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独中之使命及办学方针的检讨

黄复生民族教育言论集

第一辑 关于大马华教体系与办学方针

 

华文独中之使命及办学方针的检讨

主讲者:黄复生(宽中副董事长)

1983730日在第三届全国华文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上发表

 

    首先我应该感谢主办当局邀请我担任研讨会的主讲人之一。身为宽柔独中副董事长,我感觉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邀请。不过,我是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向与会者谈谈一点办学的感想,希望藉此与诸位交换意见,共同母使独中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不是一位学者或专家,相信大家能原谅我,不可能提供什么理论,只能谈谈办学的小小经验,而这种经验,因地区、人事及环境的不同,不可能全都适用,仅可作为一种参考。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事先声明。

 

    在此让我先筒略的谈谈宽中的背景及近况。宽中是在一九五八年宣布不接受政府津贴及改制,而成为全国第一问独中。虽然经过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及风风雨雨,董事部仍以坚定立场,惨淡经营,最困苦时期,学生人数减少到一千名左右。到了一九七O年,学生人数开始增加,目前是四千六百多名,以后每年可能会再增加。但限於课室的不够,由一九八O年开始,我们已实行限制入学人数的制度,这是不得已的。另一方面,宽中自一九七三年至今,十年之间,筹募了四百五十万元,盖成了三座四层楼的新校舍,以及增添了许多设备。

 

    我承蒙新山社会人士的错爱,在一九六一年被选为宽中及宽小五校的董事积极参与办学的工作。我吸收先辈服务社会的经验,能为华教做出一点贡献,感觉非常欣慰。下面所说的,就是我二十年来参与华教实际工作的一点经验之谈。

 

    (一)华文独中之使命

 

    华文独中最大的使命,是提供马来西亚华裔子女於毕业华小之后,有机会再接受六年以母语为主的三种语文基本教育,以吸收博大精深,优良传统的中华文化及德育的同时,也兼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这样,既符合升学的愿望,又於就业之时,能适应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需求,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上述基本使命之外,也负起了其他的时代使命,现在让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来说:

 

    ()一九六O年代——独中除了上述基本使命以外,一九六O年代初期,超龄生颇多,由於国民型中学拒绝收容,因此甚为彷徨,幸而独中可以收容他们,使他们能够继续接受中等基本教育,不至流浪街头,造成社会问题,故此若没有独中,不知要埋没多少人才。因此独中在六十年代,就负起了补救政府教育制度所产生的弊端的另一使命。据所知,当时完全不接受改制的,全西马大约有十四间,仅柔佛州,就占了六间。这些独中,默默耕耘,虽经千辛万苦,但却不致元气大伤,终於熬出一个春天来。至於那些接受改制以后又复办独中的,也负起同样的使命,一样做出贡献。

 

    ()一九七O年——这是独中复兴运动开始轰轰烈烈的推动时期。这时期的特别使命就是筹款扩建校舍,增添设备。因为家长对独中恢复信心,纷纷送子女进入独中就读,加上超龄生的问题已不存在,因此学生的人数与素质,都有提高。由於原有的校舍不够应付,在董教总的号召之下,全国到处独中复兴与发展之声,响澈云霄!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而一些六十年代后半期尚能保存元气的独中,更是生机蓬勃,不但新校舍不断兴建,就是最新的设备,如语言实验室,视听室,微型电脑,现代化教具以及科学仪器等,亦大量增加;而学生人数的直线上升,更是令人兴奋。

 

    ()一九八O年代——八十年代是独中稳建发展,吸收新科技,迎合时代需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独中的使命就是不可让毕业生被时代抛在后头。因此,就必须增添新的科技教学设备。如电脑,电视录影以及最新视听教具等。并逐步训练在职教师,负起新的教学任务;或罗致校长人才,协助训练师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毕业之后,不论升学或就业,都能应付裕如。并且在环境及师资多种条件都许可的范围内,独中在同一校园,同一校长的管理下,可以附设各种二年或三年制的学术性专科班,不但注重校内考试,也可接受校外考试;藉以保持一定的水准,打开就业之路。这种高中三以上的教育,是专业或半专业性的,提供给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只是经济问题)而不能出国或在国内升入大专者深造,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二)华文独中办学方针的检讨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我今天的讲题的下半段:

 

    关於华文独中办学方针及其检讨。

 

    ()办学方针——我认为独中的办学目标应该如下:

      (a)协助政府培育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尽国民之天职;

      (b)为使学生能适应我国多元种族之社会,我们把华、国、英三种语文均列为必修科;

      (c)注重道德教育,训练学生以东方传统美德,忠信,笃敬,仁义,和平为行为的准则;

      (d)注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希望学生离校之后,能够发挥人群精神;不但与他族人士和睦共处,而且能够在互助互信之下,成为本邦有守有为的公民谋求国家社会的福利;

      (e)发扬中华文化,光大华族优良传统,同时也不忘扬弃不良的陋习。

 

    ()施教方法——以下是实施的方法:

      (a)发扬中华文化方面,我们坚持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国、英语文科除外);而人文科学多涉及民族文化思想内涵,所以有关的科目历史、地理等,必须采用华文本教科书;学校所有文告,一律用华文,集会及报告用华语(但英文及国语科集会与报告例外);学生华文科不能达到规定标准者留级。

      (b)关於培育人才方面,校方所训练的学生,必须有能力以适应我国的社会,不但能够谋生,而且有能力发展事业;课程的编排以及用书,必须切合实际之需求;初中不分组,高中分理、文商及商三组。课程方面,理组以升学为主(近年来宽中理组毕业生升学率高达八十五巴仙);文商组除史地外,兼授簿记,以便部份不拟升学的学生,有就业的能力;商组以就业训练为主,当然也可以准备升学。高中三年级之程度,最好能达到相当HSC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能力进入国内外之大学深造;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於不妨碍正课的前提下,以课外活动方式,引进电脑的学习,逐步加强,最终目的将使高中毕业生,不论升学或就业,都能适应电脑时代的环境;鼓励学生升学,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取较专门的学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提高华裔公民之地位。

 

    ()关於三种语文并重——实行方法:

      (a)华文为第一语文,国文及英文为第二语文,主次虽有分,但三种语文兼教,并列为必修科;

      (b)华文被维持於高水准地位,但在不妨碍华文水准之下,尽可能提高国英语文之程度,以应学生升学或参加校外考试,甚至就业之需求;

      (c)绝不为了应付政府公共考试,而改变语文的既定教学方针。

 

    ()关於考试——在现阶段,我建议:校内考试最重要,校外考试次要:

      (a)校内考试:考试次数,由各校自行拟订,作为升留级的标准。

      (b)校外考试:

       (1)所有校外考试,学生得自由报名参加;

       (2)对於全国华文独中统一考试,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或规定学生必须参加;

       (3)利用下午非上课时间,帮助学生准备应付校外考试。

 

    ()关於道德教育——为达到cd两条的办学目标,规定并实行下列办法:

      (1)设立训导处,主持训练学生品德行为之工作;

      (2)每周举行升旗礼及周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爱国爱群的观念,以及做人处世应有态度;

      (3)规定操行不及格者必须退学,并严格执行;

      (4)推行课外活动,训练学生领导的才能,培养公忠为群的精神,及互相合作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的活动,同其他学校的学生打成一片,培养与各民族人士和睦共处,以及互助互信的基本精神;

    (6)发扬学生的饮水思源精神,鼓励学生爱校敬师,培养为母校及华教服务的意识,促请毕业生参加校友会,协助发展并支持母校,日后成为办学的接班人。

 

    谈到华文独中办学方针的检讨,我认为不论一间独中办得如何出色,都存有改善的余地,有必要随时随地加以检讨并改善之,并非短短几十分钟内可以三言两语把它讲完。这应留待讨论的时候再提出来谈。

 

    (三)结语

 

    谈了这许多,最后让我来个总结。我认为我国华文独中的前途,完全是操在华裔同胞自己的手里。为了维护华裔公民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使子孙后代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不致於沦为忘本的人,华裔有必要;一代又一代地继续自力更生,用各种可行的办法,办好独中,发展独中。同时我们也必须随时代的进步,而迎头赶上,在各方面自我反省而改善之,脚踏实地,适应时代及环境的需求,於实践中求真理。就目前独中的情形看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第一):随着通货膨胀,生活程度提高,董事会应该经常检讨及调整教职员工的薪酬,使他们能够安於教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学费也可相应而合理地调整。当然对於部份家境清寒的学生,应该发给助学金,协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难题。

    (第二):目前独中新聘教师,除台湾师大外,绝大部份为刚毕业於大学而未经受训者。希望董教总能够在假期中,主办各科教学研讨会,经费由各校派往参加者照人数分担,或以特别捐方式捐助,不应加重主办当局之负担。

    (第三):除了全国各州联席会议外,希望董总主催各独中主要负责董事及正、副校长、主任座谈会,每年一至二次,以便切实交换办学经验,作为办学的参考,加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