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军需药品、募寒衣救济难童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供给军需药品

 

抗战以来,前后方无数受伤的兵士,需要大量药品救济,但国内现代化的制药业不很发达,产量有限,尤其专供军用的药品更为缺乏。国民政府乃致函南侨总会,要求供给金鸡纳霜、匹灵片、仁丹、以及救伤用糊带等大宗药品,南侨总会发函通知各属会侨团多方采购带由香港办寄,金鸡纳霜系荷印(印尼)爪哇出产,则转请荷印四十几个慈善会,购赠五千万粒,费用达荷币三十余万元。约经三个月,各慈善会回报已募足,将该药品直寄仰光,交西南运输处转交政府。至于匹灵片及仁丹,依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之意,拟于新加坡设厂自制,可以便宜大半。而仁丹材料,多出产于国内。计划定,乃租厂及办置各种机器,惜未开工,而欧洲战事已爆发,马来亚英殖民地政府严禁各种物质出口,于是在新加坡设厂制药的事无法进行,遂拟将机器移往重庆制造。

 

民国廿九年三月,陈嘉庚率慰劳团回国时,乘便参观数家炼药厂,决定改变是项计划,而与「中国提炼药厂股份公司」合作,扩充资金,由南侨总会投资廿五万元,其入息捐作残废伤兵基金,以集美学校名誉投资廿五万元,入息作校费。至于专制供军事用的药品,则附设在该药厂内。

 

 

募寒衣救济难童

 

捐募寒衣赠给前方将士,后方伤兵、难民、难童穿,是抗战期间南侨总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捐募给难童的更属重要。

 

其时由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所领导的难童保育会及寒衣募捐会,为了救济遭受战争残害而人数日月增加的难童,得行政院之准许,委托南侨总会筹募寒衣捐,以购买寒衣。南侨总会乃通函各属分会,发动各界另筹捐助。各团体及各学校师生,或亲手缝制,或捐款,或向各界人士筹募现金,响应虽然热烈,但各地区汇到难童保育会的寒衣捐,却未有规定若干数额,因此无法应付不断增加的难童。蒋夫人乃于民国廿七年秋驰电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请国内及南洋各地联合捐募寒衣三十万套,每套国币十五元,背心三十万件,每件国币三元,合计五百四十万元。此事由总会通告各属分会进行筹募。经过一个多月,由马来亚募二百万元,其他各地区募三百余万元,共五百余万,所有寒衣捐均汇交行政院转交。这种捐募,以、后继续进行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