了作者在晚年接受基督教洗礼的经历。这一转变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包括查经班的影响以及对大儿子卷入不良宗教团体问题的担忧。接受洗礼后,他的宗教态度发生了变化,积极参与教会活动,这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阶段。

 

总结

 

颜清先生的这部回忆录,通过其丰富而真实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穿行,如何在学术研究和社区服务领域作出贡献。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史,也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海外华人生活、文化认同、社会变迁以及与祖籍国和居住国互动关系的生动记录。书中对文化冲突、家庭关系、教育理念、职业挑战以及个人信仰转变的坦诚叙述,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启示,也印证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追求真实和记录历史的信念。这部回忆录是理解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和澳洲华人经历的宝贵资料。



责任辑:谷人

封面设计:敏兰

 

ISBN978-962-62016-7-1

定价:100

 

 

北京大学龚诗贮基金赞助出版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四十四

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

[澳大利亚]颜清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10

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

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

  /[澳大利亚]颜清

责任编辑/谷人

封面设计/敏兰

发行人/韩方明

法律顾问/陈武能chenwuneng@yahoo,com.cn

出版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香港新界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28号富胜工业中心1402

电话:852-21392366

传真:852-21392386

电邮:press®dragoncom.com

  /龙浩国际交流出版有限公司电脑排版中心

  /龙浩中国印务有限公司

  / 200810月香港初版第1次印刷

ISBN/978-962-62016-7-1

  / 100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Printed in HongKong

 

自序

 

1998年杪我的母亲突然在吉隆坡去世,这给我巨大的打击。同年6月间,当我从广州开会回返澳大利亚途中,在吉隆坡小住数日与她欢聚,虽然她那时已是84岁高龄,但身体健康,能吃能睡,早上还能按时起身散步。后来因在家跌倒,送医院治疗,但两个月后竞告不治。她的突然去世不仅给了我很大的打击,同时也给我带来无限感慨,觉得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一个意外事故就可丧失生命。这帮助我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回忆录,把我一生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自19993月起,我化了半年的时间把回忆录的初稿用英文写出。我把该搞放置一旁,因这几年来人事变动很大,无暇顾及这回事,一直到去年(20079月间才萌动要出版中文回忆录的念头,并开始书写中文搞。10月杪当我从吉隆坡开会返澳后,我开足马力在4个月内把中文搞本的大部分完成。因中文搞是根据英文搞本,其中难免有些英文式的中文,后再加修改,务求贴切中文表达方式,如有一些词不达意的话,还请读者原谅。

 

作为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我常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记录,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文字记录。因此,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不管是站在任何岗位,作出任何贡献,都应该把他们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专业历史家在书写历史篇章的时候,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而写出多姿多彩的历史著作。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球化的来临,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这包括了亚洲四小龙(台湾,南韩,香港和新加坡)和中国大陆,所以企业家的传记和回忆录畅销,它们吸引无数读者,读者们希望从成功企业家的经验找寻一条致富的捷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社会是否只是为了经济发展而生存?致富是否就是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社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家协助制造财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士都直接或间接对社会财富的累积作出贡献。人生的目的不仅在追求那闪亮耀眼的黄金,人生还有许多灿烂的画面,也有正义,诚信,和其他美好的追求。

 

这部回忆录就是在繁多的企业家传记和回忆录之外另辟蹊径,把一位长期在西方社会工作但具有东方文化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奋斗历程送呈在读者的面前。这部回忆录力求真实。作为个人,东西文化互动,和亚太社会的一小部分记录,这部回忆录是以求真出发,不夸张,不掩饰。历史的价值就在它的真实性,历史失去它的真实性就毫无价值。为了使读者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我尽量提供事件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使事件更加清晰和具意义,从而显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当然我在回忆早期的历史时,事件发生时间的前后可能犯些错误,但力求降至最低限度。但自从我开始在阿德莱德大学执教(19686月)时就萌动书写一本回忆录的念头,所以积极收集文件,书信和其他文字记录。在书写这些篇章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些资料来动笔,为了表示它们的可靠性,我不厌其烦地加上注释。如这作法影响回忆录行文的流畅,还要请读者原谅。这部中文版的回忆录如能顺利出版,希望两年后英文版也能面世。

 

永春颜清湟谨志

2008617日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历史系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我的家世和在福建南方农村的童年(1937-1946)

()我的家世

()在闽南农村的童年

第二章 移民马来亚与彭亨州的早期生活(1947-1950)

()移民马来亚与父亲会聚

()在彭亨金马扬(Kemayan, Pahang)的早期生活

()在彭亨文德甲(Mentakab, Pahang)的早期生活

第三章 吉隆坡尊孔中学的中等教育(1951-1956)

()初中时期(1951-1953)

()高中时期(1954-1956)

第四章 在南洋大学的日子(1957-1960)

()在南洋大学早期的日子

()我学习英文与马来文的努力

()一个未来学者的铸造

()我与左派学生领袖的关系

()南洋大学与学生政治

()南大校园(云南园)中的生活

第五章 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教学生涯(1961-1964)

()马来亚柔佛州株巴辖的中学教职

()南洋大学历史系的助教职位

第六章 坎贝拉澳洲国立大学研究生的生活(1965-1968)

()澳洲国立大学研究奖学金

()坎贝拉早期的生活与学习英语的努力

()1966年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的研究旅行

()书写博士论文的挑战

第七章 阿德莱德大学早期的学术生涯(1968-1988)

()中国近代史讲师

()文化大革命与越南战争的影响

()驰骋学术疆场

()亚洲研究中心的创立和中日文的教学

第八章 香港插曲: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8-1990)

()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港大历史系的困境初现端倪

()改革的尝试和抱负的破灭

()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影响

()历史系内部冲突的爆发

()在香港的生活

第九章 阿德莱德大学后期的学术生涯(1991-2002

()有关亚洲研究中心的讲座教授问题

()澳洲高等教育的重组及对大学经费的削减

()挑战与反应

()在阿德莱德大学校园的生活

第十章 我与南澳洲中华会馆(1971-1980)(一)

()南澳洲中华会馆的创立(197112月)

()提倡中华文化和保存华人传统

()早期的内部冲突

()会馆与外界的关系

()早期的筹建会所基金

第十一章 我与南澳洲中华会馆(1981-1987)(二)

()中华会馆会所的购建

()社会与文化活动

()反亚洲人运动与中华会馆的反应

()中华会馆内部的紧张和冲突

()19873月的大分裂及其后果

第十二章 我在澳洲,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其他社会与文化活动

()南澳警察与少数民族咨询委员会以及南澳文化与教育调协委员会委员

()198611月在悉尼举行的首次全澳华人聚会

()澳洲联邦政府的移民上诉委员会委员(1987-1988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社会与文化活动

()19914月第一届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在新加坡的召开

第十三章 我在澳洲和国际的学术活动(1976-2000

()在澳洲举行的亚洲研究会议

()1984年在香港召开的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19862月在台北举行的“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国际研讨会”

()1989年厦门“战后海外华人社会变化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演讲

()1989-90年在香港大学筹办第12届亚洲历史家国际会议

()19911994年在台北的两次中国近代史国际学术会议

()199211月在旧金山召开的“落地生根:海外华人的法律,政治与经济地位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611月新加坡第3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演讲

()20008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首任陈六使讲座教授

第十四章 我的家庭

()我的姐姐和弟弟

()我的婚姻

()我的儿女和外孙

第十五章 东西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脱节

()集体主义对抗个人主义

()等级观念对抗平等观念

()相互责任观念对抗单方面责任的思想

第十六章 我成为基督教徒

()我对基督教的态度

()接受洗礼的原因

()洗礼后的宗教活动

第十七章 退休与退休后的学术活动

()退休的风波

()退休后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