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散文》
柏杨主编
总序
柏杨
新加坡共和国,是一个使人充满敬意和向往的国度。她的面积虽然很小,但她是一颗光芒四射的钻石。在世界万邦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度,跟中国的缘份,比新加坡共和国更为密切,原因很简单,血浓于水。从前,日本军阀每当抛出绳索细绑中国人时,就喊出口号:「中日同文同种」,用来欺骗中国人的纯洁感情,使中国人心甘情愿的向披着羊皮的狼,伸出脖子。而眞正跟中国有骨肉之亲的,却是远在马六甲海峡南端的一个寳岛。中华人——我们也可以参考丘吉尔先生的提示:华语民族,已在世界上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新加坡共和国,我们认为,中国跟新加坡的关系,正如英国跟美国的关系。中国是英国,新加坡是美利坚。两国人民,一母同胞,如足如手。
华语民族的文学作品,本浑然一体。移民新加坡初期的中华人,从十九世纪初叶到二十世纪初叶,百余年之久,新加坡华文文学,跟中国华文文学,密不可分,像藤葛一样,依附在故乡故土。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以中国为背境。因而也直接而锐敏的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包括文言文被废弃改用白话,包括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这一段漫长的时间,一般人称之为殖民地文学,或侨民文学。我们似乎应该称之为移民文学,是任何一个新开发地区,必然经过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新加坡、马来亚(新马)两个英国殖民地的华语作家,跟中国国内对日抗战,民族意识觉醒的形势结合,兴起强烈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的战斗意识。而在战后,新加坡继马来西亚联邦之后,建立共和国。政治上的独立,中华人由侨居而定居,由移民而成为新兴国度的原始居民,文学上也跟着进入一个崭新天地,开始跌出移民时代中国文学的覊绊,在新土壤、新国土上、生根、发芽、成长。这跟美国独立后,文学的发展轨迹,几乎并无二致。
一九八一年春,我前往新加坡访问时,发现华文文学在这个新兴的钻石国度,不但正在成长,而且已经茁壮,感到由衷的敬佩和震动,同时惭愧,惭愧我们在中国的中华人,对于骨肉手足这么高的文化成就,竟然陌生。直到目前的现象是,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仍是单行道。中国作品和作家,在新加坡共和国,几乎家喩户晓。而对新加坡共和国的作品和作家,中国读者却十分茫然。这是不公平的,他们接纳我们太多的心血结晶,却吝于赐给我们一星点成果,责任不在他们,而在我们的无知,以致对他们特有的丰富宝藏,不能分享。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耿耿于心。
感谢新加坡南洋商报,和台北时报文化公司,他们的高瞻远瞩,和对华语民族的热情跟责任感,促使我们有荣幸编辑这部「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突破,在两国作家组成的混合编辑委员共同努力下,使新加坡高深造诣的华文作品,在中国展示,并普及全球华语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再感谢钟文苓、莫理光、高上秦三位先生,整个编辑工作,都在他们的指导之下。感谢张道㕫先生,他任劳任怨的细心收集稿件,没有他,我们什么都做不成。感谢李瑞腾、周安托二位先生,他们在拜读各稿后,为各册写下导言。感谢柯元馨女士,她用最大的魄力承担出版。感谢方修先生、林臻先生、蔡欣先生、葛凡先生、周望桦先生、田流先生、连奇先生、梁三白先生、风沙雁先生、杜南发先生、应凤凰女士,分出寳贵的时间,只为了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更感谢准许我们把他的稿件,收入这部选集的新加坡共和国各位杰出的作家,因为你的慷慨,使整个华语民族都有欣赏你们作品的机会。
最后,我们向新加坡共和国和全体国民致敬,请接纳我们这份献礼。
一九八二•一•一
于忧北新店花园新城
目录
总序——柏杨
导言
40年代
吴进——热带三友
萧村——琉琅婆、扫墓
风人——宿骑楼的人物
50年代
刘思——廖属产鱼区之行、拟香君遗言
杳影——新年怀思、星星和灵魂、暴风雨中的晴朗
威北华——傻子哲学、星夜絮语
方修——记鲁白野
姚紫——码头上
以今——沸腾着的云南园、揶林短曲
赵度——不知名的果树、卖花者
叶冠复——失坟记
郭吏翼——丑陋的外形
白荻——遥祭
苗秀——住的故事
李汝琳——海程
芝青——棒球和相扑、缥翻的富士山
王梅窗——忆
60年代
曾希邦——那年,你和我在一道、断简
周粲——铁栏里的春、蝙蝠低飞的夜晚、满天的风筝
铮英——老车夫
李向——小岛中秋、初尝臭豆腐
林臻——叫卖、望风抒怀
马亚——生活的水流
苗芒——玫瑰与火、崎呕的路上、独立桥
钟祺——孤舟•潮汐
麦青——新加坡颂
宋雅——飞
马柯——铁树底下的故事
李涛——香柑的记忆
君绍——狮岛的春天、绿橘
罗思——骷髅与我
陈世能——沙滩上、纸花、写在孤独里
谷亮——热天里的感想、卖「曼坚」糕的小孩
丘文华——风里的枯树、邦明的雾
罗林——山城之秋
黎力——挖蚶的妇女、静、淸明扫墓记
贺兰宁——黄昏雨后、水纹之外
70年代
蔡欣——街戏、,呵,马德拉斯、-个画家的寂寞
葛凡——焚向岳父、江上抒情
奔浪——在鱼店里、椰花酒
英培安——旧楼的书房
黄叔麟——看今年的妆艺大游行、古色古香的裕华园、讲古的先生垂垂老矣
徐帆——生命的光辉、黄昏观海
张挥——你磨的刀会利吗?、那一个下午
征埃——坟草萋萋孺子歌
风沙雁——篱笆、梅花树、东京街头见闻
林源河——舷外
易非——想起胶树、异乡人
莎克——亮光、无风的下午
林高——戏台下的老汉
林锦——蝙蟾又飞来
辛白——一位老汉经过我的面前、深夜的街灯
黄汉雄——尘沙里的生命、一艘船、归宿、风暴
艾骊——南大行
石君——摇荡的夜、古城散记、女皇鎭与我
刘培芳——人挤人的世界、很有钱没有家
尤今——那条流满烟味的小巷、红海一点也不红
庄歆——不可居无竹、秋山红树
尤琴——波东巴西湖、上帝知道谁没有付钱
禾惠——勿洛北的黄昏、网中人
罗樱——雨天杂笔、笼中的鸟
曹毅——键草
吟露——告诉妳一些
莫邪——火车走过、尼泊尔浮雕
白荷——飞
青青草——我的老爷车
绿竹漪——壁虎•蜘蛛
叶来卿——与学生讲红楼梦
陈华淑——飘飘夜雪报冬寒
蓉子——热锅上的蚂蚁
君盈绿——住在高楼
张曦娜——小镇须磨
连奇——新加坡河畔、夜路
易梵——组屋长廊
风入松——云海集
烈浦——转移、沉着走着
莫河——夜过星柔长堤、落叶
林琼——一行塔树、那次冷雨中
符气南——不幸的人、还是这里好
杜诚——在海上
秦仪——淌着鲜血的天蓝
刘吟——一个笑脸
土木——眞
雪原——二叔、在三等病房里
南枫——屋后的那株马蹄花
夏文新——脸谱集
岳典——从藏书想到的
筝心——卡哈拉三美
萧浪——沉郁的铃声
廖青——静静的古城
依然——碧瑶,妳是鲜花之城、西浦温泉不眠夜
陈龙玉——恶梦醒来时
雨青——金杯与云呑面
曾四——孩子,你上学了!
郑昭荣——饲猫的老人
陶怡——菊花又盛开了
郭永秀——潮声
杜南发——海上、河的传说
周望桦——武林行、无韵的海浪
林山楼——高速公路之崖
王每夫——水平线以外的希腊
陈来水——藏景之二:阑珊、在此儒林居高山带
冰点——风满楼、虹之想
潇郁霖——咖啡的眸色、禁果
温福明——是井是洞、战争序
黄继豪——雨落在三里外、朝圣
郑英豪——咖啡店口的月亮、小港手札
灿颖——朶朶浪花撃心岩
宁牧儿——沙日午餐、写情两篇
西河洲——童话五月
刘慧娟——雨霖铃
贝梦寒——灯河图、歌中不是禅
戴畏夫——哭过一个世纪
卡夫——天堂
林益洲——焚诗手记
艾宜——掌灯归隐、雨缘
后记——张道昉
导言
文字的基本功用在于表情与达意,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作品,对于创作的母体而言,当然也是如是。然则由于人在表达情意的方式上,往往因时、因地、因状况或者趣味,而有所差异,以是而形成各类各型的文学嬲式,「散文」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散文的歴史和信史一样久远,因为史书中的篇章观制一开始便是散文的;它的重要性,套一句唐初大臣魏微的话说:「文之为用,其大矣哉」。在这里的所谓「散文」,有必要略作说明。
我们今天所称的「散文」,是和小说、诗、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类型。但「散文」一词,古已有之,原是相对于「骈文」而言。更进一步说,将骈文的整齐句型打散,卽已化骈为散,故「散文」实义同所谓「古文」。不过,在骈文之体尙未形成以前,骈散未分,所以当我们提及中国的散文,在先秦两汉应指诗(含騒)、赋之外的所有文章;在东汉以降,始指与骈文相对的那种文类。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开展,一九二0年代以后的散文,有很大的变革,最主要的是在语言上——它扬弃了传统的文言,大说地采用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语言。稽之史实,这样的理念,显然来自宋元以来,向不被士大夫所重视的白话小说,以及陆续从西方所输入的文学知识。而在体制上,晚明以降的小品散文,提供了不少足资借为镜的法式。另外,政治、社会结构的剧变,新思想、新文化的逐渐形成,在在都为新文学推波助澜,新体散文因此而逐渐成型,且不断丰富其内涵,于是新的骨架、新的血肉,傲然在整个新的文化潮流中,担当着呑吐时代气息、照映近代中国人心飙的任务。
以汉字做为媒介的海外华人作家的散文,便是这种新散文的一支,新华散文,也不例外。
二
所谓新华散文,是指新加坡共和国华人在该国发表的散文。从血缘的系统上看,它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支流,把中国文学的光辉散发到异域,在异域情调中表现出母语所在地浓厚的文化气息。对我们来说是「异域」,对新加坡的华备作家来说,却是他们日夜所生活着的大地,这是我们面对这些作品必需有的认识。新华散文的发桐,应该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叶,一些深受中国新文学熏陶的作家南去侨居新加坡,耕耘、播种、灌漑所培育出来的一片文学园地中的花果。初时,由于在政治上犹未独立,新华文学只能艰辛的发展,试图豊富自身的生命,必得等到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一九六五年),新华文学始能摆脱各种束缚,发挥它表情逹意的功能,散文因此而能走向更开阔的天地。根据该国一位史料家的统计,独立以后的十年之间,新加坡华文作家的文学创作单行出版的,以散文和杂文最多,计有七十四本,足可证明上述的说法。
在散文的园地里,原就包含着诸多类型,以功能而分,无论抒情、咏物、叙述、说理,皆自成其类,枝繁叶茂;以作品形式而分,则小品、传记、书信、日记、短论等,无不含括其中,就作品风格而分,秀美或豪放,写实或浪漫,委婉含蓄或尖酸刻薄,皆有其感人之处。但由于说理性的杂感散文,在今日已成就其特殊的面貌,本选集因此而别岀「杂文」部份,所以在这本散文送集中则不取焉。这关系到文类的归质问题,不能不于此做一声明。
本书共包含一一六位作者的一八二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在目录上,略以十年为一阶段,分四0年代、五O年代、六0年代、七0年代,时代愈下,则所选作者愈多,充分表示参与散文创作的人,有愈来愈多的倾向。
三
从本书所选的作品中,大体上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笔触,看出近四十年来新加坡华文在观察现象和感性体悟上的一般倾向,其主要的理由乃是这些作品无不紧扣作者的生活经纬,从生活中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加以提炼、升华,而经营成为篇章,纵使只是刹那间的感悟,我们亦然可将它纳入整个社会格局中去寻思。
对于外界现象的浏览和观察,继之以思考,再提出一已的感悟或批判,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步骤。新华散文在这方面有非常可微的成绩,以本书中对于低阶层人物的关怀为其精神旨趣者而言,四0年代萧村的「琉璃婆」、风人的「宿骑楼的人物」;五0年代赵度的「卖花者」、苗秀的「住的故声」;六O年代铮英旳「老车夫」、林臻的「叫卖」、黎力的「挖蚶的妇女」,七0年代蔡欣的「啊,马德拉斯」、张挥的「你磨的刀会利吗」、林高的「戏台下的老汉」、辛曰的「一位老汉经过我的面前」等。几乎可以说是一脉相传,这是文学的社会参与和关怀,反映出社会的某些阶层,传达出一种讯息,让我们也去关心,也去和作者共同感悟关于生命存在的某种意义。
客观的地理景观,和一些普遍的人文现象,亦是外界现象之一,作家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对于自己旅行足迹所及之处,搦笔记述,以表现其土地之爱和游览印象,无论是出之以主观的感情,或客观的描述对象,往往是写景以抒怀,寄情于景。这一类的作品不少,关于前者,如「独立桥(苗芒)、「新加坡颂」(麦靑)、「新加坡河畔」(连奇),关于后者,如「廖属产鱼区之行」(刘思)、「缥淼的富士山」(芝靑)、「林明的雾」(丘文华)、「尼泊尔浮离」(莫邪)等等。
另一种创作倾向是从作者内心的感懐出发,或悲或喜,往往都具有普遍性。事实上,人就是这个样子,脱不开情的纠缠,(谁能眞正忘情?)也许是亲友的仙逝,你不能不感伤(如方修「记鲁白野」、叶冠复「失坟记」、白荻「逢祭」、蔡欣「一个画家的寂寞」、葛凡「焚向岳父」、征埃「坟草萎萎孺子歌」),也许是对于昔日情境的追忆,你不能不惆怅万分(如杏影「新年懐思」、王梅窗「忆」、曾希邦「那年你和我在一起」、李涛「香柑的记忆」)。总之,表现这些人类普遍的感情,更易于使读者产生共鸣,就其题旨而言,这一类的作品是不分时间与地域的。
四
另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存在于这本选集之中,那就是从四0年代到六0年代,新华散文在表现上都比较直接,写一个景则景如在目前,抒一个情而不转弯抹角,起承转合,首尾图贯,最多只在行文之中用上几个明喩。但是到了七0年代,出现了大呈迂回侧击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些新华文坛的新生一代,在观察事物上有了各种新的感性,其中的一部份作家似乎已厌倦了传统散文的白描,转而向诗借取表现手法,对于气氛的经营投下了更大的关心,试比较一下杜南发的「海上」(七O年代)和李汝琳的「海程」(五0年代),周望桦的「武林行」(七0年代)和刘思的「拟香君遗言」(五O年代),当可看出其前后表现手法的差异。
所谓新的感性,我们相信是来自现代文艺的洗礼,来自新的思考方式,而出之以新的语法形态,试请林山栖一篇充满戏剧气氛的「高速公路之崖」,贝梦寒一篇全无标点,只以空格断句的「歌中不是襌」,便可明了他们在尝试新散文的构型与语言上的努力。无论如何,在五。、六O年代是不大可能出现像潇郁缲「禁果」中的这种语句:
我长啸,我狂笑,震起一季鸟儿的鼓球。如今,我方始明了,走僧总是走僧,他不能成佛,不能悟禅。
我狂笑狂笑再狂笑再再狂笑再再再狂笑。
寂静山林,笑声过真,竞趺坐成一树菩提。
不要说篇章的组成方式,语言或言语所形成的风格,卽以标题而论,如「无韵的浪花」「是井足洞」「童话五月」等,恐怕都会令前辈作家视为标新立异了。
我们无意在此对这种突破的前后做价値的评估,究竟如本文一开始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能是在表情达意,如何表达是作家自由意志的抉择,只要能将其情其意适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卽已完成其任务。不过,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变化,我们愿意指出,文学是普断往前推移的,在前进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勇于实验的作品出现,薪华散文在新生一代的手中,既然已时有了道样的突破,无论如何是可喜的亭。