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

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

李亦园著

 


中央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专刊第一

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生活的调查硏

李亦

   

五十九年五月

北 南港

 

中央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专刊第一

 

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生活的

著作者:李亦园

出版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发行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印刷者:清水印刷厂

中华名五十九年六月

 

移殖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生活的调查硏

 

 

序言

第一章 马来亚

第一节 槪说

第二节 战前的马来亚华

第三节 战后的马来亚华

第四节 马来亚华人的

第二章

第五节 蔴坡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第六节 蔴坡华人的

第三章 蔴坡华人的经济结构

第四章 蔴坡华人的社区组织

第七地方性及方言

第八亲会或地性宗亲会

第九节 职业

第十部及娱乐文化社

第十一及慈善团体

第十二全社性社

第五章 社区领袖的结构

第十三团执与社区领

第十四节 领袖地位的分析

第十五节 社区领袖的本

第十六节 社区领袖的

第六章 社区领袖的变迁

第七章 蔴坡华人的家庭生活

第八章 蔴坡华人的宗生活

第九章 结论

引用

蔴坡华人各方言羣职业状况

 

 

序言

 

(一)

 

五十二年(一九六三)九月初的一天,作者在马来亚佛州蔴坡镇调查时,地一位对中国器很有究的“华侨陈蕾士先生陪作者参观个国乐,曾了一段:“国国乐所用的器各地大致相同,但在演奏,各地所用以作引的乐器则有不同,例如潮州人用“外江胡”作引,福建人箫为导引,格也因之不同;而各地的人都以他所演奏的才是国乐。可是如混合些不同的色彩在一起,大家也都承认这国乐。”陈先生认为这究的事;先生所认为値究是观点而言,但于一个硏究文化的人来说,一段却可释中国文化的整合性性的问题,因若把一段引伸作如下的表:“文化有多不同的地方性表各地的人都耀自己,认为的文化是代表正的中国文化,可是有人否些不同地方性文化的和,也是正的文化。”对中国文化本的一面能有所明。这一念头一直在作者心中桓着,很久都未能理出一有系念,等到去年Barbara Ward女士的Varieties of the Conscious Model: The Fishermen in South China一文(注1,才使作者得一点启示,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念,用以马来亚华人社区调查所得的材料。

 

Ward女士的Varieties o fthe Conscious Model—文主要是解疍民与汉人之的文化差异问题,而以她在香港新界所调查疍家的资料为,但是她也对中国文化的一性与区域分歧作一理的解Ward女士首先用法国人类学Levi-Strauss的“意识范式(Conscious model)发点,然后再加以引伸;“意识范式”是指被究的那一的人所“意”到他自己的文化而建的“式”(model)与硏究那一社的人类学头脑中所建有距的。Ward女士认为究的人心目中“意识范式”与硏究者的式之差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分究的人心目中的不同“意识范式”也是很必要的。特是在究中文化的本质时,此一不同“识范式”的念更有利,Ward的女士就以这种不同“意识范式”的来说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整合与区城歧可以存。Ward女士认为以住在华南的疍家以及其他有多方言羣杂居的居民而言,他们对文化的“意识范式”受不只一种范式而已,而通常可分不同的式;不同的式可分别如下:第一星每一方言羣的人心目中自己文化所建构的范弐式是因不同的方言羣而有异的,Ward女士之为“直接式”(immediate model)。第二种范式是各方言的人心目对传统士大夫阶级所代表的文化所建式,称为“理想"(ideological model)式是以传统层阶级的文化标准而建衡量各性文化歧标准Ward女士特别认为由于式的存在,一代表中文化大传统范式的存在,正是中文化之所以能在这么时间以及辽阔的空间内维整合佳的主要原因。第三种是一方言的人不同方言文化,所建式,这种范式”(internal observers model),用之以于外在察者(前文所究者)所有的式。Ward女士认为不同式的存在,所以容文化的整合一性和地性的存;由于“直接"和“式”的存在,所以有不同地方性文化的歧,但是由于“理想式”的存在,不同的地方歧异却可以之为标准而予整合。式的念若以前文所的各地方不同的器奏演加以明,可以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个报吿里,作者不但要Ward女士的不同“意识范"来说马来亚华人社区内不同方言文化的整合,同要引伸念,用以明不同的互互成的作用。在中国国,有各不同方言的人聚集而居的例子是不容易找到的,只有在海外的地中可以找到典型的例子,这是华侨究之所以能对中国文化的解有所裨益也是者之所以称华侨社会为中国文化的“"的原因(注2)也正是陈绍馨授所的中国社文化究的另一实验室(注3)。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因学硏究的趋势所致(注4,以及一些原先以中文化为硏象的转变其目于东华侨,华侨的研究遂成为区究中一项热门目。自一九四九以至于今日,已有种对不同地方暨究的报吿问,报吿的共通特用客的社学观点究,而扬弃了殖民式功利主义观点的描述,因此在趋势中,不只对中国文化本解有所足,而且一般文化的念也有若贡献。在马来亚及新加坡的,华侨究的工作也做了不少,但是大都以特殊目的究以及村小多(看本文),于城市小尙属。所以作者选择的华人作为硏象,希望能对华侨一方面的生活提供一些资料也想藉此对中国人城市生活的究供一些比充的材料。

 

马来亚产树胶与锡而著名,实际树胶与锡就是马来亚经济的基,所以任何究马来亚问题都脱不了与这两物的关系,作者选择柔佛州的蔴坡镇为硏,也就是因为树胶故。蔴坡是柔佛州最主要的树胶产,而柔佛州又是马来亚产胶的一州,所以蔴坡可以是典型的树胶集散市;人的生活,对马来亚华人生活的一面可以得到似真实的式。自然在不久的将来,作者仍希望能有机会再做产锡,以便更完整地马来亚华人的生活。作者坡除去它是典型马来亚树胶之外,也因为蔴坡华人社的人不太多也不太少,容易于一两个调查员进,此外,蔴坡华人所用的方言主要的是闽南这种方言是作者的母,因此可以毫调查的人作交往。可是在究的设计,作者选择蔴坡作硏象另有其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蔴坡华人社以上不同方言的人聚居,这对于不同方言羣关系究(注5),实为最好例。

 

作者前往查地,前后凡三次;民国五十一年作者在砂调查古晋等地华人生活之后,曾路过蔴坡,居住四天,因而对蔴坡有一印象。民五十二年八月,作者又得哈燕社的助前往马来亚,前后居住于七星期,对蔴坡境以及华人社作了一初步的调查对这树胶中华人的生活乃有一初步的廓,定更一步调查计划(注6。民五十五年十月,作者又因国东亚学术硏计划员会的推介,哈燕社的助前往马来亚。此次的工作自五十五年十月至五十六年三月,前后共有半年之久,同时并有中央究院民族学硏究所助理员陈中民君同行调查,因此究工作得深入而广泛地展,而前次调查定的计划也因而得以大部份依次实现。本报吿即以前后次在蔴坡,调查资料加以分析撰而成。

 

调查间内,作者是以询问法(interview)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两种方法作主要的调查手段;作者地人所的方言,同有一些正的亲缘关系,所以参与观察的程度实远较一般外国学者在人社会为深。除去询问参与观察外,前后调查,作者也都用了卷法(questionnaire)搜集充材料的方法。

 

()

 

作者前后次在马来亚硏究“华侨",都是由中国东亚学术硏计划员会的推,得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社的助,而后调查工作与硏究工作得以利展东亚学会开对华侨会硏趣是在民国五十一年春天,主任委员李济力支持计划的提出,成立一小员会亚华侨会硏究小筹划其事。自民五十一年到,这个华侨员会由凌纯声敎授任召集人,由他所主持的中央究院民学硏究所配合究,作者因是民族学硏究所的一,因此得以选参加工作,且因此而使作者增进许多田野工作的经验,同时对文化诸问题有更深一层了解,都是上面所机构以及李、凌纯声授之所,作者此深致忱。又本之出,家科员会补助出版,此致

 

调查硏程中,作者受到已故陈绍馨敎授之指导与最多,是作者非常感激的。陈中民前后调查,完成很烦琐的工作,生活一章的主要部份,也是作者最感激的。对这此一

 

作者在蔴坡时,前后助工作的助手刘玮宏和袁少培二君,以及许许多多地的友人,此地不能一一道出他的姓名,但盛情,作者衷心,并遥祝他在新,完成神公民职责,同也以中胄裔的一份子,些文化的发扬而努力。

 

五十七年七月

 

 

 

1Ward,1965.

2:李亦,1966,app. 34-38.

3陈绍,1966,pp.9-14.

4看李亦1966b,pp.85-101.

5看李亦1965.

6:上引文,p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