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真言
29-12-07
为华教,心连心
胡万铎
在1973年5月11日怡保万里望区的东方三夹板厂一批工友首先自动自发响应号召捐出258令吉5仙。这虽是一笔小数目,但却是出自一般贫苦的小市民的诚意。他们的捐献意义重大。他们的一毫不但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带给我们无限的鼓舞,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它带来了一个信息:普罗大众是关心华教、热爱华校的。
紧接着的是岑启铭在怡保番禺会馆举办的义卖。他首次为独中筹款打开义卖大门。在义卖会上,我也作了处子航的演讲。
我说:“这数十年来,我们的华文在马来西亚社会里日渐式微,且目前正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之下,假如我们还不醒觉、不振作,我们的华文就会自灭。因此,维护华文、复兴华教是我们当前最重大的任务。”
“大家要知道,现在只有独中才有教授足够的华文科目,所以我们应该克服一切困难来维护独立华文中学。这个责任是每个华人都应负起的,并不是靠几个人所能解决的。”老实说,这次的义卖会最令我们最激动。因为在这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镜头。
有一位受薪的劳工,自愿地将整月所得薪水投进义卖箱,不愿留下任何姓名,只说:“为华教是应该的。钱太少,不好意思。”有一位住在槟城只有6岁的小妹妹黄静仪在父母的带领下毫不吝啬地将她储蓄多时的扑满敲破,把钱投入义卖箱里,还天真地说:“我将来要读独中。”
还有一位岑雅杏女士也带了3个不满10岁的孩子持著扑满全部将储蓄的67令吉45仙悉数捐出。岑女士还认为不够,又再捐出100令吉。
在现场中,我还看见一些受英文教育的华裔同胞及印度友族都参与其盛,纷纷解囊相助。我不厌其烦地写出这些琐碎的捐款详情,旨在说明:办教育,是不分阶级,不论贫富,也不分种族。为了华教的生存,人们会不惜尽一切的力量去维护、去支持。
从他们的行动上,我感受到他们那份热情与慷慨。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华教的前途的璀璨。华教有了他们的支持,百万元的目标就在眼前。嗣后,义款源源而来。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赶上那旋风式的义卖义捐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