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霹雳州华文独中展望

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1975

发展霹雳州华文独中展望

华校董事会主席 胡万铎

 

霹雳州于一九七三年春间,由董联属下之「协助华文独立中学发展工作委员会」领导,发动全州的一百万元发展基金筹募运动,用以发展当时摇摇欲堕的九间独中,由于这一运动迎合了全民对华教的想望,对正了全民对华教的要求,不旋踵,成绩便超过了一百万。这个运动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要把全霹九间独中复兴起来,发展起来。但由于我们这一州的华文独中的特性,稍为与他州不同,我愿意在此把当时各间独中的情形分别叙述一下,以便使未来之人欲拟接触此一问题时,有个历史事实可以把握,不致在判断上差之毫厘,失以千里。

 

原来在七三年以前,由于中学改制,同时又失去了小学基层的关系,全州九间独中,没有一家不日趋式微,日走下坡。所以筹募之初,我们针对时症,发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呼吁。现在,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要求,终算在全州全国的同胞支持下达成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只是一个起点。因为筹募不是目的,办好九间华文独中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既然我们的要求得到了全体人民无条件一百巴仙的支持,那么,现在正是九间独中的董教学三方面兑现诺言办好独中的时候了。

 

古人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在此指出,当一九六二年改制前,霹雳全州原本拥有华文中学十七间,他们是:

 

怡保:育才,培南,女中,三德,圣母,深斋。

和丰:兴中

江沙:崇华

太平:华联

吉辇:吉辇

班台:育青

实吊远:南华

天定:天定

安顺:三民

金保:培元

美罗:中华

华都牙也:育群

 

从学校的数目上看来,在全国各州的比较下是第一,不过随着一九六二年政府实施达立报告书,号召所有华文中学接受改制,虽然当时全霹华校董联在张公逊凡的领导下,也曾经召开会议,同意为保留华文教育的一线命脉,应该采取一致步骤,不应贸然改制。不过这一议决案并没有被坚持,随着每一间学校的不同矛盾与现实,终于个别一加以申请,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完全变了颜色。留下的只有两间,那一便是一九六0年才开办的怡保深斋,与一九六二年才正式上课的班台育青。其他凡是历史稍久,规模稍大,就难逃过这一阵暴风雨的袭击。

 

所以,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所常提及的华文独立中学九间,除了上述两间尚完整保有自己的校舍之外,其他七间只太平华联,安顺三民有自已的校舍,其馀五间在基金筹募前,全是附于国中校舍以下午时间上课的补习学校。当时有些刻薄的人,就用「学校渣滓」四个字加以形容。但事实上当时附设这些独立中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专为收容考试落第,或超过官定年龄,不能进入全津中学相号召的。

 

不过,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幸而有此一着,才勉强把霹雳州的中等华文教育的生命,一线延续下来,否则霹雳州的华文中学早就成了历史陈迹,我们今天即使有了千万基金,也无能起死回生。所以,刻苦经营这些学校的董事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热心华教人士,其功勋是应该被赞扬,被景仰的。

 

如果我们的记忆没有错,当时在改制之后加附设独立中学的学校共是十四间,那就是怡保育才,培南,女中,和丰兴中,江沙崇华,太平华联,实吊远南华,天定州天定,华都牙也育华,金保培元,安顺三民,美罗中华,加上怡保深斋,班台育青,共为十四间。到一九六九年大风暴时,我的所谓大风暴,指的是小学升中学考试一九六五年取消后,独中失去了学生的来源,到此时正是最后一班学生毕业离校的一年,各校便因学生来源断绝纷纷倒了下去。首先停办的五间是:怡保女中,和丰兴中,天定天定,华都牙也育群,以及美罗中华。今天硕果仅存的九间,在当时也只是苟延残喘,其困苦经营,捉襟见肘之状,殊非局外人所能了解。据我们所知,为了「华文教育」四个字,有些董事确曾煞费苦心的做出牺牲,有些校长教师也是要低头下气的,忍受着那一部份不明底蕴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误解的抨击。所以,这些尚能生存下来的独中,可以说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吃尽苦头,刻苦支持下来的,这九间独中就是:

 

(1)怡保育才中学:这是一间历史悠久,由小学而初级中学而高级中学,循序暂进慢慢建立起来的,全怡保华人公立的学府,小学创于一九O八年,中学成立于一九二四年,是一间有过光荣历史的学府,他的校友遍布全霹以及全国各地各阶层的社会之中,一九六二年接受改制,从此分而为二。独立中学由于学生来源断绝,到一九七三只剩下高中补习班五班,学生二百馀人。

 

(2)培南中学:这是一间由霹雳福建公会创立起来的华文中学,创办于一九五五年,后起之秀,也曾为学生家长所信赖过。一九六六年改制分而为二,初时独中与国中同校舍,下午上课。到一九六九年为迎击大风暴,乃发奋图强,改在上午上课。但由于一个小小校舍,三间学校,即国小,国中,独中共享,实际可以派给独中应用的只得五间教室,无论怎样发展,根本不能成为一间完全中学。

 

(3)深斋中学:这是一家自始至终不接受改制的私立中学,是故胡曰皆先生为纪念其令先尊而付出绝大部份金钱建立起来的。目前由怡保客属公会组织董事会管理的一间中学。不过也一样受改制影响,无法大事发展。

 

(4)金保培元中学:在霹雳州中,培元是仅次于育才的历史悠久的学府,小学创始于一九一二年,一九四一年增设中学,是年日本南进,学校停办。和平以后复校增办高中,一九六二年接受改制,分而为二。

 

(5)太平华联中学:先有小学然后中学,然后高级中学,这是全马华校一般情形,也合乎学校发展程序。华联前身为修齐振华励群三间小学,一九三七年三校合并为「华联公学」。一九四七年改「公学」为中学。其实中小学在一起,由一董事会管理。至一九五八年小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小学乃实行分家。中学至一九六二年与全霹中学同一命运,又因改制分而为二。

 

(6)实吊远南华中学:一九三六年以前,实吊远地区原本有中正、国民、民德、育智四间中学。一九三六年合并为南华中学,嗣自建校舍于十字路与甘文阁之间。大战之前在本邦华教上扮重要角色,也是一九六二年由改制而分成国中与独中的。

 

(7)江沙崇华中学:由战前至成后,崇华中学都是在霹雳州中具相当规模的华文中学。一九六二年底董事会决定接受改制,翌年独中应运成立。过去数十年中所累积建设之精华,全部归与国中,独中一切从头开始,只能利用下午时间上课。

 

(8)班台育青中学:这是九间中学中最年青的一间,一九六二年全霹中学风风雨雨,攻制不改制成了争论课题,而育青恰在此时以独立中学姿态宣告诞生。开学之第一年,有学生一百三十馀人。一九六三年初十二间教室新建落成,据有自己的校舍校地,该校校地广袤达二十英亩,只要金钱许可,配合独中运动,从速大力建设,前途不可限量。

 

(9)安顺三民中学:一九六二年与全霹华文中学同命运,一样因改制分而为二。查三民也是由小学而中学的。战前安顺有培德,华侨,中华三校合并而称三民。到一九四八年增设中学,称为:三民中小学。六二年改制后国中独中共享校舍,分上下午班上课,六二年下半年,教育局下令逐客,鹊巢鸠占。经多方交涉,也只准再延一年。董事会忍辱负重,乃暂借培养小学旧校舍以及福建公会,德教会会所为临时教室,迁出维持。一面由隆安建筑公司献地三英亩,自购二英亩,经之营之,始有今日之巍峨新校舍。惟至一九七二、七三年,只剩下补习学生一百数十名,几频于停办。前人维持华教之苦心,实在令人钦敬。

 

上述九间独中,除了校舍设备因陋就简为一共同困难外,也还有个别的经济困难有待解决。既然华文独中已经演成为全州华人的共同事业,不妨把问题公开出来,让群策群力共同来解决。古语有云:「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大家出钱出力来响应号召,目的就是要复兴这九间硕果仅存的独中,到底要怎样才能复兴起来呢?古语又有一句说话,叫做「对症下药」。我们且把州中九间独中算是病人,我们如果不明他犯的是什么病症,就无从下药。或者不知而胡乱下药,结果也医不好病。这病人的病,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由于改制的影响,一开始便走错了一着路,要以收容超龄生落第生相号召,结果命定这些学校的性质被限止在补习学校上,而不能成为正规学校。于是就每下愈况而成「粪斗」学校。任何为子弟选择就学学校的家长,心目中只有第一流学校,子女成绩越坏,家长就越希望能选择进入一间较为良好的学校,以便教好他的子女。乃独立中学一开始便注定不是一间良好的学校。「臭铜烂铁」固能成钢,但成钢的成份却微乎其微。结果就失去家长信心,自己挖掘坟墓,自己埋了下去。

 

再次是盲目跟从别人,做了别人的尾巴,失去了自己做为华文中学的「格」。试想,学生素质既不如人,走的又是同一条路线,你就注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头。这样不能力争上游的学校,就犯了逆水行舟的大忌。

 

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帅」。我们既然明白了既往失败的征结,今后除了改弦易辙之外,别无良方可寻。所以,我的意思,我们的路应该是这样走:

 

(一)九间独中必须加紧联击,紧密团结在一起。一小部的人以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见解,诬指独中生没有出路,全是无稽的。他完全不知生活在华人社会中,华文华语的重要超过任何一种语文,华文独中的语文政策,系以华文华语为主要媒介,兼重国英语的学习,是完全符合国家社会的需要。只要我们紧密拉在一起,从而与全国华文独中联结起来,大家以同样的制度,造就同样的人才。社会是有了人以后才成为社会的。有了华人的社会,一定需要熟谙华文华语的人才,所以华文独中的语文政策是最完善,最正确的。

 

(二)从速发展科技教育,不管是国家抑或个人,这是一条自强的路。华文独中已经由于经济差,设备差,赶不上先进的学校。我们筹募基金的目的,就是在做这种建设,希望有机会可以发展起来的独中,必先注意此一方面的发展。

 

(三)目前各独中均有董事会,每一个董事会都有能力负起维持及建设各该校的责任。我们毋须侈言统筹统办,但团结合作是一帖进步的药剂。「董联会协助独中工委会」可以负起历史责任,做为九间独中的联络桥梁,负起联络及领导各独中的工作。

 

至于统一课程,统一考试,可交由全国独中工委会负责处理,以求全国一致,我们相信,在各方面分工合作的努力下,独中的前途非常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