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雪森人民抗日抗英斗争史料辑

《潮起潮落》系列方一

 

 

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附:森州和平时期的一些资料

 

万家安校编

 

 

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

 

编校者:万家安

ahkam.ban@hotmail.com

Ban Ah Kam

159, Jalan Kajang Jaya,

Taman KajangJ aya, Kajang,

43000, Selangor, Malaysia.

封面设计:黄振耀

排版:陈培花

印刷:益新印务有限公司(No.45169-K)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Segambut

51200 Kuala Lumpur

书号:ISBN978-983-43801-2-0

日期:20-6-2012

售价:RM25.00

 

 

对编辑《潮起潮落》系列的说明

 

近两年多以来,编者把大部分业余的时间都放在收集雪兰莪和森美兰州抗日抗英时期的资料。把这些资料加以分类,大致可以编辑成森美兰和雪兰莪州的口述部分;雪森抗日抗英殉难烈士纪念碑上烈士生平简介;烈士遗作、烈属的文章及通讯和怀念烈士的文章;最后一部分是从19486月紧急法令实施以来,直至1958年这一个时期的华文报章上相关新闻的辑录。编者以“潮起潮落”作为贯穿这些资料的主题,相信读者明白编者的原意。

 

收集资料的范围曾经有过变化,也影响了整个进度。从单纯寻找雪森烈士资料开始,扩大为这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物,甚至想把这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华文教育问题、公民权问题以及政治势力的角逐与各种政治联盟的出现与变化,用以说明抗英斗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制约关系。但这会造成篇幅过大,看的人未必觉得有这种需要。编者决定放弃华教问题和民族关系以及政党政治斗争等方面的部分。

 

由于考虑到时间的关系,第一本册子就以《时代的余音——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作为开始。

 

资料的收集首先在于为那些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留下一些纪念性的东西。抄录这些资料是给真正想了解这个斗争的实际情况,但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访问和翻查原材料的人作参考和研究用的。这是编者对这个系列的一种微小的愿望。

 

编者衷心感谢所有促成这个系列完成和出版的朋友和机构。

 

万家安

12-6-2012

 

 

序一

中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赵海立博士

 

最近,口述历史也是令我十分头痛的问题。首先是寻访口述者困难。因为我有时并不知道符合我的期望者在哪里。即使知道,怎么接触、访问对象凭什么相信你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其次是研判口述内容的真伪困难。因为要“把受访者从怀旧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坦然而富有批判性地正视过去"D. A. Ritchie语)相当不容易。每个口述者在叙述时都有自己的选择。或者是选择遗忘,或是选择强化。更多时候,口述历史有抢救资料的性质,受访者常常是耄耋老人,对于那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不是选择性遗忘,而是真的遗忘了。口述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第三是把访谈内容变成口述历史困难。因为把访谈内容记录下来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口述历史,在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看来这只是自传。口述史是一种研究,而非简单的记录,它需要有一定的文献作为支撑。因此,要把受访者的叙述变成口述历史,就必须参考大量资料,对叙述进行必要的考证与修订。口述历史不是客客气气地访问历史,而是在不断地拷问历史;第四是设定访谈课题难。按常理而言,口述历史的访谈者应该是所涉访谈内容方面的专家,但是,在设定访谈课题时往往会遭遇尴尬。因为每个人的历史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这样,访谈者事先所设定的课题可能并不合适受该者,从而造成访谈者要问的问题受访者无法或不愿回答,受访者想要叙述的内容而访问者又不知从何提起等尴尬局面。

 

我相信万家安先生在做本书《森美兰人的口述历史》时同样会遇到这些问题与困难。但是,令人惊喜的是,该书的出版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问题与困难。更令人惊喜及期盼的是,他还准备继续这方面的工作,让更多原本被现实漠视了的人成为历史的主角,给予其行使历史的话语权提供一个适当的渠道。

 

虽然,中国大陆学者谢泳一直强调回忆录可能是靠不住的,且认为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日记不如第一手的档案,主张只能把它作为历史的一般材料来用,但即使是严肃的历史学家并不否认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弥补史料的某些不足。某些受访者有时在历史事件中是唯一的“在场”者,更多的时候他是其自身行为动机的唯一“在场”者。所以,其它人根本无法判定这种叙述中某些过程的“真”或“假”,而且这种判定也是徒劳无益的。历史有客观的真实,也有主观的真实。探索客观真实是历史学家的梦想,然主观建构的真实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有学者指出口述历史是活的,要慢慢谈,慢慢问,不断地补充改正。对此,本人深以为然。尽管在与时间的赛跑中,部分受访者难免失败,但随着访谈的深入与范围的拓展,历史的链条也许能奇迹般复接,展现出客观的历史真实。我想这正是我自身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与万家安先生共勉。

 

201277

于怡保

 

 

 

 

序二

森州老友联谊会会长张振松

 

有些过去的事情,不出三五年,就让人遗忘;有些事情却会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深远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曾经参与当时的森州劳工党的基层工作,我发现凡是过去抗日抗英的“红区”,群众的政治觉悟特别高,左翼组织发展得特别好。深信这是抗日抗英斗争的余威所在。

 

记得当年已故杨潘照同志,一向关心和收集森州地区的抗日抗英史料。眼看葫芦顶放置抗日五烈士骨骸的瓦瓮,经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失修而破裂,以及骨骸外露。他于心不忍,虽年老多病,却不辞劳苦,多番往返,召集当地群众,将其重建。打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一些同志萌起了收集和整理抗日抗英历史资料的念头。只是由于各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负担,加上缺乏经验和组织文字的功力,虽然收集了一些资料,却没有能力将它们整理,而逐渐流失。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杨潘照同志曾经将部分资料交给了吉隆坡的“华研”的个别人士。

 

为了建立雪森抗日抗英殉难烈士纪念碑,三年前,我们开始收集烈士名单的工作。感激万家安同志,三年来,不惜牺牲了工余和假期,往返于加影和芙蓉之间,协助整理和核对烈士的名单,在本埠陈亚苟、黄妙昌、覃文芳、秒华护等老友的帮忙下,到一些地方去访问幸存的前战士,从而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不但使建碑工程顺利而且及时完成,并且在其后他作进一步进行深入采访,在逐次录音素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这本口述历史。家安同志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他把每一次经过核对和有所修订的资料,同时把从国家档案局查阅到的资料,都打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他的工作进展,一起分享他工作的成果。这几位老友对万家安同志所倾注精神和精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杨潘照同志病重期间,我和家安同志到他家去探问他。当家安把从国家档案局翻查所得,抗日战争后期在南乃港牺牲的几位烈士的名字告诉了他之后,他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容。这是我曾经告诉过家安,杨潘照长久以来一直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两天之后,就传来了他逝世的噩耗。就我所知,在森州抗英斗争的历史方面,这是第一次出现这么详细的整理和编写的成果。假如潘照老友泉下有知,应有夙愿已偿的慨叹。

 

不论是西方的新老殖民主义者,还是东方的军国主义者,他们到来的目的在于掠夺和占领,压榨当地各族人民。人民所遭遇的痛苦,罄竹难书,不愿做奴隶的人民势将奋起反抗,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抗英民族解放斗争及其贡献尤其突出。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时至今日,还有人把保家卫国,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战至死的先烈,贬为“暴徒”、“反国家分子”。我认为,这本册子以及接下来的资料辑,将为森州留下能够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史料,协助人们分辨是非。

 

经过三年的历史调查工作,让我深感,抗日抗英战争在时间上似乎离我们很远,感觉上它们和我们当前的生活又那么贴近。人们为了下一代有健康的身体和一片干净的国土,奋起反对各种公害,他们又如何能够让有毒的史观荼毒我们的青少年而患上“脑残”之疾呢?我相信家安编校的《潮起潮落》系列史料,将会为后人编写好一部真正反映人民的历史打好基础。

 

让先烈们的英灵化作颗颗红星,永远照耀祖国大地,照耀着人民事业的光辉前途。

 

2012623

于芙蓉沙都口

 

 

 

 

 

编者的话

 

收集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稿,主要的是8个人物的访谈录,相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8个人是仍然健在的,即前马共森州州委萧兆林、前马共区委书记丘棠、前马共区委黄锦华曾福娣夫妇、前第三独立分队副队长赖文华、前第三独立分队队员陈汉生、赖友、蔡泰康以及“小鬼”叶金带兄弟。这些曾经在"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的年代,让英殖民主义者统治者感到寝食难安的年青人,现在已经垂垂老矣。他们的年龄介于77岁至90岁之间。访谈所涉及的内容是6070年前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历史记忆,在今天来说,或许是当代最后的一次回声。

 

由于掌权者实施的白色恐怖统治,谈“共”色变,加上时间的流逝,受访者已经没有办法记起许多身边战友的名字;无法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在个别的情况下,思路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发生混乱,受访者会把相隔2年的事情,变成似乎是同一个时段前后发生的事情。尽管我已经尽力引导受访者的记忆,访谈录中肯定还存在着不少的灰色地带和不足。

 

这里先要说明一下,访谈录从初稿的产生到付印前的定稿,对同一受访者的访谈,其中的时间跨度竟然有2年至2年半的时间,其中的原因是不难理解的。抗英时期的资料,市面上是找不到的。于是我到国家档案局借阅旧报纸,找出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丘棠放下武器出来,司徒进、叶珍、南浪、张天和,以及邓福龙等烈士牺牲的时间,作为脉络,以引导受访者的记忆。这个查阅工作是伴随着访谈同时进行的。

 

因为我还在替人打工,因此只能断断续续地请假去国家档案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同时,要把拍下来的相片转换成电脑上文字档案,这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我在国家档案局查阅档存的报纸是《中国报》,以及部分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时间去查阅英文的《海峡时报?〉。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可能遗漏了个别烈士的资料;司徒进、老李和南浪三位烈士的资料是香港的罗武先生提供的。谨此致谢。

 

令我遗憾的是,编者迄今无法收集到当时活动在马口、金马士及淡边等地区的访谈。很多人已经离世。有的人因为个人的“历史包袱”以及白色恐怖统治留下太大的伤害,以至于拒绝了我的采访。有的人则选择忘却。因此,本书对当时抗日抗英斗争的描述上会有很多仍待填补的缺憾。

 

我相信这本小册子,只能提供了读者一个概括上的记述,个别历史事件的剪影,因此这本小册子的作用与其说是对森州当代历史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不如说只是一个起点。

 

受访者最后都离开了森林,其背景和原因各有不同。有的人曾经因为意志软弱而不光彩地离开,有的人是为形势所迫而离开,但我发现至今他们并没有否定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我最初的意愿只是想从受访者回忆里获取当时历史过程的资料而已,不想涉及他们放下武器的情形,因为估计会引起争议。但是,以萧兆林的情形来说,由于他一再坚持,我不得不尊重和接受,并把他所写的二篇文章收录进来,而且我觉得他把后来的一些变化也交代出来,未尝没有好处。丘棠的情形也大致一样。对于其中的是与非,留给读者和历史研究者去判断。

 

编者原定的计划是把雪州和森州的口述历史合在一起出版,由于担心篇幅过多,决定分开处理,并增加了附录:和平时期森美兰州的一些历史资料。

 

关于附录的部分,我想加以说明的是,它可以凸显和平时期各种群众组织纷纷组织起来的状况,它们对于稳定战后初期社会秩序所作出的贡献。资料来源是国家档案局的《民声报》微缩胶卷。《民声报》后来被确认为马来亚共产党的机关报。我曾经在2005年的时候,把它里面连载的1947年《马来亚人民宪章草案》拿出来重新刊印过。我曾经以这个宪章草案的发展为中心,根据新闻标题整理了一篇资料索引附于书后,内容上多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宪制斗争存在的希望、失望而最后“认清形势,掌握方向”,走上以武装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的进程。

 

编者在整个调查和访问过程中得到芙蓉的老朋友张振松、陈亚苟、赵华护、覃文芳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和鼓励,特别是陈亚苟老友,在每一次拜访中,他是路途的向导和访谈的陪同者。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这本小册子。谨此向他们道谢。

 

这些文稿存在很多错误和不足,欢迎批评和纠正。

 

万家安

2012-5-30于加影

 

 

目录

1.我是根据谈判条件才出来的——萧兆林的回忆

2.对参与抗日抗英斗争的回忆片段——黄锦华、曾福娣的访谈录

3.南浪之死和我的辩解——丘棠回忆录

4.十年游击生涯的杂忆——赖文华的回忆

5.我参加抗英战争的经过——陈汉生的回忆

6.日叻务只剩下你们两个人了——赖友的回忆

7.蔡泰康的回忆

8.一位前后被抓过五次的“小鬼"——叶金带的回忆

9.附:和平时期森美兰州的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